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4 14:47

摘要:

前文中[ 1, 2 ],我们探讨了中国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问题,认为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是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 代写硕士论文 那么,它们对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什么影响和

前文中[ 1, 2 ],我们探讨了中国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问题,认为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是中医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写作硕士论文那么,它们对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有什么影响和贡献?中医学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本文拟就此问题作简要探讨。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
1.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基础
1.1. 1 中国古代生态学 
中国古代生态学以其生态自然观和理论对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取向和产生。这种生态文化也孕育了中医学。作为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学科,古代生态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密切关系的古代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主要有: (1)以生态阴阳、五行、八卦、气、天人合一等为代表的生态学理论和方法; (2)以“天地万物”这一自然生态系统为原型构建生态学体系的方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3)古代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框架理论的重要来源。
1.1. 2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 
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以其哲学的影响和作用,以其生态自然观和理论,导向并促进了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是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又一重要基础学科,其主要作用为: (1)作为生态哲学在其影响中国古代生态文化取向的同时也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取向; (2)以其生态自然观及哲学阴阳、五行、八卦、气、天人合一等生态哲学理论,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哲学理论和依据; (3)古代生态哲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框架理论的重要来源; (4)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体系的构建方式也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1.1. 3 中国古代生物医药学知识 
生物医药学知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1)正常人体生物学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知识; (2)疾病及其诊断和防治的知识; (3)药物和药物治疗以及其它治疗的知识。只有当这些专业知识(当然也包括技术)有一定的积累,并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可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形成理论。这些医药学知识来源于古人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需要长期积累和众人参与。
1.1. 4 其它相关知识 
还有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参与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如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动植物学知识以及与医药有关的生活常识等。这些知识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知识来源。
1. 2 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框架理论
1.2. 1 框架理论及其本质 
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其医药学专业知识被组织在一个非医药学专业的框架理论体系中,如果撤掉这个框架,其专业知识就将处于分散零乱的状态。这个框架理论体系是由阴阳、五行、气、天人合一等理论构成的,这些理论源于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
为什么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理论能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框架理论?本文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其一,虽然当时医药学知识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积累,而且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都需要医学的产生,但要从生物学角度构建医学理论体系仍是十分困难的,关键问题是所具有的医药学知识还不足以构建医学理论体系。相应的解决方法就是继续积累医药学知识。如何构建医学体系就成为一个难题。其二,古人认为,相类的事物存在着相类的道理,对相类的事物就可以用相类的理论来阐释。古人认为,人体与天地万物系统相类、人体事件与天地万物系统事件相类,即古人所说的“天人相类”。既然两者相类,就可以用相类的理论来阐释。这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指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法:选择相类学科的理论,经过一定的处理用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理论在经过选择和处理后被引入了中医学,作为其理论体系构建的框架理论。选择和处理的目的:一是保留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淡化其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意义;二是使框架理论在构成上系统化,成为框架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系统化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认识这个框架理论体系呢?本文认为,如果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讲,这个框架理论体系就是复杂系统理论体系,这是其本质所在。其基本根据是: (1)天地万物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是中国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宇宙论部分)认识的对象; (2)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关于天地万物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对该复杂系统的整体认识的理论,是复杂系统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复杂系统理论; (3)中医学的框架理论体系以古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这一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基本上保留了原理论体系的基本形式和原理,淡化其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意义。就是说,因为中医学的框架理论体系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并保留了原理论体系作为复杂系统理论的本质和功能,所以,中医学的框架理论体系是复杂系统理论体系。
1.2. 2 框架理论的作用 
框架理论是作为复杂系统理论的一般形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作用。引入框架理论的目的在于,以框架理论的思想、理论、模式和方法为参照和规范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具体讲,框架理论的主要作用如下: (1)作为指导思想。天人相参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确定以框架理论为基础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2)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总体框架理论和模式。(3)作为医学中具体理论构建的具体框架理论和模式。(4)作为使用框架理论的方法。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来讲,框架理论是作为一般形式的复杂系统理论来处理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复杂系统问题,主要是人体问题和中医学理论体系问题。由于框架理论的生态学和生态哲学根基,所以,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讲,框架理论也可称为生态化框架理论.
1. 3 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
1.3. 1 构建的基本条件 
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与关键是其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其构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理论体系的提出与形成; (2)医药学知识及其相关知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和积累; (3)医学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相应的人才。
1.3. 2 构建的基本环节 
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历经了漫长的时期。就其构建的基本环节而言,通常应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构思,经过一些基本环节形成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现就其基本环节及其某些问题简要探讨。
(1)学科的形成。归类事件,划分学科领域,是其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环节之一。天人相类、天人相参理论确立了将天地万物系统(生态系统)作为人体系统相类、相参的原型系统。中医学领域与生态学领域的事件具有一定的对应性。显然,这可作为中医学划分学科领域的重要参考。
(2)建立学科理论。建立学科理论应当涉及正常人体、健康、疾病、诊断与治疗等领域的问题。其中,人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基础。就人体理论的构建而论,要根据对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解决天人相类的具体问题,根据天人相类事件确定对应的框架理论,将人体相类的事件与框架理论拟合形成理论。此为构建人体理论的主要方法之一。以五行脏腑理论的构建为例:第一步,确定天人相类事件和框架理论。根据天人相类寻找并确定对应的事件(即五行与脏腑相类)和对应的框架理论(即五行理论),此框架理论就是用于拟合的框架理论。第二步,确定拟合点。拟合点是所确定的相类事件与框架理论构成要素相拟合的具体部位。框架理论的构成要素是规范化的拟合点,据此来分析能与五行要素的特征对应的人体脏腑,确定作为对应拟合点的脏腑。第三步,拟合形成理论:将选定的脏腑与五行理论拟合,形成五行脏腑理论。如此,完成五行脏腑理论的构建。人体脏腑不止有五脏六腑,但其它脏腑未能直接纳入五行理论,这就是框架理论的规范作用。可见,这是一个通过专业知识与框架理论相拟合的方式构建具体理论的环节,或者说是以框架理论对专业知识规范化方式构建具体理论的环节。不同学科理论的构建虽有各自的特殊性,但以框架理论拟合(或称框架理论规范化)方式构建理论的原理基本相同。

