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英语相关论文 > 正文

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UC论文网2018-10-27 08:38

摘要:

  摘要: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定位过程中对行业英语需求分析研究的不足,讨论了需求分析中体现行业需求的“目标情景需求”的客观性与重要性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指导作用。文章介绍了行业英语需求的...

  摘要:本文指出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定位过程中对行业英语需求分析研究的不足,讨论了需求分析中体现行业需求的“目标情景需求”的客观性与重要性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指导作用。文章介绍了行业英语需求的调研分析方法,并以国际化进程中的电力能源行业为例,从入行招聘、岗位职能和企业培训三个方面收集分析对英语的需求信息,提出了加强行业英语需求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逐渐增加行业真正所需的专门用途英语的建议。


  关键词:行业用途英语;需求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


  作者:余樟亚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着重要选择:是继续实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导向下的强调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教学(EGP),还是逐渐过渡到以培养学生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和工作能力为主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SP)?对此,外语教育界人士各持己见,尚未达成一致看法。实际上,根据教育学理论,这一选择涉及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问题。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定位和设计的起点,应该是课程的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应该根据需求而定。


  1.研究现状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之前应该做过需求分析。但除了管理部门主导的专门需求分析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往往能更好地反映某一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和研究状况。同时,论文检索也是相对容易获取关联信息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分别以(1)“英语(教学)”或者“外语(教学)”+“需求(分析)”、(2)“专门用途英语”或者“ESP”+“需求(分析)”和(3)“行业英语”+“需求(分析)”为关键词,检索了《课程要求》颁布前后,从2000年至2012年中国知网上所有外文和中文类核心期刊的外语教学需求分析文章,再经过主题相关性审读,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检索结果。


  表1外语教学需求分析文章统计表下载原表


  表1外语教学需求分析文章统计表


  10多年间,全部核心期刊共发表70篇左右外语教学需求分析文章,数量不算多,不过近几年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说明主流研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进一步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侧重引介和阐述需求分析理论、论述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介绍需求分析的方法以及用需求分析理论评述某些英语课程。近几年开始出现少数需求调研的实证研究(韩莹,孙福广2006;刘丽,刘美华2008;赵庆红等2009;黄萍,郭峰2011;陈艳艳等2012;严玲2012),但这些研究也只是主要关注英语学习者自身感受的需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后对英语需求的主观感受,完全基于具体行业英语的客观需求的调研实证几乎没有。然而,《课程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的行业对英语有怎样的需求理应作为相关课程需求分析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


  2.相关理论综述与讨论


  为了突显“行业需求”对于整个课程需求分析的重要性,有必要先梳理相关理论。语言教学中的需求分析最初起源于与行业需求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余卫华2002)。之后,随着需求分析从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需求(whattolearn)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需求(howtolearn),“需求分析开始应用于通用英语教学领域,成为课程设计不可或缺的步骤”(陈冰冰2009)。


  2.1需求的含义、分类与内容


  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或精神需求不同,外语教学中的“需求”是一个“总括性的术语”(umbrellaterm)。相关文献显示,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促成不同的“需求”。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需求”分类如下:(1)Richards(1984)的“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2)Hutchinson&Waters(2002)的“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3)束定芳(2004)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上述分类尽管表述不同,但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共性。Richards的“客观需求”是就社会而言的,可称为“需要”(needs);“主观需求”则是针对学生的,即所谓的“想要”(wants)。Hutchinson&Waters的“目标情景需求”指的是学生毕业以后真实工作环境对他们的要求,这种需求还被细分为“必备的知识与技能”(necessities)、“尚缺的知识与技能”(lacks)和“想学的知识与技能”(wants),而“学习需求”则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身的各种需求,包括与学习者身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有关的种种需求。束定芳的“社会需求”是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个人需求”则是指学生目前的水平与其希望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相当于Richards的“主观需求”。为了对需求形成更加清晰的概念,笔者将上述几类需求之间的关系用图1来表示。


  图1之所以从“社会需求”中再细分出一般需求和特定需求,一方面是反映客观实际,因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能力持有的是较为笼统的一般要求,而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英语要求则更加具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显“行业需求”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需求在整个需求分析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2.2对不同需求的讨论


