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外语翻译论文 > 正文

中国—东盟视角下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UC论文网2018-10-23 08:27

摘要:

  摘要:现阶段广西外语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求,在翻译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提高广西外语翻译人才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应确立合理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

  摘要:现阶段广西外语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求,在翻译人才培养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提高广西外语翻译人才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应确立合理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外语翻译教材的编写,改进外语翻译课程的设置,改革外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外语翻译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广西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和东盟高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翻译中,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翻译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黄丽鋆(1982-),女,广西北海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讲师。;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又落户广西南宁,这使得广西由一个相对封闭、边远的省区转变成为一个国际经济区域合作的重要枢纽[1]。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广西外语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为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要,广西重点需求面向东盟的外向型社会科学专家,亟须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外向型人才,还需继续办好面向东盟的非通用语种专门人才培养基地[2]。然而,现阶段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外语翻译人才,是目前广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一)过多注重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小语种翻译人才缺乏


  现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要大量的东南亚小语种翻译人才,然而广西高校的外语教学重点还放在英语上,过多注重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忽略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从广西各高校本科、硕士、博士的外语专业招生情况来看,虽然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等高校发现了这一市场需求,设置了越南语和泰语等专业,但印尼语专业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两所高校有涉及,而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马来语专业学生则只有广西民族大学一所高校招收,由此可见,广西小语种人才培养和输出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需要,无法为广西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


  (二)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滞后


  广西高校在硕士、博士层面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培养上,数量明显不足。在广西各大主要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中,只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等5所大学招收翻译硕士,其中,大部分都是英语方向的翻译硕士,只有广西民族大学招收东南亚语的翻译硕士,而博士在整个广西更只有广西民族大学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招生。同时,由于广西高校东盟各国小语种相关专业设置起步晚,水平不高,其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培养更是明显滞后。再加上广西高校的外语硕士、博士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不愿意留在广西,而是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工作,从而造成了高层次翻译人才的流失。


  (三)外语翻译人才的知识面过窄,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缺乏


  广西外语翻译人才的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在实践中可以发现,广西外语专业毕业生尽管能够较好地使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多数毕业生的语言功底良好,但是其有关经贸、法律、旅游、文化、物流、营销等的知识非常匮乏,难以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元化交流的发展趋势,不符合新时代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的标准。而且由于地方高校实力薄弱以及学生缺乏锻炼和综合知识教学缺乏等因素,广西目前并未能培养出大批知识面广、理念先进、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


  (四)翻译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地方特色,应用性不强


  目前,广西使用的翻译教材多数还是传统的国内统编教材,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市场发展的人才需求,并且没有结合中国—东盟发展和广西本土地域特色,而且内容陈旧,大多数教材编写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当前社会脱节,反映不了时代的要求[3]。而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所以广西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受到翻译教材内容局限性的影响很大,使得某种程度上广西高校外语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与东盟经贸的发展对外语翻译的需求。


  (五)翻译课程设置不科学,理论基础课程较多,实践课程不足


  广西高校外语教学课程设置多是以英语为主,并且课程设置多是理论基础教育,对外语的交流、协作和实践功能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外语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外语应用水平低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广西各高校加强了对外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不够科学,效果不明显。通过对广西各高校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广西外语翻译教学课程过于偏重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程开设不足,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学理论的传授,忽略教学实践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作用[4]。


  (六)翻译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陈旧


  当前,广西各高校外语翻译教学方法大部分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不理想,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过于侧重反复对比外语和汉语的词语、句子和篇章,进行中外文机械性的转换阅读理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地方特色,不能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设备,因此,对学生翻译水平的培养难免差强人意。


  (七)师资力量薄弱、授课水平有限,制约着广西翻译人才培养


  现阶段,广西高校外语教师数量和质量还满足不了本土外语翻译人才培养需要。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广西高校许多外语教师在跨学科知识掌握上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外贸、国际法、经济、跨文化、旅游、物流、营销等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的教学工作。尽管广西一些高校也开设了相关科目教学,但是师资情况不符合双语教学或者全外语教学的标准和要求。总之,高素质复合型外语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着广西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中国—东盟视角下的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中国—东盟视角下的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可以通过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完善教材编写、改进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外语翻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做出改进和完善。


