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其它门类 > 体育教育论文 > 正文

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

来源:UC论文网2018-11-15 08:27

摘要:

  摘要:为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我国在全国亿万学生中开展了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以阳光体育教育为导向,积极进行高等体育教育模式创新,是提高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绩效的关键,在高等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教育活动具...

  摘要:为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我国在全国亿万学生中开展了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以阳光体育教育为导向,积极进行高等体育教育模式创新,是提高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绩效的关键,在高等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教育活动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通过分析得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模式中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深化、体育教育目标的设置单一、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以及缺乏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等现实问题.该文从阳光体育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新阳光体育导向的体育教育课内外活动形式、建立阳光体育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学生管理体系、开展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


  作者简介:王满(1977-),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特点的国民教育体系过度聚焦于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体育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被大幅挤压[1,2,3].我国2008年进行的以全国范围内6岁到22岁学生为调研对象的全国第5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肥胖成为中国学生的致命弱点,学生的耐力、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5,6].强化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日益凸显[1].为了有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思想,自2006年起,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作出了在全国亿万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的决定[7,8].“阳光体育”以形成全员参与体育健身运动为路径,以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参与方式为手段,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为基础,以每个在校学生每个学习日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为量化指标,最终实现提高广大学生体育素质的目标[9,10,11].开展“阳光体育”教育的决定,为提升高等体育教育的层次和质量提供了战略指向,是高等体育教育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以阳光体育教育的开展为契机,以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保障,对实现高等体育教育的目标,夯实国家发展的人才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一些弊端.


  1.1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


  对体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缺乏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战略性认识,导致体育资源的投入缺乏长效机制,体育基础设施条件供给不足与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进而表现为体育教师师生比较低、体育设施数量难以满足学生使用需求等现象普遍存在,以及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体育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性等问题;在微观层面,对于众多非体育专业高校而言,体育教育和体育成绩的优劣对于提升高校综合排名的贡献不显著,造成高等院校难以形成加强体育教育投入的内生激励机制,表现为高校对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支持不足、体育知识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被挤压等现象,尤其在很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完全取消了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


  1.2体育教育目标的设置较为单一


  高等体育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而体育素质是由身体素质、心里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4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而非全部,心里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是夯实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能够保证学生在高等教育等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形成自觉加强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长效激励机制.然而,我国现行的高等体育教育目标通常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教育目标,在此目标导向下,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通常以学生身体素质的标准符合性为评价依据,教师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以单纯性的身体锻炼为载体,缺乏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里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为核心的体育综合素质目标的践行.


  1.3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性


  现行体育教育内容和形式存在的弊端主要体现在:(1)教学内容的设置偏重体育锻炼本身,而对体育理论(特别是体育保健、体育康复训练等体育知识)的教育不足;(2)体育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体育拓展训练等特别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内容未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3)在体育教学形式方面,现行的体育教学形式主要采用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本位教学形式,学生被置于教学体系的被动接受主体位置,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取教师教授、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的传授形式,这一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阻碍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充分实现.


  1.4缺乏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


  一方面,评价体系的设置过于单一.例如,在学生评价方面,现行评价体系通常以学生体育运动指标是否达到相关标准为评判依据,缺乏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性的有效评估;在教师评价方面,现行评价体系过于强化对体育教师发表论文数量、承担项目级别等指标的权重,而忽视了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的情况,不利于发挥评价体系对体育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在课程建设评价方面,现行评价体系通常以师生配比、体育场馆数量等定量化指标作为评价课程建设水平高低的依据,而忽视对相关体育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客观评价;另一方面,缺乏对评价结果的有效利用.体育教育教学评价的意义在于发现先进和落后,进而通过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方法带动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然而很多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仅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缺乏根据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奖励惩罚等配套工作机制,造成体育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工作的实质意义难以实现.


  2我国高校体育实施阳光体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高等体育教育实施阳光体育教育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阳光体育的教育目标与高等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阳光体育的教育目标在于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参与方式实现提高广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而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的目标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因此,阳光体育的教育目标与高等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即通过阳光体育的实施有助于高等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目标的实现,而高等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二者交互影响、相互激励、协同发展.因此,高等体育教育以阳光体育为导向具有理论可行性.


  2.2阳光体育提供了高等体育教育目标的多样化路径


  高等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体育理论教育和学习实现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的目标.阳光体育教育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心里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育和提高,更加注重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更加注重体育社团、体育文化节、体育俱乐部等多样化高等体育教育方式的运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各方面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因此,高等体育教育以阳光体育为导向具有实践可行性.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高等教育的目标和群体为积极实施阳光体育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在高等体育教学中开展阳光体育教育活动具有理论和实践可行性.


  3面向阳光体育的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体系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互动框架、程序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教学模式的特征首先表现为一定的指向性,即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为指向;其次教学模式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即具有实现特定目标的实施路径;最后教学模式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随着教学目标的调整、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以阳光体育教育为导向,我国高等体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


  3.1建立以阳光体育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体育教育生态环境有助于夯实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基础,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提高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首先,应加强高等院校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等各层次体育教育工作者对高等院校开展阳光体育教育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积极破解传统的单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素质、终身学习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新型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其次,加强高校阳光体育教育的制度建设,建立开展阳光体育教育的制度基础和长效工作机制,通过经常性、多样化的阳光体育活动推进该项活动的常态化;最后,通过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对阳光体育教育认识的深化,加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育的资源投入和保障机制,加强各高校阳光体育教育的制度体系建设,保障体育教育活动方案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3.2积极创新阳光体育导向的体育教育课内外活动形式


  高等体育课内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课外教学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实现阳光体育使广大学生“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目标的重要保障.在课内教学创新方面,应在羽毛球、乒乓球、足球、游泳等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健美操、民俗体育项目等教育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选择空间;在课外教学创新方面,应积极通过建立体育社团、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举办体育文化节、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1]等形式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阳光体育课外教学活动形式,从而促进阳光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3.3建立阳光体育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学生管理体系


  应建立与阳光体育导向相匹配的学生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强化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和实效性,强化体育运动、体育健康、体育保健等公选课程的开设力度;在学生评价方面,既要注重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锻炼是否达到相关体育能力定量评价指标,也要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性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计划内体育课程学习成绩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等课程外体育活动的评价工作;在具体学生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根据学生层次(如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导致的学生学习特点的差异,进行学生评价和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以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4开展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教师是阳光体育教育的践行者,是教育模式、教学程序的设计和实施主体,有必要通过开展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型教学评价机制建设保证阳光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首先,加强体育教师阳光体育创新型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体系建设,形成评价工作的经常性机制,以有效监督和敦促指导评价工作的开展;其次,将体育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意识、理论水平、教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绩效等方面纳入教师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为可操作、易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该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形成教师阳光体育创新型教学的合理评价;最后,建立基于该体系评价结果的高校体育教师职级晋升、薪酬奖励奖惩管理体系,使得考核评价结果与体育教师个人利益密切结合,促进自主形成阳光体育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内在激励机制.


  面向阳光体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运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与协同促进,既需要在共性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类型高校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也需要根据实践结果进行动态优化和丰富.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