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构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综合体系

来源:UC论文网2015-12-23 20:55

摘要: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设备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与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设备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学生素质教育来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一是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办学单位缺乏创新的勇气和改革的气魄;二是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没有充分研究和实施,大多表现为简单模仿或敷衍了之,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具有工学结合特点的综合教育体系,学生实践效果不佳,工学不协调,没有做到理实合一;三是忽视创新素质教育培养,缺少创新素质的教育方法,没有建立起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四是人文教育有待继续加强,不少高职院校甚至在削减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新的形势下,为实现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更加突出的作用,必须具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胆识,从思想和行动上统一起来,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构建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1]。

二、我国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所谓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最终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素质教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专业素质教育,其二是创新素质教育,其三是人文素质教育[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素质教育方面

专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目前,高职专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陈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理论界、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已基本形成共识,即:高职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错误性倾向:一是对于办学理念,很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本科院校的建设思路,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展和教育方法上盲目跟风本科院校的做法,将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仿制版;二是过分追求“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的升学率,很多高职院校在招生宣传上将本科录取率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指标,在教学活动中以考本为中心进行导向性教学,抛开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忽视了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客观要求;三是不少高职院校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不安心脚踏实地办好高职教育,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如何尽快提高学校规格层次,如何尽早升为本科的事务上[3]。显然,以上三种倾向都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上出现了偏颇,究其原因还是高职院校主要领导的认识水平以及利益导向所决定的。由于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将导致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终必然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彻底纠正高职教育定位的偏颇,这对于我国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以及健康稳定持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素质教育模式还未真正发挥潜力。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是“教学+服务”型,其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训练,达到适应专业岗位的目的。传统的以课堂和学校为教学场所开展的教学方式,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探索与本科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当前,工学结合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可并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这种素质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这种工学交替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从而获得适应专业岗位、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进行相互交流联系的渠道和建立良好机制,改进和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达到资源共享、双赢互利,从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虽然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具有以上优点,而且也被普遍认可,但在很多院校实际执行和操作过程中,仍然表现出“职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仿制版”。比如,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教师专业实践的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上,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与本科教学相同的课程和教材,课程体系编制缺少专业调研,缺乏实践来源,教材选择上没有针对工学结合的特点进行考虑,即使有不少自编教材,由于编写老师普遍缺少实践性,对本专业的社会发展感知性较弱,所以这样的教材也最终不能有效指导专业教学,甚至还会产生教学误导。所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脱离工学结合的素质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二)创新素质教育方面

所谓创新素质教育,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他们采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一种具有启发式的教育活动。高等院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通过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与创新能力;二是有利于创新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教育保障;三是有利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发挥,通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创新发展,达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全面统一。当前,虽然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和实施方案,但整体现状仍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思想指导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突出普通教育或专业技能学习,很少关注创新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专业师资配备,以及教学设备购置等诸多方面无不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对创新性教育如何开展没有明确的思想指导,更没有制定专门的创新教育学习体系。第二,课程教学方面,所开设的课程基本都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很少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思想表达和思维创新,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师的一言堂灌输,课堂气氛呆板,单调。长久下去,势必使学生养成懒于思考和不善创新的学习习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够。第三,实践操作方面,没有科学完整的创新课程体系,实践课程开设不够,或者开设有而实际没有很好执行,往往流于形式或敷衍了事;学校系科很少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创新活动,宣传不够,也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意识普遍不够,缺少科技创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少;不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的开展引导,由于很少有机会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和企业,长此以往对社会发展和专业前言发展的感知变得迟钝,逐渐丧失了创新的意识和动力。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面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本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从而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追求高尚情操的一种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渊源,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人格,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在把握人生的真谛中来感悟生命的意义[4]。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在本科院校实践得比较成功,但在高职院校成效却不明显。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误区。第一,把人文素质教育简单认同为通识教育。根据一般定义,通识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一般有两层意义,一是指通才教育;二是指全人教育。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人文情怀。通识教育通常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是通识教育的构成部分。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常常只从通识教育上做文章,注重了内容的广泛性,但针对性不强,人文内涵尚不够突出,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第二,重职业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由于高职教育学制比本科教育短,不少高职院校“造人心切”,在教学活动中一味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时间,这样造成高职学生走入社会后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人文素养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三,认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影响不大。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衡量指标,不少高职院校的领导和老师认为,学生能否成功就业,一是靠过硬的专业知识,二是靠一定的求职技巧。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撇在一边。而事实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或对员工晋升提薪时非常重视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质较高的人,往往都能获得明显优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做到平衡发展,协调统一。

