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医学国际合作平台机制的建立与优化

来源:UC论文网2018-01-29 09:12

摘要: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和继续快速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发挥全球领导力充满期待。在发达国家纷纷削减科研经费和开支之际,国外同行希望提升与中国合作的规格、规模和范围,通过...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和继续快速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对中国发挥全球领导力充满期待。在发达国家纷纷削减科研经费和开支之际,国外同行希望提升与中国合作的规格、规模和范围,通过对华合作寻找新出路。在新形势下,国内医学界的对外合作机制亟待与时俱进,消除缺乏沟通机制造成的资源和机会浪费,实现资源共享以提升中国医学界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造福中国和各国人民。本文结合作者在国家级医学机构从事外事和国际合作的经验和独特视角,提出了打造和优化统一的国家级医学国际合作平台的设想。


  [关键词]医学国际合作;平台;共享;优化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10.031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10-0059-03


  0引言


  过去30多年间,中国国际医学合作的模式特点为科研项目较多向发达国家申请资助,精英人才流向欧美而医学信息主要源自欧美,中国在国际医学组织中扮演从属角色,国际交流以接待来访为主。各地各级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对外联系与国际合作长期处于被动、无序的状态。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和有望在10年内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带来了重大的变化:“配角时代”缓慢落幕,“主角时代”悄然来临。在医学界,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发达国家逐步收紧甚至终止对华医学卫生项目资助,在重大项目上推动中国发挥领导作用,海外人才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逐步转向中国寻求支持和指引等情况。就国际组织而言,中国有可能逐步在主要国际医学卫生组织中扮演重大甚至主导作用。还会有些组织准备将总部迁至中国。无论是由德国发起在柏林召开的世界卫生峰会和美国发起的西雅图世界卫生峰会都在竞相争夺中国的声音和意见。源自中国的医学SCI论文数量和质量正在快速增长,发表在Science、Nature和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等顶级医学刊物上的文章也越来越多。这些变化正在快速发生和发展,呼唤我们从体制、机制方面尽快转换思路做好准备,迎接新角色的挑战。


  1建立统一医学国际合作平台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医学界与国际合作的体制机制却远未做到与时俱进,内部条块分割严重阻碍了创新。例如,尽管英国在基础性研究领域正成为欧盟国家中与中国进行科研合作频率最高的国家,但其科研机构和组织也颇受目前的科研资助体制下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合作等问题的严重困扰。即便英国(也包括其他国家)希望就某一全国性课题出资与中方合作,也将不得不面对令人沮丧和困惑的问题:一个对双方都有重大利益而且甚至主要由外方资助的项目要找多少个东道主、签多少个双边协议?对于创新这一推动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部门分割、地方利益和系统壁垒等因素,往往将全球协作实现创新的萌芽闷杀在坚硬的地面之下。


  在目前的格局下,科研资助渠道(对国内单位和国际合作项目)分为国家部委渠道、部门行业渠道、地方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和企业资助等。国家部委主要包括科技部、基金委、财政部和发改委4大家。因为政府设定的目标是要在2015年实现科研经费的总投入达到国民总收入的2.0%,在2020年达到2.2%,国家的研发经费近年来保持在20%的增长水平。


  与之相比,过去财大气粗的欧美同行们却在面临经费大幅缩水或停滞不前的困境。根据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一旦自动削减赤字机制之剑落下,美国主要科研部门的经费都将大幅减少,而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经费将减少25亿美元。这就意味着岗位流失、项目下马等诸多弊端。


  “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医学科学家和科研单位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同行的合作机会。合作科研、合建实验室和人员交流的趋势正在加快。如何把握这一机遇,通过高水平国际合作夯实基础、提高水平,实现高水平科研成果,就成了摆在我们目前的重大课题。要实现时常见诸报端的所谓“国际化”,首先要实现“全国化”,做到左手知道右手在做什么。


  2英国科研体系的有益启示


  英国研究理事会(RCUK)由科学和技术设施理事会、艺术、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等7个研究理事会组成。其中最值得中国医学界和科研资助部门研究效仿的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模式。


  英国是世界科技强国,她以占世界1%的人口,从事了世界5%的科研活动,产生了9%的论文,13%的引用率。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是英国唯一的政府性医学研究基金会,每年预算约5亿英镑,总人数约4000人。MRC凭借其统一的政府和民间融资/资助渠道与有效的资助模式,作为统一的对内对外窗口,有效地开展工作,对英国医学科学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龙头作用。