  从上述对需求各种不同的表述中可见,特定社会需求(包括行业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目标情景需求最为客观和具体,因为这种需求是各种不同行业或职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下用英语完成的每项具体工作的总和,理论上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需求分析途径一条条罗列出来的。相比之下,一般社会需求则代表一种较为宏观的需求,往往体现为一定历史条件下国家政策、教育者意志以及民众期待的价值趋向等,如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促使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提出相应要求。在定位和设计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时,目标情景需求显然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目标情景需求较为客观具体,但这样的需求表示的是应该“学什么”(whattolearn),而有效的学习还需要明确应该“怎么学”(howtolearn)。Hutchinson&Waters(2002)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学习好比一次出行。目标情景需求帮助我们明确起点(目前状况)和终点(工作要求状况),学习需求则是帮助我们明确应该如何选择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佳路线。


  简而言之,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设计中,目标情景需求涉及学习内容,而学习需求往往涉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3需求分析的途径与方法


  尽管学界对外语教学中的“需求”本身尚未达成明确一致的定义,但是需求分析的途径和方法在国外已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以语言需求为中心的Munby交际需求处理模式(CommunicationNeedsProcessor)和将目标情景需求与学习需求有机结合的Hutchinson&Waters分析模式。前者被后者誉为专门用途英语发展历程中“成年”的分水岭(Hutchinson&Waters2002),后者则被更广泛地用于各类外语课程(尤其是ESP课程)的需求分析。1998年,Dudley-Evans和St.John又提出了新的分析模式:在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基础上增加了“学习者专业背景信息”、“专业交际信息”等新的分析要素。国内也有学者尝试建立外语课程需求分析模型(王海啸2004;陈冰冰2010),其中陈冰冰(2010)以束定芳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分类法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两个子模型考察大学英语的需求。


  2.4对不同需求分析途径的讨论


  在上述较具代表性的几种分析模式中,Munby交际需求处理模式在语言的交际功能指导下,设计了一套非常详尽的数据收集程序,包括一系列针对目标情景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可以识别目标情景的工作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各项具体要求。Hutchinson&Waters分析模式则是更进一步,认为需求分析光列出“目标情景中语言使用特征清单”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等语言学习者因素(即所谓的“学习需求”)。Hutchinson&Waters分别设计了六大组具体问题,用作收集、分析“目标情景需求”和“学习需求”数据的工具,具有较好的操作性。Dudley-Evans&St.John推出的模式则将需求分析要素增加到了七项:(1)目标情景语言需求信息(languageinformationabouttargetsituations)、(2)语言学习需求(languagelearningneeds)、(3)学习者个人信息(personalinformationaboutlearners)、(4)学习者尚缺的知识与技能(learners'lack)、(5)学习者课程需求(learners'needsfromcourse)、(6)学习者专业背景信息(professionalinformationaboutlearners)和(7)专业交际信息(howtocommunicateintargetsituations),使需求分析更加全面;特别是“学习者专业背景信息”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设计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专业交际信息”不仅关注目标情景中的静态语言特征,而且关注在目标情景中如何灵活运用语言分析、语篇分析和体裁分析等语言技能知识,为在纯文本教学中增加体裁鉴别、实用交际等有效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但同时,由于需求分析要素较多,显得相对比较复杂。陈冰冰(2010)的“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两个子模型分别具有四个分析维度:前者包括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学习过程需求和学习环境需求,后者包括社会需求基本情况、工作中英语使用情况、英语水平自我评价和大学英语教学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显然,这一需求分析途径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努力体现了中国教学的实情。


  综上所述,需求分析途径与模型因分析目的的侧重不同而各不相同,新的分析要素随着认识的深入也在不断增加,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且难以改变的,那就是:在课程设计中“目标情景需求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重点讨论的“行业需求”及其调研主要就是有关目标情景需求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3.调研设计


  3.1调研对象


  行业需求乃特定社会需求之一,在需求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在众多的行业中选择电力能源行业作为调查对象,这不仅因为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电力能源行业,相对具有调查资源优势,更主要的是这一选择使用了统计学中判断选样的思路:我国电力能源行业正在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国际化步伐,加强国际电力能源合作,为此电力能源行业各岗位对外语的需求将有所增加,尤其是对于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电力能源行业是企业国际化的代表性行业,其英语需求也具有一定的行业代表性。由此,本研究的行业需求调研经验可以供其他行业需求调研参考。