(3)构建理论体系。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是由各分科理论构成的。对各分科理论需要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处理,以形成系统的、规范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这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构建的最后环节。
(4)检验与完善。构建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不仅需要学术论证,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做修改和完善。如此反复,不断提高,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甚系统到较系统、从不完善到较完善。马王堆脉灸经与《内经》经络有关内容的差异就表明这种过程的存在。
显然,由于框架理论的不同,其构建理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归纳了零散的、不系统的古代医药学及其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促进了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就其创造性而论:其一,将医学知识纳入非医学的框架理论来构建医学理论体系,这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系统工程;其二,医药学知识的框架理论规范化,既要规范,又要不僵于规范,以尽可能纳入更多的医药学知识,并确保纳入知识的正确性、系统性,这是需要有所发挥和创造的。
1. 3. 3 构建的基本方式 
应有以下基本方式: (1)以框架理论为主线。是以阴阳、五行和气等框架理论为主线来规范医药学知识; (2)以医药学知识为基础。如以感传生物学现象为基础而开始的经络研究; (3)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如中药学范围问题的研究。不论其构建基于何种方式,各种方式的运用是交互的,最后还要以中医学框架理论进行规范,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
1.3. 4 构建的基本特征 
本文认为,从框架理论的角度讲,中医学基础理论构建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种以阴阳、五行等框架理论构成的复杂系统理论体系为框架理论体系,对医药学知识进行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中医学基础理论及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2. 中医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2.1 人体理论 
中医学人体理论可分两类。一类是生物人体理论,是对人体的生物学认识,来自对人体解剖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的观察研究,也很有可能在动物身上作进一步的观察和认识。《内经》对人体的生物学认识可以大致正确地反映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中医学生物人体理论主要有脏腑理论、形体官窍理论、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生长发育理论等。对人体的生物学认识是中医学人体理论的基础。另一类是生态化生物人体理论,即生态-生物人体理论(可简称为生态人体理论),这是生态化框架理论对生物人体理论的规范化。要说明的是,生态-生物人体理论仍然以生物人体理论作为阐述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2. 2 脏象理论
