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甲状腺亢进症中医辨证的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4 13:34

摘要:

第一章立题依据 一、前言 本病起病缓慢,精神刺激如恐俱、悲伤、盛怒等均为重要诱因。典型病例高代谢症群、高神经兴奋、甲状腺肿和眼病几方面的表现均较明显;病情较轻者易与神经

第一章立题依据

 

一、前言

本病起病缓慢,精神刺激如恐俱、悲伤、盛怒等均为重要诱因。典型病例高代谢症群、高神经兴奋、甲状腺肿和眼病几方面的表现均较明显;病情较轻者易与神经官能症相混淆。有的患者常以某些特殊症状如突眼、恶病质或肌病等为主要表现。老年和儿童患者的表现常不典型。近年来,由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轻症和不典型患者也可及早发现。祖国医学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此病并对它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作了深入的探讨,根据其烦躁、消瘦、恶热多汗、心悸心慌、大便频多、目突颈肿等临床表现,将之归属于瘦气,又称痪、痰病、痪囊、影袋等,泛指以颈前喉结两旁肿大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疾病。到了现代中医学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认识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认识到该病是一本虚标实的病症,既有气郁、痰凝、血癖、火热等标实,又有阴虚、气虚直至发展至阳虚之本虚,其发病过程由最初的气滞、肝火、痰凝和血癖以气郁为先;久病则发展致虚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阴虚为主,渐及气虚或气阴同病甚至脾肾阳虚。

……………………

 

二、中医对痰气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病名沿革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又称格雷夫氏病(Grave disease)。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临床以恶热或面部烘热、自汗、心悸不宁、烦躁易怒、乏力消瘦、指舌颤抖、甲状腺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在中医学中多归入“瘦气病”、“郁证”、“虚劳”等范畴。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就关于瘦病的古代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尽敌篇》中即有“亲水所,多秃与瘦人”的文句,而隋朝的《诸病源候论·候》首提瘦病一名,并载“瘦者,由忧愤气结而生,……搏项下而成”,指出了其病因主要是情志因素及水土因素。宋《圣济总录·瘦瘤门》从病因的角度将本病分为:“石瘦、泥瘦、劳瘦、忧瘦、气瘦”。而陈无择的《三因机一病症方论·瘦瘤论治》中列出了另一种分类方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瘦:皮色不变,则名肉瘦;筋脉露结者,名筋瘦;赤脉交络者,名血瘦;随忧郁消长者,名气瘦。《金匾要略·血痹虚劳病》“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痪者,皆为劳得之”。1997年10月颁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归于“瘦气(病)”范畴,定义为因情志内伤,阴虚气郁,使痰气互结,化火伤阴而成,以致出现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悸,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的瘦气病。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古代中医对甲亢病因的认识

中医古代文献对痪病病因探讨的论述颇多。《诸病源候论·痪候》首提瘦病一名,并载“瘦者,由忧愤气结而生,……搏项下而成”,指出了其病因主要是情志因素及水土因素。对于本病此后的多数医家都认为与地理环境及七情内伤有关,基本病理则为气郁逐渐发展变成痰凝、血癖,终致气血痰癖痞奎结于颈。《圣济总录》从病因角度将瘦归纳为石痰、泥瘦、劳瘦、忧瘦、气瘦,其中石瘦、泥瘦与地理环境有关,忧、劳、气三瘤则多因情志所致。明代陈实功则提出瘦瘤的病机不仅是气滞痰结,癖血凝聚不散亦可成瘦。

 

2.2现代中医对甲亢病因的认识

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或由青春型向老年型的转化及因中西药物治疗的转归,甲亢病情中阳亢之势渐缓,阴虚之象渐消,证型又会逐渐向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转化,适其时,甲亢之典型症状己不复存在,呈现一派机体免疫功能衰退的本质表现。故有的学者提出“阳亢为表像,气虚乃本质”的观点,并认为甲亢之内分泌紊乱,“气虚是甲亢的主要病理因素,且贯穿了甲亢的全过程。”由此对甲亢的辨证分型的认识,已经由实转虚(肝郁一肝火一阴虚阳亢)及由阴及阳(阴虚阳亢一气阴两虚一脾肾阳虚),更全面的反映了甲亢的演变规律,认识得到了不断深化。

……………………

 

第三章结语……………………27

一、临床资料……………………27

二、研究方案………………10

三、研究结果………………11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收集了门诊80例及病房120例共20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138例,年龄按发病好发年龄特点划分为三层:小于20、20岁至50岁、大于50岁。其中小于20岁病例10例,20至50岁病例128例,大于50岁病例62例。基本符合临床以20-40岁中青年女性多发的特点。所有病人中气虚证共有62(31%)例,阴虚证共有114(57%)例,气滞痰凝证占76(38%)例,火热证占48(24%)例,癖血证占32(16%)例。阳虚证在观察收集病例期间基本没有发现。经相关分析比较发现,气虚与阴虚证的关系最密切(r=0.74),火热与阴虚的关系(r=0.63),气虚与气滞痰凝的相关性为(r=0.52)。不同程度的印证了临床观察的结果。

………………

 

结论

综上研究结果,我们将各证型中出现比例较高的症状与舌、脉、T3、T4值等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有以下分型气虚证:心慌心悸(98%),失眠(91.4%),多汗(81%),颈肿(73%),手抖(65.1%),气短气促(61.9%),形体消瘦(52.4%),舌淡红,苔白,脉细(数)。T3值5.07士2.9nmol/1,T4值222.34士96.29nmol/l。痪气则虚,气为血帅,血虚则脏腑百脉失养,不能濡养于心,见心悸心慌。神失滋养,见失眠。气虚卫表不固则多汗。脾气虚,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搏结于颈前则颈肿。气血两虚,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则手抖。气虚及肺,肺司呼吸、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则气短气促。气血两虚,筋骨、肌肉失养则形体消瘦。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舌,充盈脉络,则舌淡红、苔白、脉细。阴虚证:心慌心悸(98.1%),烦躁易怒(96.2%),失眠(74%),形体消瘦(65.4%),颈肿(61.5%),口干(50%),舌红,苔少,脉细数。T3值95士3.28nmol/l,T4值219.96士98.44nmol/1。瘦气阴虚,阴虚及心,心阴亏虚,心失所养,则心悸心慌。阴虚则热,火热上扰心神,见烦躁易怒、失眠。火热易耗气伤津,致气虚津亏,即”壮火食气“,使筋骨、肌肉失养,见形体消瘦。气虚,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搏结于颈前见颈肿。津液亏耗,不能濡润于口则口干。津液亏耗,血化生亦,少津血亏虚加重内热,则舌红、苔白、脉细数。 >

参考文献(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