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正文

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建设思路

来源:UC论文网2018-03-08 08:46

摘要:

  【摘要】本文描述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的关联,概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期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

  【摘要】本文描述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的关联,概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总体思路,以期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创业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107-02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并提出了包括“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在内的改革重要任务。目前,各高校都努力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的熏陶和检验,而在诸多创新创业实践中,第二课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高校的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即大学生在学校相关组织或教师的指导下,在第一课堂教学课时以外进行的、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发展技能、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平台,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在形式上,以学术交流、主题实践、文艺活动、学科竞赛、创业园项目、实习实训等为主。高校第二课堂受时空的限制较少,具有开放、灵活的特征,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第二课堂的关联


  国家层面已经明确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具体的做法上,从教育部到地方文件都反复提到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的关键词。可见,第二课堂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和辅助,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和创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受到了广泛认同,许多高校的二级院系均开发了具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品牌。在第二课堂,大学生可以借助多样化、充满个性的舞台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创业热情,投入各类主题实践,锻炼创业能力。


  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度非常高,工商管理类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对市场的适应性强,能够将管理类的基本理论、方法内化为自身的技能,这些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一致。通过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可以由教师引导,以团队的方式参与,依托工商管理类的学科竞赛、创业项目、实习实训等平台,学生扮演某个具体项目的创造者、执行者、组织者、管理者身份,投入真实的运营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组织协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为今后的就业或创业打好基础。


  二、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概况


  尽管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均在不同程度上重视了第二课堂的建设,但在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第二课堂活动设置的专业性不佳。从总体上看各高校二级院系的第二课堂项目种类较丰富和稳定,但大多集中于文体类活动,融入创新创业素质训练的实践活动尚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有部分项目对报名的限定比较高,在客观上尽管提升了项目的质量,但在推广面上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另外,部分教师对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狭隘和片面的理解,认为活动实践从属于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没有将其提升至“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上来重视。如果缺失了教师的有效指导,会导致很多第二课堂的活动项目缺乏专业性、有形式却无实质、具体开展与理论课程脱节、内容与创业能力不符等负面效应,大学生的锻炼效果不佳。


  二是部分活动缺乏具有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的支持。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目前在各高等院校如火如荼般开展,申报的类别呈现多样化,各种不同专业、不同研究层次的大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申请相应的项目。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参与人数多,但高校能配套的指导教师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一方面是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很多教师都存在一个人指导数个团队的情况,另一方面就是并不是每位指导教师都能满足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造成了指导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长不利。


  三是缺乏硬件资源和奖励支持。众多高校对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硬件资源支持不足,大多只能满足实验室、模拟实训的要求,大学生如要开展贴近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这些场地和设备还是不够的。另外,许多大学生选择参加“大學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活动时,“有学分”和“有经费”都是首要考虑的要素,但许多高校在这方面给予的回应却并不是那么响亮,没有设立完备的学分兑换机制、强调精神支持多过物质奖励、项目支持经费有限等,都制约了创新创业类活动的开展效果。


  三、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建设的总体原则


  (一)把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导方向。要把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的建设主导方向,对其重新定位,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到重要地位,视第二课堂为传统课堂的重要延伸和补充,二者紧密结合。二级院系要将第二课堂的建设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当中,院系团委和教务部门组成第二课堂的领导小组,加大配合力度,深入调研创业市场和学生实际情况,建设符合市场定位、专业课程设置、实训要求、学生水平的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等第二课堂活动,保证大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实践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多考虑创新创业要素的嵌入,以及学生的覆盖面,在制定活动参与条件时适当放宽,注重奖励机制的体现,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形成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的氛围,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引导方的多主体合作。三螺旋的概念首先应用在生物学领域,亨利·埃茨科威兹对其进行延伸,提出了官、产、学合作的“三螺旋理论”,借以描述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当前,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高等院校是创新创业制度的三大要素,三种力量交叉影响,根据特定需求联合起来,就能够形成不可估量的合力。高校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的创新创业类活动项目要贴近实际,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是比较直接和有效的;如要获得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就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二级院系在设计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活动时,要优先整合三方资源,找到契合点,利于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和生命力。


  (三)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的活动项目要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不能撇开专业教学不顾,这样学生会觉得所学无用,对专业产生偏见和厌学情绪。传统课堂教學与第二课堂活动应是相互促进、共享教学资源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的场所,而第二课堂则是学生巩固第一课堂所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发挥创新思维,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舞台。一方面,二级院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创建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有效衔接,将第二课堂与专业课程教学真正融合起来。另一方面,二级院系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应尽量匹配专业教学的内容。这都需要团委与专任教师加强沟通、优化设计。


  (四)专任教师的深度参与。高校应引导和鼓励专任教师深度参与工商管理类第二课堂的活动实践。二级院系可以探索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活动的“项目导师制”,整合校内和合作企业的师资,为每个创业团队配备专业的导师,全过程参与指导和共同实践。教务部门在核算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量时,按参与第二课堂的项目类别折算课时量,折算的标准应尽量提高,调动专任老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应从顶层设计考虑,在校级课题中单列创新创业课题的申报,推动专任教师将所在专业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指导和合作,在完成课题研究的同时也是带领学生完成一次完整的创业实践。


  (五)回归社会实践的检验。高校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创业活动的氛围,毕竟学生在第二课堂校内活动中学到的创业和实践技能,要回归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去检验和进一步提高。高校要多提供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创新创业类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实战,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发挥和积累经验。高校还应建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帮扶机制,在政策宣讲、导师引导、场地提供、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让有志于创业并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创业团队进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帮助他们的创业更进一步,并带动更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实现良性循环。


  (六)评价体系扎实有效。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要与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计算学分,并另外制定一套合理的评价方案,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结题与评价,更是应该严肃认真对待。可以探索弹性学制,放宽学生的修业年限,对于在创新创业中表现突出的团队,经学校评估后可先行创业并保留学籍、兑换相应学分。对于学生参与教师创新创业类课题、主持大创项目获得的成果,应设定灵活的考核内容和方式,扎实有效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注重过程考核,坚决杜绝“和稀泥”式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宋达飞.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梯度建设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7(4) 

  【作者简介】马 燕,女,广西财经学院副教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