探讨以下问题。(1)脏象理论是框架理论规范化的脏腑理论,其基本框架理论是五行理论,因此,脏象理论是生态-生物脏腑理论。其框架理论可扩展为“气-阴阳-四时-五行”。(2)脏象理论当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脏象理论当为生理脏象理论;广义脏象理论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涉及病理、诊断等方面内容。(3)脏象理论以五脏六腑为核心,通过拟合点把人体的其它部分和功能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序关联的整体;它还将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其它理论联系起来,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4)五脏六腑是以生理解剖学上的相应脏器为基础的,但中医理论所阐释的五脏六腑的功能显然也拟合了不属于其脏腑的功能等内容。
2. 3 腧穴理论与经络理论[ 3, 4 ] 
(1)就腧穴理论而言,本文认为,压痛点现象的发现及其与疾病和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是提出腧穴和腧穴理论的起点和生物学基础。(2)经络理论比较复杂,本文基本观点如下。其一,经络理论是以感传现象、血管系统(可能还涉及神经系统)的发现以及对其某些生物学特征的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由于三者在形式上的网络特征,故可称其为感传网络、血管网络、神经网络,从经络角度还可称感传经络、血管经络、神经经络。它们当为构成经络的三种形式。《内经》经络理论对经络的认识是:其内属于腑脏,外络于支节;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处百病,决死生。那么,至少是由这三种形式构成的经络体系才可能符合《内经》经络的标准。其二,构建经络理论的基本框架理论是“气-阴阳-四时-五行”理论。十二正经是与十二脏腑相联、与十二月相合的一种感传经络模式。(3)有理由认为,压痛点现象和感传现象具有应激的本质特征,很可能是机体应激的一种形式,可称其为腧穴应激与感传应激。由于压痛点现象和感传现象在机体处于疾病等应激状态时易于出现,而且在消除压痛点疼痛不适时也会使机体相应的病症得到缓解或消除,这引起了古人的关注并用于治疗。当以灸和刺等方法作压痛点治疗时,又易于引起感传现象的出现,感传可以到达病位(或称病所)并也可能使其相应的病症得到缓解或消除。这种对压痛点和感传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在治疗中应用当是腧穴理论和经络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
2. 4 气血津液理论 
中医学气血津液理论同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气血津液理论,是对人体气血津液的生物学认识。另一类是生态化气血津液理论,即生态-生物气血津液理论, (可简称为生态气血津液理论),这是框架理论对生物气血津液理论的规范化。生态-生物气理论是以框架理论中气理论为框架构建的。中医学血液理论与其血脉理论密切相联。就血液在血脉中运行而言,《内经》将其与自然界中的水在江、河、湖、海所构成的水运行循环体系中的运行循环相类相参。津液是体内血脉外的水液,滋润濡养机体。津液犹如自然界大地上所涵纳的水,其与在江、河、湖、海中运行循环的水进行着交换,滋润大地濡养万物。可见,当无适当的框架理论时,可参照生态系统中的相类事件予以阐述。这也是中医学理论构建的另一种常见方式。
2. 5 疾病理论
2. 5. 1 生物疾病理论 
就《内经》而论,古代医生对疾病的临床观察是很细致的,那时就积累了丰富的疾病知识,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了一个基本的生物学认识,对病因、发病和病机等问题也进行了生物学的观察和认识,已经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水平。其后历代又不断丰富和提高。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生物学认识构成其生物疾病理论。生物疾病理论是中医学疾病理论的基础。
2. 5. 2 生态-生物疾病理论的构建 
中医学生态-生物疾病理论的构建仍然是以框架理论对生物疾病理论的规范化过程。可分为以下环节。(1)根据生物疾病理论认识,确定了疾病理论的构成,即病因、发病和病机三个基本部分;然后,确定病因、发病和病机理论的基本生态化框架理论。(2)框架理论对生物疾病理论的规范化,构建生态-生物疾病理论,包括生态-生物病因、发病和病机理论。(3)在实践中进行检验,逐渐完善理论。构建的疾病理论既要能够反映那个时代对疾病的规律、本质特征和基本问题的认识,又要把对疾病的认识与框架理论拟合,形成能指导医疗实践的疾病理论,而且还要与中医学其它理论统一。

