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家庭教育论文 > 正文

2011年家教大盘点 最优家教:权威+民主

来源:UC论文网2019-04-23 10:57

摘要:

  我之所以对中国家教充满信心,是基于我相信中国父母对孩子有强烈真挚的爱。这种爱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孙云晓2011年的家庭个性化教育很亮眼,出现了几位风云人物,比如“虎妈”蔡美儿、“猫爸”常智韬、“狼爸”萧百佑,他们或中或西,或权威或民主,凸显了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大碰撞。哪种教育最理想?我们该做哪种父母?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就让我们随着他跳出家庭教育...

  我之所以对中国家教充满信心,是基于我相信中国父母对孩子有强烈真挚的爱。这种爱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孙云晓2011年的家庭个性化教育很亮眼,出现了几位风云人物,比如“虎妈”蔡美儿、“猫爸”常智韬、“狼爸”萧百佑,他们或中或西,或权威或民主,凸显了家庭教育理念及方式的大碰撞。哪种教育最理想?我们该做哪种父母?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老师,就让我们随着他跳出家庭教育类型多样化的“热闹”,感悟一下其中的“门道”吧。


  成功的标准是人格健康


  虎妈也好,猫爸、狼爸也好,在今年引起大家的热评在于一个共性一一孩子不是上哈佛就是上北大,而他们则作为家教成功的典型而声名鹊起。但这是不是真正的成功呢?事实上,衡量一种教育的成败得失不是看孩子考上什么样的学校,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而是要看他的人格发展。就拿虎妈来说,美国相当多人反对她的教育方法。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萨默斯就曾当面质疑虎妈,说她对学业过于重视的做法“有点问题”,说如果按她的标准,比尔・盖茨和马克・查克柏格都是不成功的,因为这两个美国及至全球经济奇迹的谛造者都是哈佛的退学生。现实中与盖茨和查克柏格相反的例子也不少,就像十年前的卢刚、去年的药家鑫,他们一个是爱荷华大学的太空物理学博士,一个是西安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按世俗的观点也都是成功者,但他们挥出的刀锋却划破了这份虚无的成功。


  我们需要从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T成功的标准。成功的简单含义是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一定应该是幸福。而幸福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格的健康。


  家教模式有高下之分


  虎妈、猫爸现象的出现说明家庭教育有多种不同的模式。哪种模式最理想呢?应该说是权威民主型家庭。


  现在社会总体来说民主是主流,但是在教育实施过程中经常有一些偏差。有人认为民主就是对孩子完全放手、给完全的自由,这是误解。世界多项研究发现,权威民主型家庭中孩子的成才率最高。怎么解释权威民主这个概念呢?就是教育中严格的要求和真正的尊重并存。这里面包含两个层面:首先父母对孩子既要是给予自由和尊重的,又要是严加管教的;其次父母在家庭中要起榜样和表率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洛克菲勒是全球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豪,但他一周给孩子的零花钱仅有1.5美元。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对于区区小钱的支配,他还和孩子签了长长的协议,要求20%用于储蓄,20%用于慈善。这体现的就是权威和民主的结合――决定很权威,金额和用途不能更改;方式却很民主。签协议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精神。


  第二类家教当属专制型。为什么虎妈的教育看上去是成功的,因为在这种教育类型中,家长为孩子的发展设置好了轨道,只要孩子照着走,就能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不出问题。但这种方式的长期效果远远不如前者,因为这样长大的孩子人格并不健康,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懦弱自卑,见了谁都想跪下,像奴隶般顺从;另一个极端则是对别人更专制。这两种都是病态人格,不健康。


  至于第三类就是放任型,这类家庭成材率最低。往大处说,孩子较少的社会阅历让他们分不清是非利害,甚至涉险时也不自知,给他们无限制的自由实际就等于谋杀;往小处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坎,在这些发展的关键时刻,孩子会有一种天然的惰性,自然而然产生畏难情绪,这时父母缺乏坚持、引导、严格要求,甚至严厉,否则这些坎会累积成孩子面前难以逾越的大山。


  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当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后两种家庭类型特别常见。虎妈一出现,让不少家长觉得找到了榜样和知音,同时却也有所困惑:同样是虎妈,为什么效果有区别。这是因为大家只看到虎妈“魔鬼”的一面,但忽略了她“天使”的一面。虎妈的教育能取得一些成功,原因有三:其一,她对孩子很有爱心,很投入;其二,她本身就是耶鲁教授,素质很高,在日常教育方面有表率的作用;其三则是虽然她对女儿的要求非常严格,但与孩子平时的关系却很密切,平常打闹嘻戏,但练琴、学习时决不含糊,这让女儿无可奈何。就像一个关系很好的人,即使他对你无理也可以接受。中国众多虎妈只有严厉一面,却忽视了关系问题,这叫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教育需要遵循规律


  虎妈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教育焦虑的全球化。有的家长表示,焦虑已经是一种社会风气,谁也不能免俗。父母的心情不难理解,但我们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教育的成败要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怎么样才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让孩子无休止地埋头在课业里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有规律的。什么样的规律呢?就是培养深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学会科学的本领,最后得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具备了这些,就能成才,就能闯出自己的天下。要依照规律行事,就必须控制孩子的负担。可以肯定地说,一个人如果负担过重就不可能对周遭的事物产生兴趣,但是如果兴趣形成在先,情况就大有不同。人会为了兴趣自觉去找负担,虽然辛苦但是乐意,也就不是负担了。这其实是一个浅显的道理,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孩子过早地、被动地把负担背在身上。


  可怕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经常与这个规律背道而驰:孩子从很小就被扼杀了兴趣,没有兴趣,没有好习惯,没有成功的体验,最后连梦想都没有了。于是他连学都不想学了,干都不想干了,这时,你“拼爹”、给他铺再宽的路还有用吗?


  放手让孩子,体验成功


  掌握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哪些该放、哪些该管,家长心里就该有个谱了。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成功的体验和良好的习惯。成功的体验越多,孩子越有信心,越有兴趣。成功才能导致成功。经验证明,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一个孩子文章写得精彩、会当小记者、做小干部当老师的小帮手……他会有“我会干得很好”的自我认可,这是一切希望的基础。同样,一个孩子学习很一般,但画画得好、球踢得好、小制作做得好,不管干什么,只要干得出色都会为他带来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最大的收获就是自信心、兴趣和好习惯。所以一定要给孩子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尝试,寻找自己成功的体验。在这些问题上,就特别需要民主的作风,而在良好习惯的养成方面则需要家长的权威来保驾护航。


  总之,教育一定不能短视,人格的健康以及孩子的幸福感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题。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