  3.2调研目的


  “目的”的确定是具体需求分析的第一步(余卫华2002)。本项调研的目的是了解电力能源行业对英语的需求状况,也就是了解电力能源行业对英语的目标情景需求。具体而言,调研涉及下列三类信息:(1)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的需求,(2)行业岗位工作对英语的需求,(3)行业岗位培训对英语的需求。这三类信息实际上包含了“进入行业———岗位工作———业内提高”整个行业活动过程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行业对英语的整体需求。调研紧紧围绕目标情景需求,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启示。


  3.3调研方法


  行业英语需求状况属于目标情景需求调研,目标信息相对刚性与客观。因此,调研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权威部门的访谈,对相关政策、规定等文件的查阅解读以及对官方网站相关信息的检索等方式进行,旨在获得电力能源行业对英语需求的客观信息。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行业代表性工作岗位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主观感受以补充和佐证客观需求信息。调研采用操作较为简便的Hutchinson&Waters分析模式,利用其有关目标情景需求的六大组相关问题(Hutchinson&Waters2002:59-60),设计访谈问题、问卷和确定资料查阅的范围。


  3.3.1访谈


  本研究对我国对外交往相对活跃的沿海地区省网局及部分发电企业的相关人事、技术、外事等部门的8位行业人士进行了访谈。访谈借助电话、QQ和电子邮件进行,采用半结构性访谈形式,围绕事先根据Hutchinson&Waters分析模式中的相关问题准备好的用人单位对新员工的外语要求、相关岗位的英语能力要求、公司外语培训等主题进行深入交谈,挖掘典型案例。


  3.3.2政策规定


  通过一定渠道查阅电力能源行业的相关政策、规定等文件,如《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国际化发展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教育培训工作意见》、《XX公司人资部———人员入口最新政策》、《XX省电力公司员工岗位能力结构外语能力等级表》、《XX市电力公司2011年外语培训计划》等。


  3.3.3网上信息


  浏览查阅全国主要省市电力门户网站,通过电力英才网(http://www.epjob88.com)等了解全国电力能源行业就业市场,阅读相关媒体报道,如《杭州日报》2010年12月1日刊登的报道《发电站员工为何爱上学英语》等。


  3.3.4问卷


  问卷共包含四大类题目。第一类题目有关调查对象所在地域、单位和岗位。第二类有关电力能源行业招聘对英语的需求,包括“是否需要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等。第三类有关岗位英语能力需求,包括“本单位对外交流(如引进设备、技术交流、接待出访等)的频繁程度”、“本单位多少比例的员工岗位需要一定的外语能力”、“岗位能力需要外语能力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英语的频率”等。第四类有关行业内英语培训,包括“本单位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用外语直接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满意度”、“是否因为外语能力不够而错失过工作机会;如果是,具体是什么能力”等问题。问卷根据题目内容采用多项选择或者等级量化的形式,选择项3到6个不等;量级一般为5级:5等于“此种能力极其重要”或“频率极高”,4等于“此种能力重要”或“频率很高”,3等于“此种能力比较重要”或“频率一般”,2等于“此种能力不那么重要”或“频率较低”,1等于“此种能力一点也不重要”或“频率极低”。


  4.调研结果与讨论


  4.1定性分析


  4.1.1岗位招聘英语需求


  调研发现,国内电力能源行业岗位招聘对英语均有一定要求,其中有引进设备和涉外项目的企业对英语要求更高。例如:“大学英语六级以上水平,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能独立与外籍员工进行交流,能胜任英文资料的口译与笔译……”(上海某能源公司“市场兼海外业务管理”岗位招聘对英语能力的描述)。有引进设备的企业对普通操作工也有英语能力的要求:英语资料的阅读能力和操作指令的领悟能力。对此,有媒体报道为证:


  “下属的很多发电站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发电设备,那些设备介绍是全英文的。如果不懂英语,真的很难看懂。”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尤其是一些核电站,设备是全进口的,要读懂上面的意思,只能靠员工自己,不然就是一堆废铁。(见《杭州日报》2010年12月1日的报道《发电站员工为何爱上学英语》)


  调研资料显示:全国除西藏之外所有省级电力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英语要求均是大学英语四级425分以上。然而,西藏电力有限公司的招聘对英语也不是没有要求,该公司2012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招聘要求(三)中就提出:“根据西藏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外语水平要求,其中本科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成绩360分及以上,硕士毕业生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成绩360分及以上。第一外语为小语种的,其第一外语水平应达到相当于英语四、六级的国家标准。”


  另外,从访谈中了解到,电力企业正在计划制订自己的外语招聘考核方案:“国网公司从明年起对毕业生招聘有重要改革……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方案。如果统一考试,英语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对于电力院校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摘自2012年8月3日对河北电力公司赵先生的访谈)


  事实上,电力能源行业在招聘时对英语的需求在其他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4.1.2岗位英语能力需求


  调研获悉,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员工岗位能力结构一般都对外语(主要是英语)有明确要求。以XX省电力公司为例,在员工能力素质结构中,“外语能力”是“工作能力”的必备“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一,并具体规定了与各岗位相对应的9级外语要求,其“员工岗位能力结构外语能力等级表”描述英语能力的详细程度不亚于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例如,外语5级的要求是:能独立阅读外语文档,参阅国外专业资料;能翻译本专业的技术资料、专业说明书;能用外语进行简单交流;至少独立完整地翻译过一套设备的技术文档与说明书。最低的外语1级要求是:粗浅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借助词典或其他工具大致读懂简单的专业文档;能看懂本岗位常用进口设备上的外文铭牌和操作指示。最高的外语9级要求是:精通一门外语,能与外籍专家讨论艰深的专业问题,并自由地表达思想;能在同行会议中充当翻译;能够应对纯外语工作环境;在无翻译的情况下至少技术性出访一次;至少独立进行过一次技术性谈判和参与过一次技术性交流会议。


  需特别指出的是,有的企业还明确将外语能力与其他能力一起作为量化指标列在同一技能结构中,在可比状态下显示出外语能力在考量员工知识技能结构中的重要性。例如,在“XX省电力公司供电企业典型岗位各种能力等级要求汇总表”中,“外语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计算机能力”和“数理统计能力”等对于所有技术专职岗位都同等重要,位列所有能力级别中的最高级5级,与堪称企业生命线的“安全意识(5级)”齐平。


  调研还显示,岗位英语需求的内容十分具体,例如:要熟悉常用的进口设备铭牌及操作指示;要熟悉英语工程单位、常数、计算公式、运算过程等;要熟悉行业中常用的英语缩写;要能用英语表达行业生产流程图、示意图等;要能用英语对行业生产现象进行描述,用英语说明行业内工程问题等;要能撰写符合行业规范的备忘录、技术标准等;要能用英语快速检索获取相关行业领域信息并能形成摘要;要能翻译设备操作、维护、检修等的英语资料,能参与出访、技术谈判、国际学术交流以及接待设备技术进口国技术人员的来访等。这些具体需求有的行业专业英语教学可以满足,有的则是大学英语教学可以满足。


  4.1.3岗位英语培训需求


  调研发现,全国电力能源企业都在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外语培训活动,这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电力能源系统对外语人才不断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弥补员工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不足,尤其是提高他们的听力与口语能力。在培训课程设置上,采取具有电力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和“基础英语+电力科技英语”的课程体系,重点提高学员行业英语的听说、阅读、翻译、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国际交流能力,使他们能够承担外事工作任务以及进行技术与学术交流。


  4.2定量分析


  4.2.1数据收集


  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共发放40份,回收36份,回收率为90%。排除信息填写不完整和错误的问卷2份,有效回收34份,有效率为85%。样本单位数超过30,抽样平均值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且有效回收率达85%,问卷调查具有统计学意义。


  4.2.2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对象为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安徽、河南、吉林等省、市的电力及相关单位(包括部分有引进设备单位或者涉外单位)岗位人员,具体涵盖:(A)技术人员,(B)涉外部门工作人员,(C)一线生产人员,(D)行政管理人员,(E)企业培训人员,(F)其他,具有行业代表性。