2. 6 诊断理论 
简要探讨以下问题。(1)通过四诊方法获得的机体的正常和异常信息是生物学的信息。有些信息需要框架理论规范化处理才能用于辨证。(2)辨病是根据辨病理论进行的,辨病理论是生物辨病理论,是疾病的生物诊断理论。所以,病是对疾病的生物学性质的诊断结论,这是从疾病的生物诊断理论的角度讲。(3)与辨病不同,辨证是根据辨证理论进行的,辨证理论是生态-生物辨病理论,是疾病的生态化生物诊断理论(即疾病的生态-生物诊断理论)。所以,证是对疾病的生态-生物学性质的诊断结论,这是从疾病的生态-生物诊断理论的角度讲。辨证是根据四诊信息、运用辨证理论和方法,从疾病的生态-生物诊断理论的角度对疾病的认识过程。证不仅要与中医学生理、疾病等基础理论统一,而且还要与中医学治疗理论对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符合中医学理论体系规范的诊断依据。(4)由于框架理论的多样性,就出现了各种辨证理论和方法。八纲辨证之所以被作为辨证的总纲,是因为它在辨证理论中起着框架理论的作用,还起着对诊断信息的框架理论规范化处理的作用。(5)辨病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如此。对疾病的诊断常是既要辨病,又要辨证。
2. 7 治疗理论 
探讨几个问题。(1)疾病的治疗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何认识和遵循其规律,则是治疗理论研究的问题。治疗理论中的框架理论规范化问题也要服从治疗规律。(2)在治则中有二个主要的研究层面。一是治疗决策层面。是根据疾病诊断的结论,解决治疗中所面对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如,先治与后治、治标与治本等问题。决策的依据是对疾病的诊断和有关的医药学理论以及对治疗的及时、正确和有效的基本要求。如,辨缓急,则提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辨标本,则提出“治病求本”治疗决策。这个层面的理论通常称为基本治则[ 5 ]。二是具体的治疗理论和方法层面。是在决策的基础上解决正确地选择具体的治疗理论和方法的问题。中医学治疗理论研究的二个层面与治则及其内容的关系见表6。(3)中医学的治疗理论也有生物治疗理论和生态-生物治疗理论之分。(4)疗效是评价治疗的硬指标。各种治疗理论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新的理论会出现,有的理论会被淘汰。无论是生物学的治疗理论,还是框架理论规范化的治疗理论都是如此。
2. 8 药物理论 
谈以下两个问题。(1)对药效的生物学认识。对中药药效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人体用药的实践,“神农尝百草”就是人体试药。这是中药理论的生物学基础。(2)中药药理。中药药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物药理,是以药物的生物学作用(如对症、对病、驱虫、有毒无毒等)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另一类是生态化药理,即被生态化框架理论规范化的生物药理,可称为生态-生物药理[ 6 ]。如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生降浮沉就是生态-生物药性理论。对于具体药物而论,其生物药理作用和生态-生物药理作用往往都加以注明。