  (一)确立合理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1.以培养小语种翻译人才为主,以培养英语翻译人才为辅。当前,英语专业已经成为应届本科毕业生最不好找工作的专业之一,从我国外语翻译人才需求来看,英语翻译人才的市场需求基本上饱和,而小语种翻译人才需求却一直在不断增长。尤其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推进,急需更多的小语种翻译人才。所以,广西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提高小语种翻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首先,广西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政策鼓励与东盟各国的语种相似或者相近的广西本土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小语种专业,因为广西本土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后更有可能留在广西工作,这不容易造成广西小语种翻译人才的流失。其次,广西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在以往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小语种专业设置和强调小语种相关考试科目,争取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培养更多合格和优秀的小语种翻译人才。


  2.培养熟练掌握英语+小语种、小语种+英语的专业翻译人才。在中国—东盟发展视角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应进一步优化,培养熟练掌握“英语+小语种”或“小语种+英语”等两门外语甚至是多门外语的专业翻译人才。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英语教学目标后,还要结合东盟贸易发展对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把东南亚小语种作为第二外语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第二门外语,以提高其社会就业能力。另外,对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英语教学融入到小语种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解决外贸中小语种与英语双语结合的问题,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给小语种专业开设基础英语和商务英语课程,培养新型的“小语种+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英泰双语方向的本科生就采取这种培养模式,广西应鼓励更多的高校培养精通两门或两门以上外语的翻译人才。


  3.注重培养翻译人才的旅游、经贸、商务、法律、物流、营销等方面的翻译技能。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旅游、经贸、商务、法律、物流、营销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翻译技能训练。广西各高校应根据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特点,重点培养学生涉外商务、对外旅游、经济贸易等相关外语的语言技能和较高的口译、笔译能力。广西各高校要在抓好学生外语基本知识和语言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优化学生外语翻译知识结构,促使其成长为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


  (二)完善外语翻译教材的编写


  1.教材编写应注重区域性。现阶段,受资金和教育人才限制,广西高校难以独立完成符合本土特色的优秀翻译教材的编写工作,各高校还在使用全国统编的翻译教材。这些教材没有充分涉及广西地方外贸发展的区域特征,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相关内容。所以,广西地方政府和高校应加大资金和人才投入,组织国内外专家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其区域发展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按照广西产业发展需求,采取联动合作方式,编写出符合广西实情的优秀翻译教材,并进行推广。


  2.教材编写应注重时效性。在编写翻译教材时,一定要确保取得第一手资料,要跟上广西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防止教材内容出现滞后或者过时的情况,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学习资料和市场发展动态。因此,翻译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其时效性,还需要定期对教材进行修改和补充,从而保证翻译教材的与时俱进。


  3.教材编写应注重应用性。为了提高外语翻译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翻译教材编写上还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选用一些案例新颖、难度适中、应用性强的内容。在组织编写教材中,可以考虑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编排模式进行分章设计,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相应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外语翻译实践能力。同时,从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求出发,教材内容还要适当加入有广西地方发展特色、区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加入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风俗有关的内容,以便于学生在掌握外语翻译技能的同时,提高其跨文化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将来更好地适应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的需要。


  (三)改进外语翻译课程的设置


  1.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为了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为广西培养高素质外语翻译人才,广西各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在外语翻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关的国际贸易、商务、旅游、法律、物流、营销以及跨文化等双语或外语实用课程作为选修课,实现专业课与选修课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2.拓展实践类的课程和活动。翻译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应用性和实用性,其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翻译的动手实践、口头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广西翻译课程要包含翻译技能、商贸知识以及人文素养等内容,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活动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践和交流活动,在课外给学生提供参加诸如国际会展、外事接待、涉外导游等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5],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3.加大翻译精品课程的建设。广西一些高校把外语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如广西大学的英语口译、大学英语,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英语、综合英语,广西民族大学的越南语口语都被列为区级精品课程,广西师范学院的翻译系列课程是院级精品课程等,这些高校通过建设这些精品课程,带动了其他外语课程的建设。因为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够推动外语专业各门课程教学硬件、教学质量、教学研究和教学队伍的不断进步,所以,广西各高校要从本院校教学实际出发,综合考虑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现状,加大力度把小语种及翻译课程建设为院级、校级、区级精品课程。


