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教育管理论文 > 正文

基于提升可持续发展力的高职人文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UC论文网2018-12-21 08:14

摘要:

  在普遍呼吁培养高校学生全方位发展和人文底蕴的今天,人文课程成了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合理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力有...

  在普遍呼吁培养高校学生全方位发展和人文底蕴的今天,人文课程成了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人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环节,合理构建人文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时至今日,高职院校仍未搭建较为合理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高职人文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仍缺乏合理性,源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根基浅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较为单一,未能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缺乏特色。


  (一)人文素质课程结构尚未搭建


  人文素质课程结构尚未搭建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是息息相关的,主要体现在: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没有自身特色。缺乏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材,难以组织优秀力量开发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大相径庭。课程缺乏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这关乎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以及课程的持续发展。由于教学力量比较薄弱且分散,未能发挥协同效应,导致教学研究组织不够健全。师资队伍尚待培训提高,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缺乏专任教师,教师的后续发展缺失,导致整个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二)人文素质课程理念性与实践性先天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人文课程的开设,但其理念性和实践性不足己成为制约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人文素质课程的理念反映了课程教学目的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人文素质的理解,但人文素质课程理念要落地,需要借助课程的实践性来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理念性与实践性先天不足,导致人文素质课程较少,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理念淡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难成系统。


  (三)人文素质课程与职业活动脱节


  人文素质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需要脱节具体表现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符合高职院校现状,忽略高校职业教育特点。开设的课程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空泛。


  只有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才能培养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才能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质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通识教育理念模糊


  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文素质教育往往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块短板。市场导向的高职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课程转化重视不够,较多地停留在观念层面。


  通识教育难以真正落实的原因主要在于,高职教育相对市场化和实用化的办学定位,必然以就业为导向;通识教育缺乏制度性支持,难以正常有序地自发开展教学活动。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功利影响


  职业教育对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技能锻炼,弱化人文素质教育,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应尤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基性决定的。


  (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失衡


  在社会能力、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教育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失衡,这也是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尚未搭建健全的一个表现。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人文素质教育推行的基础,课程体系失衡将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难以有效展开。由于基础能力教育中比较重视一些基础课程,例如思想品德与法律修养等,人文素质课程的地位被弱化。而已有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缺乏活力,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完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是搭建全面的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职课程体系很好的切入点,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地位,提升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力,这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正待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三、提升职业发展力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一)确立适应高职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


  1.通识教育理念


  为了契合提升可持续发展力理念,需要加强通识教育理念,这是高职教育转变培养理念的必由之路。“提升可持续发展力”要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为导向、以学习领域为教学内容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它从能力培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就业四个角度规定了职业教育活动,突破了以往对就业导向的片面解读。


  2.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力理念


  基于提升职业发展力的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包括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活动,也包括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理念。


  首先,基于提升职业发展力的人文课程体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可持续发展力的提高,不是片面的课程学习。它要求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规定性,是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一个整体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提升职业发展力的人文课程体系同样以“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中心,围绕职业活动需要,把培养具有职业可持续发展力的人才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建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要充分考虑职业活动需求与人文素质教育特点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最佳契合点,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从教学及其管理、师资和课程结构等角度实现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化,使人文素质教育满足提升职业发展力的需要。


  (二)构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模式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模式需要适应不同职业活动和专业教育的需要,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模式的划分存在多种形式,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模式取决于学校和专业特点。


  1.开设系域人文素质课程模式


  “系域"人文素质课程模式指的是适应专业特点的人文课程模式。这种模式的开设主体是针对特定的系和专业,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形式具体和灵活,有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系域人文素质课程充分考虑到了师资力量配备,兼顾学习者的需要及其特点,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因此,系域人文素质课程是以一种适合小范围的教学试验,是对人文素质课程有益的探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主体由社会科学的一些课程构成,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其与社会的协调和融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力。


  2.综合课程模式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要以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力为导向。在高职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以提升职业发展力为导向的人文素质课程应具有多样性,满足职业活动对人的人文素质的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课程可以单独开设,也可以融入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这种融入是一种隐性的人文素质教育。


  综合课程模式即指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专门开设的课程以及职业教育中的其他隐性课程而开展的课程模式。综合课程模式的开展要充分考虑人文素质的特定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传达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是综合课程的特点,针对不同内容的人文素质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能减少人文素质教育的盲目性。


  (三)改革教学环节


  基于提升职业发展力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因此,课堂教学管理具有特别意义,其关键在于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其朝着有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合理利用制度规范外,还需要真正把握教学活动特点。


  在人文素质课堂中,尤要注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让学习者减少对硬性制度文化的抵触,取得文化认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缺乏人文关怀,文化氛围还未能达到学生文化认同的层面,这需要在课堂管理制度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相关人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单一的讲授方式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比如经典段落的对话、情景教学等,给学生一个表演和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四)构建人文素质课程评价体系


  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文素质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灵活,在重视人文素质课程评价与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基于提升职业发展力为前提,围绕人文素质何职业素质建设需要,加强对课程的评价与管理。构建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加强课程申报管理工作,重视课程开发,考虑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内容的安排、参考资料的编写、课件开发及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注重课程的后期建设。


  基于提升职业发展力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需要从高职教育的实际特点及需要出发,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合适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对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活动导向等教育理念进行必要的梳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实践中解决具体的问题,研究人文素质课程的典型案例及开设活动,设计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