 

3. 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及规范问题研究
3. 1 中医学的思想基础 
医学是以健康和疾病问题立论。立论的主导思想不同,其医学发展的模式和方向也就有所不同。中医学立论的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这就形成了中医学的模式。如从生态学与生物学的角度表达,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当为“生态化生物医学模式”也可称为生态-生物医学模式。
那么,中医学为什么确立了天人合一为其主导思想呢?对此,就以下几个问题作简要探讨。
(1)文化因素问题。中医学的孕育与产生的时代跨度很大,上可溯至殷周或更早,下可溯至秦汉。以《内经》成书为中医学产生的时代,其至少汇集了春秋至汉代的重要医论。这个时代有儒、道以及阴阳等杂家的各种思想,并形成了以儒、道为主的主导思想文化,其影响深刻。如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一时代形成了以气、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宇宙观和天人观为基础的古代思想文化模式,即所谓“生态文化模式”。[ 1, 2, 7 ]以这种生态文化思想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就是中医学孕育、产生和发展的思想文化土壤。
(2)哲学因素问题。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取向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儒、道和阴阳家为代表的哲学,将其宇宙观、天人观思想推广至文化的各个领域,医学受到的影响尤为深刻。
(3)医学因素问题。内经时代,人们对人体、健康、疾病及诊治等方面的生物学实践和认识只能限于宏观的和经验的。《内经》所记载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虽然此时需要医学的产生,而且积累了一定的医药学知识,甚至发现了感传现象,但要从生物学角度构建医学理论体系仍是十分困难的。从生物学角度来发展医学受到了时代的制约。如何构建医学体系就成为一个难题。如前文(1. 2)所述,中医学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确立了主导思想、应用了框架理论、确定了参照系统以及相应的基本方法,以框架理论对医药学知识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处理,构建了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和中医学理论体系。
3. 2 中医学的规范 

 

4. 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4. 1 中医学的疗效问题 
中医学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这是中医学继承与发展的前提。这里仅就其理论为什么能够有效地指导治疗问题简述本文观点。
(1)古代的生物医药学知识和经验是中医学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中医学不仅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来积累经验和知识,而且还对宏观现象的微观基础进行观察、思考和认识。在中医学的气理论中就可以找到其对宏观现象的微观生物学基础的思考和认识。中医学对微观事件的认识还要通过临床等实践以宏观的变化来验证。这对积累经验和认识事物都是十分必要的。
(2)框架理论规范化是中医学提高临床疗效的理论工具。以框架理论来规范医药学知识,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所特有的。其主要作用可能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其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成功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方案和方法;二是框架理论体系有助于对医学中经验性、宏观性的问题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化处理。这就有利于将当时的医药学知识和经验纳入中医学理论体系。而这种理论又可返回实践,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提高疗效。
(3)生态学与生理学的关系。现代生态学认为,“生理学与生态学的关系,有时简直难以划分界限。生态学有时被描写为生物外在的生理学,生理学则被称为生物内在的生态学”[ 8 ]。
就某些因素而言,其既是生态因素亦是生理因素。如在生态学,水、气、温度等是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生物群体和个体的生存,故被称为生存条件;而在生理学,水、气、温度等也是生物体内的重要因素,其变化亦直接影响着生物的健康、疾病甚至生存。可见,体内外的某些因素对于生物的影响是类似的。中医学以生态系统为相类相参系统,表明其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系统的有其深刻的认识。

4.2 继承与发展的两个问题 
这是两个基本问题。(1)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讲清这个问题是继承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中医学的逻辑思维和方法的科学原理问题。虽然西方的老三论、新三论以及复杂系统理论等等,它们可以从各自的角度认识中医学的诸多问题,但是,它们不能,至少目前还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医学的科学继承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子微.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一)———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生态学问题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4, 25(6): 30~32
2 蔡子微.中医学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纲要(二)———文化基础:中国古代生态哲学问题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5,26(1): 49~52
3 蔡子微.重新认识经络:经络多元网络模式[ J].医学与哲学.1998, 19(2): 85~86
4 蔡子微.针灸学原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与揭秘[M].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2001. 28~113
5 周超凡.中医治则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7: 1~8
6 蔡子微.生态药理与生物药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1, 22(4): 9~11
7 蔡子微.中医学的生态文化基础与中西医结合[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1, 22(1): 66~68
8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4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