三、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的建议

高职院校要改变上述不利局面,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构建起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和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统筹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和实用型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依据这一目标定位,高职院校应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创新教育理念,打破陈旧教育思维。积极摸索适合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创新观念并狠抓落实,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育方针,强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能力为目标,打破一切陈旧教育思维,灵活务实,使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进一步贴近市场,把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其次,立足社会需求,动态进行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成效的好坏,只有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才能得到社会认可。课程改革同样如此,它关系到专业教学能否有效完成,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微观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每年花大力气对所开设的专业开展社会和企业调研,务必做到扎实有效,不能流于形式,不能走过场,需要有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调研人员应对调研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支撑材料。最后,统筹实施课程改革,协调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重点注意:(1)专业课程在设置时应科学灵活,专业基础课程、核心(主干)课程及拓展课程应协调统一,按照专业基础课为主干专业课服务的原则,整合压缩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学习;(2)专业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保持适当比例,突出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加大校内外专业实践课时比例,增强实践活动的实效性;(3)强化人文政治等课程教学地位,保证授课学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坚持理实结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政治思想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专业素质教育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将传统高等教育中教与学的“单向、被动”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过程,通过教学、实训与真实的专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能更好地达到培养满足社会与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具体来说,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推动工学结合专业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形成。第一,改革教学管理方式,使之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要求。包括:(1)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为便于高职院校各专业灵活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公共课教学管理改革。笔者认为,应当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公共课改革,公共课教学管理机构,将体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下移至院系,应当根据各院系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开设公共课程,同时在课程体系编排、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运用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之充分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要求,避免传统的公开课一刀切式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专业课教学管理改革。应根据各专业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综合管理改革,制定合理的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建立和健全统一的专业课程教学管理系统,确立管理机构及责任人,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强化过程管理,强化动态评估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课教学活动,增强师生互动性和实效性;等等。(3)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在教学考核环节,应突出过程考核和应用能力考核,鼓励实施灵活考核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专业实践课程,可考虑实施“社会+企业+校内”的综合考核模式,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对接性。第二,提升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方式与手段。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与手段。高职院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应更加积极主动与外部企业进行沟通联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训练学生。包括:共同开展专业调研、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学生见习、实训、顶岗实习,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实训基地的实训效果;进行师资交流与共享,将校内教师定期安排在企业进行下厂实习,同时企业将骨干员工定期安排在学校进行校内教学实训指导等。

(三)大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素质教育实施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的长久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高职院校应大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第一,主体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和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行为权及其他民主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轻松地进行思维和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内在学习潜能,使他们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和工作。第二,创新性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实践性原则。学生的创新性主要来源于实践活动,在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遵循学训一体,从学习中创新思维,从训练中创新方法,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创新发展。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关实践创新的系列活动,如创业大赛、简历制作大赛、个人风采大赛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切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够,校园也缺乏人文氛围,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提高。第一,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和途径。当前,如何针对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虽然教育界对此有一定的探讨,但总的来说还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以及创新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开展教学活动,这需要学校和院系以及校外企业之间共同探讨研究,制定适合本学院和本专业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案。第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而这些方面的师资,大多数高职院校十分薄弱。构建稳定而充实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坚实保证,要求高职院校应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文专业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均能切实保证日常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8]。第三,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高职院校需要增加投入,加强人文方面的软硬件建设。比如,建立数字化图书馆,使学生在宿舍和教室就能阅览书籍,查阅资料,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大学生活动中心,配置相关设备设施,并进行良好管理;积极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各类讲座等,营造健康、活跃的人文气氛;将文化活动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创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文化氛围等[9]。综上所述,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素质教育综合体系,离不开专业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步协调和推进。专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基础与根本,创新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蓬勃健康发展的保证。只有这三方面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才能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等领域中更加突出的作用,也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长久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舒兵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