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初等教育论文 > 正文

历史课程与教学

来源:UC论文网2015-11-03 18:53

摘要:

摘要:初等教育专业升格转型后,其课程与教学必须作相应的调整。本文从历史课程的调整、历史教师的转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探讨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摘要:初等教育专业升格转型后,其课程与教学必须作相应的调整。本文从历史课程的调整、历史教师的转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探讨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变革。
关健词:历史;课程;教学;变革;初等教育专业

初等教育专业升格转型后,其课程与教学必须作相应的调整。现代的教育改革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教育活动中每一要素发生变化,势必触及其它要素做出反应,并实施配套改革,以便维持教育体系内部平衡,或者谋求新的协调关系的确立。“历史课程改革包括历史课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范围、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可以说新的历史课程改革涉及的是整个历史教育的改革”因此,本人认为,转型后的初等教育专业,在历史课程与教学中有必要在历史课程的调整、历史教师的转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三个方面作较大的变革。
一、历史课程的调整
初等教育专业的历史课程调整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继承中师课程的优点、借鉴普高课程的新理念、体现初等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要重新认识历史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大课标、教材、教学改革的力度,拓展历史课程的功能。
1.拓展课程目标
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目标的制订,必须考虑师范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将知识与能力(包括学科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整合为一体。同时,要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适当拓展课程目标。
首先,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够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历史课程既有传统的教养性、具体性、主观性、表现性特征,又有现代的理解性、情意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特征。作为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世纪的师范历史教育必须顺应这种趋势,自觉地彰显历史课程的人文属性,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其次,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要体现师范性,把培养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作为历史课程目标之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必须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并把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式的改变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课程的开发能力等教师专业能力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再次,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应把培养小学社会课教师的历史专业素质作为课程目标之一。自1992年起,从《社会》到《常识》再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化”已成为小学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但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在初等教育专业院校中还很少有社会(或常识)方向的专业设置;小学的社会课(常识课)也基本没有专业的教师,往往是由语文、数学等任课教师兼课。为了提高小学社会综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初等教育专业院校应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作出回应。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社会教育专业”,把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等作为专业必修课。特别应该注意把基本的史学理论、专题史、小学历史教学法列为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
2.整合课程内容
“综合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等现状的重要突破。这就要求初等教育专业的历史课程及时作出应对,体现综合化。一是加强历史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把历史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特别应该注意对体现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加强历史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合,如与语文、地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等课程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沟通课程之间的关系,融合各种知识于一体,并将他们调和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各学科相互训练、相互支撑,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结合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的多维目标,把历史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中进行设计和调整。“在考虑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同时,对社会需要、科技发展、新思想、新事物作出迅速的反应;在考虑课程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增加小型化、专题化、即时性的课程内容,保证信息的强度、浓度和时效性。”
二、历史教师的转型
由于初等教育专业转型时间短、发展快,教师的转型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培养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教育发展的形势,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之中,努力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念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
1.理念的更新
更新理念是教师转型的关键。历史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新理念。在教学目标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知识传授、学科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老面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将要从事的工作特点出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关注学
生将要从事小学社会课教学的素质的培养等。
在教学过程方面,要改变传统历史教学那种教师负责教(传授知识)、学生负责学(接受知识)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的教学过程。在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历史教师和学生都是交往的主体,师生互教、互学、互动,教师和学生共同享有对方的经验和体验。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历史、认识历史、培养能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改变过去只用书面考试的单一形式进行的终结性评价,提倡多样化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把课堂学习评价、课外研究性学习评价、学期学习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评价功能(目的),由于初等教育专业院校没有甄别、选拔的任务,主要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还要关注学生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评价学生是否“会学”比评价其“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改变那种“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关注学生的发展
与成长。
2.角色的转变
历史教师的转型不仅要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要转变教师的角色。
从师生关系角度,教师角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要求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启发者、示范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由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发展转变;由重视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由统一性的教育者向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转变。”

从课程运作角度,教师角色由课程教材的盲目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自主驾驭者。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纯属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为了拓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成为课程教材的自主驾驭者。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开发。如本地教育资源、隐性教育资源、远距离教育资源、生成性教育资源等。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
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教师要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知识的快速更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要求的提高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随时充实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突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广学博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学科专业的最新科研成果,努力构筑更为宽泛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努力做“教学科研型”教师,研究教师如何教、研究学生如何学、研究如何调整课程进程和结构等。
3教法的优化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出现了多种形式,体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根据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的特点,渗透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活动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通过多种教学“示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多视角、多维度地注重学生主体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设计,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辩论、探究、模拟等历史学习活动,甚至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观察、讨论、角色扮演、质疑等主动参与的、有自身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另外,教师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善于运用各种历史教学手段,积极运用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直观地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可以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拓展教学空间。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历史学习方式是在一定的历史学习观的指导下,在长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化的历史学习程序、形式、方法、兴趣和习惯等的有机集合体,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统的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历史学习方式不但消磨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显然它已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的变革、教材的编写、教法的优化等都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因为,如果学生仍旧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历史,则所有的努力都将落空。因此,一方面,学生应认识到传统的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自觉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主动参与历史学习,并采取适合自己特点的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历史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以主动体验和探究发现紧密结合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历史,如体验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有关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研究已有很多,这里就体验性学习谈点看法。从学生的认知心理角度分析,要实现历史课程的各种教育功能,前提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这就要求学生应最大限度地进人历史情景、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历史的灵魂并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通过体验性学习,学生能真正参与和体验历史,在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的体验历程。例如,角色扮演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性学习。“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对有关的学习内容,通过在课外搜集、阅读材料,编写历史剧本,分配角色演练,然后在课堂上有学生担当历史角色来展示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体验和感受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在历史课程中,“百家争鸣”“商鞍变法”“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戊戌变法”“遵义会议”“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很多内容都适合用这种学习方式。从查找资料到编写剧本,从设计角色到选出演员,从场景布置到配诗配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视野,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初等教育专业升格转型后,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学科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也是难题。历史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也很复杂,它涉及到各个层面的问题。而历史课程的调整、历史教师的转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做好了,初等教育专业历史课程与教学就基本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0.
〔幻聂幼犁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3.
(3〕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X)2;264.
〔4〕李瑾喻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x〕2:138.
〔5〕冯一下,李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J〕.历史教学,2(X)3,(2):57.
(6〕张静等著.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