  (1)在关于“岗位招聘英语需求”部分的回答中,100%回答“本单位招收大学毕业生时要求其外语能力达到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要求(425分以上)”。与定性分析得到的信息完全一致。


  (2)关于“岗位英语能力需求”部分的问卷题目,因答题人所在单位和岗位性质不同,回答有所不同,具体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员工对英语需求的总体感受与企业政策制定者、管理者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上文定性分析显示行业对员工英语要求较高,但员工感觉“使用频率较低”(均值2.00)或者“使用频率一般”(均值3.12)。国内外相关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果(Jasso-Aguilar1999;黄萍,郭峰2011)。Jasso-Aguilar在对某一旅店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的外语需求分析中发现:虽然旅店管理人员认为本店服务人员具有外语能力可以提高服务质量,而服务人员认为工作中基本不需要外语。但必须指出的是:在分别统计“+/-引进设备或涉外单位”岗位人员回答的平均值时,涉外类员工对英语的需求明显大于非涉外类员工。


  至于表2中的标准差,表示用均值做预测时所犯错误的大小。标准差越小用平均值预测的误差就越小。表中最后一个问题的标准差要比前两个低,说明这个指标的平均值用于预测的误差相对较小。这可能是因为前两个问题需要通过观察他人来回答,后一个问题则是直接反馈自己的感受。


  (3)关于“岗位英语培训需求”的回答,一方面对“用英语直接从事工作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性”这种问题的回答平均值达到4.06(>重要),另一方面对“本单位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用外语直接从事专业工作能力的满意度”这种问题的回答平均值只有2.94(<比较满意),这说明员工经过大学英语教学所获得的英语能力与岗位所需能力之间存在主观差异,岗位培训实有必要。另外,在访谈中了解到,员工对于大学期间没能很好地习得相关英语技能感到遗憾,希望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相应培训与提高。


  “在北京经常要参加论坛,或者有国际人士来访。这些都属于日常业务往来,公司不负责配备专业的翻译人员。而且在论坛上都是自由发言,有能力用英语就用英语。当时社会责任处处长和我们几个人都是旱鸭子,听都听不懂,别说说了。那段时间大家都很受刺激。后来,社会责任处处长苦练英语,可以直接在论坛上用英文交流了。”(摘自2012年8月5日对北京李先生的访谈)


  “刚上班的那几年工作不忙,开始尝试写英语论文,想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但不知道怎么写,大学没教过。当时查了很多外文文献,还从华电借来IEEE的账号。这个过程中接触到大量国际相关技术信息,很开眼界。”(摘自2012年8月3日对河北电力公司赵先生的访谈)


  4.3调研结果小结


  为了使上述调研结果一目了然,笔者试用表格的方式加以总结,并在表中就调研结果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进行简要讨论。


  5.结语


  本次调研是为了阐述行业需求在大学英语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从调研可以看出,如果严格按照《课程要求》规定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使学生“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就不能对学生将要进入的行业对英语的客观需求不闻不问,更不能以“大学英语学时数少”(其实大学英语在高校中的学时数并不算少)、“学生将来就业不确定”(实际上ESP的共核内容有很大适用性)或者“大学英语培养一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难道行业英语教学就不能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说法为理由,不进行与行业需求明确相关的英语知识与技能教学。有的行业英语需求要通过行业专业英语教学来满足,但有的则是大学英语教学完全可以实现的,尤其是相关语言知识和规范的学习,包括英语缩略语知识、科技英语语言特征、快速阅读与摘要能力、技术谈判与学术交流的相关规范、英语论文与摘要写作等ESP共核内容。


  我们应该加强研究,积极实践,根据需要设计好ESP教学内容。对于有一定行业背景的高校,更要努力在硬件、师资等方面创造条件,将基于行业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蔡基刚2010)。另一方面,鉴于学校、行业背景以及需求不同,特别是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不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不宜用ESP取代EGP,但改革“一刀切”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四、六级考试导向下的纯通用英语教学,从EGP向ESP逐渐过渡或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