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

来源:UC论文网2016-01-01 20:16

摘要:

摘 要 :通识教育是是许多发达国家推崇的一种大学教育的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彻通识教

摘 要:通识教育是是许多发达国家推崇的一种大学教育的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校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文化素质教育中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通识教育;高校文化
 

关键词严格地说,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将西欧的自由教育与美国的本土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它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远见、智力身心协调发展,道德情操高尚、具备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完全的人。而不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全面综合地了解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等。在具备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比较宽厚、扎实的功底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需要强调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什么都应该知道”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以多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从而达到全方位的沟通能力。

目前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强通识教育几乎是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共同选择。随着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的兴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于通识教育的强调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与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更加宽厚的专业基础。这种宽厚的专业基础既可以为学生今后在社会上的谋生与职业发展提供知识上的保障,也可以为学生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从事专业的学术和职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通识教育与我国的素质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系统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呈现出越来越广泛的特点。随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实施,大学规模的扩大和类型的不断增多,我国部分大学,特别是一些重点建设的大学,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尤其是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的经验,提出“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于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一定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同时并存。

比较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不难发现,两者都是基于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逻辑和实际,结合国外的经验而进行的本土化创新;另外,两者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人文性,也可以说,着眼于人,“以人为本”,这是极为基本的相同之处。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通识教育。首先,通识教育往往只涉及教学的内容和课程体系,而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还涉及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通识教育在制度上具有更强的结构性,它的特点是“文理教育+专业教育”;而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要求在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都要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宗旨。包括整个本科教学的相关课程开设及学习和实践上的要求。

中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本土化创新。有着独特的品质和特征。其品质和特征表现为:融知识、思维教育于一体,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将实践列入教育过程。素质教育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体现。不仅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而且还要在理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文科专业课教学中又渗透科学教育;不仅要开展课堂教学,而且还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来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还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高等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建设文化校园、文化学校。高度重视并不断汲取通识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面积累的丰富的宝贵经验。我国高等教育要继续深化文化素质教育,不断丰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目标是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