  (四)引进“工作坊”教学模式


  “工作坊”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外语翻译教学引进“工作坊”的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教师起到引领、指导和监督作用,翻译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分组合作—班级展示—教师讲评”这几个步骤,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翻译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翻译工作的认识。“工作坊”翻译教学模式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必须面对市场,掌握一定量的市场翻译任务,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坊”的翻译教学模式将学生从传统的翻译观解放出来,不再仅仅关注语言内的问题,更多地关注语言外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作坊”的翻译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模拟真实的翻译场景,与职位、岗位相融合,实现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目标要求。所以,广西高校外语翻译课程教学应引进“工作坊”的教学模式。


  (五)加强外语翻译师资队伍建设


  广西高校要想提高翻译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自身翻译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广西各高校要为本校外语教师提供“走出去”发展、进修、培训、交流的机会,每年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骨干到国内外名校和名企进修、锻炼,使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教师中94%以上的教师到过语言对象国留学进修;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一直以来鼓励教师出国学习深造,先后派出将近20名教师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尼泊尔、越南、泰国等地学习、进修或考察。同时,广西各高校还要加大与国内外各高校的合作办学力度,与东盟各国高校、企业积极寻求合作,把更多国内外专家“引进来”,聘请国外外语教师长期来校授课。如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每年每个语种都聘请外籍教师1-2人,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部采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主要由专任外籍教师担任,由中国专任教师讲授实用型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广西各高校还应适度引进精通旅游、经贸、商务、法律、营销、物流等专业的双语或外语教师,打造一支高端的翻译师资队伍。


  (六)广西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和东盟高校的联系,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翻译中


  1.广西高校应加强与各相关企业的合作。高校的自身教育资源有限,需要相关企业的参与,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因此,广西各高校应积极与我国和东盟各企业或者行业协会进行交流合作,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是联合办学,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从我国和东盟各企业职位缺口出发,针对性培养商务谈判、口笔译、旅游翻译等相关人才。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还与江苏昆山花桥企业及涉外企事业单位联合,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直接为用人单位培养行业急需的外语人才。二是与各相关企业构建“产学研”基地,建立人才开发合作机制,打造一个全面的外语实训实践平台,把企业变成学生上课、实训、就业的重要场所。三是加强与各相关企业的联系,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为外语翻译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部在南宁、田东、扶绥、崇左等地的学校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并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广西国旅等单位建立了语言实习、实践基地。


  2.广西高校应加强与东盟各国高校联系。广西各高校要加紧国际合作办学的脚步,尤其是抓住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机遇,加强与东盟各国高校的合作,以适应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的需要。例如,据笔者了解,广西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加拿大、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30多所知名大学签订了交流协议,已派送3000多名学生分别到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的高校接受承认学分的课程学习,还结合广西濒临东盟国际的地域优势,推出“国内学习+国外实习”的跨国培养模式,这样其外语专业学生就能够在国外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将来毕业后再回到国内就业就更加得心应手。


  3.广西高校应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翻译中。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重要工作的外语翻译,是保障博览会顺利开展、展示广西形象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东盟博览会规模不断扩大,所需要的翻译人才数量在不断增加,广西各高校要抓住这个机会,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进行协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博览会翻译工作的机会,通过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来巩固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技能。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已经连续8届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派出教师担任高级翻译和高级联络官,派出学生担任专业志愿者,为各种重要会议、商贸洽谈、峰会等提供翻译、联络、导游、陪同等方面的服务。


  (七)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广西外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对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广西在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项目上下了很大工夫,成立了“高级专业翻译培训班”,把广西外语翻译人才送到国内外著名口译培训高校与机构进行培训。而且,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支持下,广西民族大学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基地”,设立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的“中国—东盟国家语言同声传译实验室”、“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国家语言文化培训机构”,并且投入资金修建了“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楼,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等。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这些做法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离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广西政府和相关部门还应继续发挥对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的扶持、监管和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广西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三、结语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给广西带来了无限商机,极大地拉动了广西经济发展。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理应发挥其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构建科学的复合型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为连接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提供翻译人才资源保障。因此,广西各高校要担负其培养翻译人才的重任,确定正确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目标,编写符合本土实际的翻译教材,改进翻译课程设置,创新翻译教学模式,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与各相关企业合作,紧密与东盟各国高校联系,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翻译中来,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的锻炼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建设。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