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高等教育论文 > 正文

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来源:UC论文网2018-03-16 10:42

摘要:

  通过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研,基于对突出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加强师资建设、岗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管控学位论文的观点。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实证研...

  通过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调研,基于对突出岗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出加强师资建设、岗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管控学位论文的观点。从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实证研究,深化验证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硕士学位的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关键词:专业硕士;岗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5-0137-03


  面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理论研究意义[1]。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才的素质及其在服务社会中的岗位定位[2],因此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应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注重对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培养[3]。本文以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实践为例,深化驗证提升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效果。


  一、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研


  为了更好地做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工作,保证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历时8个月,面向江南大学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效果的分析。本次参与调查学生总数110人,其中男生63人,女生47人,90%以上的学生在读研之前并没有工作经验。


  关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调研情况如下:关于培养方案中是否有较多实践性质课程,76%的学生认为仅占总课程的30%。78%的学生没有上过校外合作导师开设的课程。超过90%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并不能满足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调查中学生认为学校自定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生就业需求来设定,需要和学术型硕士有所区分。同时,关于专业硕士学习所用教材也应该内容新颖,反映最新发展状况。


  关于学校组织专业学位硕士进行实践学习中,5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当自建稳定的实践基地,30%的学生认为即使学校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也应有义务负责联系,认为自己联系可以的只占到8%。关于在学校读研期间实践时间80%的学生认为应该超过半年以上,20%认为3个月的实践时间就已经足够。在调查学生中接近97%的学生并没有参加过任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关于专业研究生学制的观点,65%的学生认为应该比学术研究生短。42%的学生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具有专业实践经历是以后找工作比较有利的优势。78%的人认为专业研究生就是应该为用人单位订单式培养,毕业之后可以很好地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各项事务中。


  关于现阶段对本校专业研究生教育基本状况调查中,关于学生培养问题,40%以上群体对现阶段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调技能化教育满意度一般,30%的学生尚能满意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强调技能化教育较为符合发展趋势。关于研究生在校期间经常有机会参与实习、调研的机会,75%的学生认为不具有这样的机会。调查学生中87%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技能化教育。目前对于研究生培养情况45%的学生认为很好,40%的学生对目前教育培养状况不是很满意。80%的学生认为学校不是很注重技能化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技能化教育进一步加强。关于导师的水平调研中,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导师专业知识水平很高并且务实操作水平很高。调查学生中接近100%的导师具备国外教育背景或访学背景,具备实践经验。60%的导师具备专业课程强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整合能力。绝大多数导师会注重基础理论学习。70%的学生认为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能够较合理地梳理知识系统,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


  35%的学生认为引用全英文教材并且配合教材的辅助材料非常齐全。79%的学生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该在教学中广泛应用。80%的学生认为教材与学术型硕士教材没有区别,缺少专门的定制部门。65%的学生认为教材能够体现本学科最近的进展,主讲教师上课内容和教材结合紧密。在学习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授课老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内容安排合理。但关于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方面,80%的学生认为还有不足。90%的学生认为课堂上师生交流互动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能把专业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调查学生中72%的学生通过学习使自身学习能力、方法与水平有明显提高。90%的学生认为早日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提高就业能力。


  二、新型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


  针对76%的学生认为实践性质课程偏少,超过90%的学生认为现在所学的课程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并不能满足以后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接近97%的学生并没有参加过任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及87%的研究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技能化教育的现实问题,对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改革实践。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加快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快速转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简称“学位点”)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和落实“双导师制”。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打造了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省333工程人才、省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人才为中坚力量的教学研究团队,学术功底深厚、人员数量充足、年龄和职称分布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导师队伍。70%的导师具有环境领域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的经验、经历。学位点已有14位来自企业、监测站、设计院、研究院的并通过资格认定的校外导师。认定的校外导师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职称。


  同时,鼓励在校教师进企业一线或境外研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师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术流程、专业前沿知识、行业动态及岗位素质和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生产实践和创新教学的能力。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1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通过思想道德、学术水平、关心学生、学习与科研计划的制定、论文指导过程等方面的调研数据可知,本硕士点的导师队伍能够认真负责地履行指导职责,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工作的满意度高。


  2.工程研究及岗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原有培养模式中工程研究及实践教学平台比较缺乏,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致力于面向应用,为全国性和地方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太湖水体污染和生态恶化,开展了水体生态修复、水质安全评估和预警等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与地方政府共建相关的研究平台,为太湖污染治理做出了贡献。


  学位点研究、实践资源充足,同时利用区域优势,联系污水处理厂、环保企业,建设了9个校外稳定实习基地,5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为协作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其运行实践中很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岗位培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上促进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有效提升,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些平台建设,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格局。


  3.强化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实践。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了培养单位和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加强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案例库建设,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实用性和综合性,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立足环境工程学科特点和基本要求,结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修订完成既符合主流又具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设置专业英语和学术报告等考核环节,要求学生对学科前沿进行了解并用英语撰写综述。积极聘请中短期外籍教师开展研究生合作课程,共同探讨科学培养模式,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撰写心得、提交学术报告,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前沿化、系统化、国际化的特点。在选修课程方面,以拓展视野和促进交叉融合为目标,兼顾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选择。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岗位实践是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专业硕士岗位能力的重要举措。专业实践的组织工作应贯彻和体现“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工程类应用型课题,安排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


  (2)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利用企业的资源,由校外导师负责安排相应的专业实践环节。


  (3)研究生结合本人的就业去向,自行联系实践单位。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研究生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侧重职业性、应用性,强调鲜明的实践性,同时,也需在技术研究上有所创新。强化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研究课题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可以提升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岗位问题的能力和水平[4]。


  4.严格把控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要求是对于科研理论知识的掌握、应用及创新的结合,应能体现出学生对于工程领域知识的理论熟练掌握和运用以及在工程实践与岗位实践环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的解决能力的考核。專业硕士学位论文可以在校内或相关企业完成,具体由导师和学生自主确定[5]。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在每年学校评审的基础上,还会在专业硕士论文中按一定比例抽取学位论文进行盲审。学位论文的盲审和评审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进展,审核其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专业硕士在答辩过程中,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数名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以保证专业硕士论文中占有确切的实践成分。


  三、培养模式实践特色及优势


  1.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研究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平台。依托江南大学发酵工程学科在国内外的优势,形成了以环境生物技术,尤其是厌氧环境生物技术为优势发展方向的鲜明特色,先后获批了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碳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为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岗位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2.面向应用,以解决全国和地方重大环境问题为己任。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致力于面向应用,为全国性和地方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撑。针对太湖水体污染和生态恶化,开展了蓝藻爆发机理、水体生态修复、水质安全评估和预警等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并与地方政府共建相关的研究平台,为太湖污染治理做出了贡献。


  3.产学结合、推进实践教学。专业学位点研究、实践资源充足,通过建成大量的工程研究与实践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学科平台格局。


  采用“产学研合作”、“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岗位能力培养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实践,在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95%以上的毕业生在论文答辩之前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培养方案,进一步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岗位能力,为环保领域和地方政府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庆,裴向军.发挥地学优势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03):47-48. 

  [2]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88-94. 

  [3]张胜,杨慧丽,许燕.全日制专业硕士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277-278. 

  [4]张玉辉,郑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185-188. 

  [5]穆晓星.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24-50. 

    作者:吕金泽等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