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阻碍因素、实施途径

来源:UC论文网2015-11-14 15:50

摘要: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潮,开始于二战后的西方世界。个性化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肯定每个人的认知风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潮,开始于二战后的西方世界。个性化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肯定每个人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人积极主动的参与来获取知识、增加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个性化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个体的差异,包括个体在智、体、情等方面发展的“完善性”以及个体被成长和生存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的“特殊性”。
  二、阻碍个性化教育改革的因素
   1.传统文化对个性化教育的负面影响[1]
  我国文化思想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在人们的思想深处扎根,其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才选拔和任用采用了单一的标准,很少考虑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要。
  其次,我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的价值取向,强调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教育领域体现为将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学生,忽视了人的个性方面的内在价值,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抑制了个性的全面自由的展示,其结果是塑造出了一批符合社会整体价值取向,但创造能力低下的人才。
  第三,我国传统尊崇权威的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体现为,在“尊师重道”心理下,很少有学生对教材和授课内容提出质疑。“尊师重道”本无可厚非,但若这种价值观不被正确理解,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何来个性化教育发展?
  2.专才教育模式限制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5]
  专才教育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掌握、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重视课堂讲授。20世纪80年代以来,授课时数被不断的缩减,从形式上做到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性,但在实施上却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突显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发挥,其创新意识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
   3.社会就业压力制衡了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等因素带来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单位急功近利的思想逐渐盛行,要求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岗位,为单位创造价值。
  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高校为了保持较高的就业率、考研率,迎合社会的短视要求、赢得社会声誉,高等教育呈现出许多畸形发展趋势。
   4.教育资源是阻碍个性化教育的瓶颈
  近年来,国家虽然对高等教育加大了投资力度,高等教育呈现了多层次、多样性的办学环境,但数量庞大的地方性高等院校所能够获得的经费支持相当有限,生均教育资源匮乏。另外,大多数高校师资建设远远满足不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而且教学管理方法比较落后,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资源是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已成为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瓶颈问题。
  三、个性化教育实施的途径
  1.强化对个性化教育价值观的认同
  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到如今艰苦环境下的求学故事,都体现了人们对教育超乎寻常的关注。但客观说,人们关注教育,并非是出于尊重、理解教育,而是对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肯定,是对其附加功能的追求[1]。
  要提升国家全球竞争力,培养创新性人才,高等教育需要一场大的变革。而教育要变革,思想先要变革。否则,躺在功利主义的怀抱中实施变革,其改革的力度无论有多大、涉及面有多广,都只是皮毛的变革。
  首先应该积极探索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内在价值进行大力的宣传,使人们从内心深处尊重教育、理解教育,使教育的内在价值得到真正的回归。这将为国家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打开思想之门。
  2.改革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
  目前,我国就业机制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而教育体制还依然在计划经济环境下运行,这就必然导致不兼容的问题。另外,随着大众化教育实施、毕业生增多,就业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学生和学校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国家可以考虑对应届大学毕业生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以解决通才教育带来的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问题。由于通才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有较强的创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坚持几年就可以见到教育改革的成效,也有助于消除企事业单位的顾虑,重树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信心。
  3.调整高等教育模式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专才教育导致的专业划分太细,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的问题突显出来,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需要,也难以成长为杰出的人才。爱因斯坦曾明确反对专业化的教育:“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2]
  高等教育必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专门化教育导致的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太窄的问题。同时,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还要做到平稳,以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土不服”,可以逐渐强化“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
  4.建设个性化教育的外部环境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宗旨决定了必须赋予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以自由、宽松的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从潜在的个性因素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发展,需要自由、和谐、宽松的环境,这包括有利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形成个性化教育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先要有正确的社会导向,抵制过去多年逐步形成的错误做法。
   5.加大对个性化教育的支持力度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光有良好的教育外部环境还不够,还需要有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软硬件资源,这都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合理的教育政策的支持。国家为了加强科研水平,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为高校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多年的实践中,发挥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也出现“矫枉过正”的现实——“轻教育而重科研”的政策制定得到普遍的认可。要落实个性化教育,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和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解决教学和科研得不到同等重视的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研促教,教研并重”。
  四、个性化教育的误区
  在个性化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常见的改革误区有:(1)个性化教育等同于实现不同目标的工具性教育。(2)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3)个性化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个性化教育追寻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有着实施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只有对个性化教育正确的、深入的理解,才能使教育改革获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李轶芳.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个性化的实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1.
[2]刘道玉.教育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同舟共进,2009,2.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