  MRC下属40家研究所、研究室和各个研究中心,以及其他大学和医学院校研究团队。其多学科医学研究中心近百年来在国际医学领域获得了的研究成果包括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和单克隆抗体技术在内的突破性医学进展,有23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MRC十分重视中国,曾经长期在北京设置代表处与中国医学界保持紧密合作。通过这一渠道,中国科研机构和科学家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英国的对口科学家和单位进行合作。打破了中英研究人员之间的包括地理、文化和语言方面的距离,以及两国研究经费拨款体制之间的差别。尽管因为金融危机而撤销了办公室,但仍然在英国使馆保留了办事和联络机构,使得中英间医学研究合作顺利进行。MRC前任首席执行官鲍里斯(Borysiewicz)勋爵就曾经多次提出,MRC非常希望与中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干细胞和慢性病等领域进行高效和对等的科研合作。但是,希望中方各参与单位能够建立统一、对等的合作渠道与MRC对话,捋顺沟通管道。


  3建立和优化医学国际合作平台机制


  国家级医学国际合作平台的建设主体不应局限于外事部门,而应是在有关单位主管领导统筹制定政策,由外事部门牵头和协调,医疗、教学和科研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平台的服务对象包括国内和国外两大群体:对国内服务科研型医院、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和广大科研人员;对国外服务于希望与中国医学界开展全国性或地方性合作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平台的功能主要为信息沟通、项目评审、人才评估和引进、最佳实践推广和项目管理,以及地区性合作机制等。


  3.1信息沟通渠道


  建立中英文门户网站群,针对对国人威胁最大的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以及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建立检索功能强大的中英文项目数据库。定期发布慢性病和传病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的实用信息。


  英文门户网站建设就是医科院国际合作目前的一个重大任务。目的是设立为国家级医学国际合作和外事的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方便中国医学界进行内部沟通,了解海外同行进展,出版电子版《医学外事Newsletter》,面向读者群为单位、主要处室领导、所院级领导和外事部门负责人,同时出版《中国医学简讯》网刊英文版,面向国内同行和国外高端专业读者,建立医科院的国内领导地位和国际知名度。梳理中国已经参加和准备参加的国际医学组织,让国内同行了解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医学界的声音和意见。加强现有国际合作中文网站功能,协助领导掌握外事工作的具体资料,提供对外协议检索、国际国内医学专家检索等功能。


  在建设和优化医学国际合作平台过程中,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在建立外事信息化之前,应先建立外事基础档案。外事基础档案是由外事文件、国际交流和合同项目3类组成的,也是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事工作中,外事档案中的公文、信函、计划安排、会议纪要、合作协议及相应成果汇报等,都应该做好详细记录并分类妥善保管。除做好这些工作外,还必须对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强化,对出访申报和护照办理等网络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库建设,及时更新外事工作信息和医学科学院最新英文动态。为了强化资源共享和数据化建设,还要明确不同级别工作权限,使越来越多部门享受数据资源成果,真正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电子化服务,为中国医学界实现信息化、电子化和数据分享创造条件。


  3.2项目评审中心


  国际合作项目的顺利完成和高水平实现,需要聘请高水平的国内和国际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项目书发布和建议书评审进行严格把关。医学国际合作平台将承担这一重要使命。这个平台可以发挥资源整合和共享的优势,按照国际惯例,组合国内外专家对项目建议书和结题报告成果进行了国际水平的评审。


  国际化项目合作,特别是在新医改形势下针对重大慢性病和传染病,与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机构合作,是医学国际合作平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外事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通过国际化协作,可以寻找契机,使医科院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国际化品牌项目。在国际化合作过程中,先要对国内的优势院校和专业,突出的专家和研究成果进行相应调研分析,将整合好的资源作为和外方合作、交流的基础。在合作前,必须与不同地区的医学研究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促进多方双边合作。也要不断地与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科研机构合作,以拓展合作领域,实现更多实质性互动,最后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多方位、多层次化合作的基础上,需要将我国较有特色和优势的领域,开拓国际合作项目,以提高我国医学科研机构国际知名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与世界级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研发相应项目,以不断提高科研机构的竞争能力。可以与发达国家医学院校合作,通过合建实验室和共同研究等方式汲取其先进经验和实践,提高中国医学院校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使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国际化标准。也可以通过引进外籍教师或海外学者,为医学院学生进行课题讲座。


  为确保外事工作有序进行,有必要设置专项资金。为配合中外合资办学项目,尽量争取全英文教学,打造国际精品学科,吸引留学生和一些爱好医学学生前来学习,从而扩大留学规模,拓展学生视野。也可以开展师资培训项目,拓宽相应工作人员的思路,促进国际交往能力。或是举办一些国际级别的学术会议,为医学院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以不断提升其能力。


  3.3最佳实践推广中心和项目管理中心


  中国因人口众多和疾病谱广泛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患者资源和本资源,优秀的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随着国家经费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各科研院所购置的仪器设备条件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行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与国外同行间的差距更多的在于软实力的落差,或者说机制之差。如果能够通过平台建设,引进、消化和推广国外先进同行的最佳实践,将大大促进中国医学的进步,提高科研的效率。所谓最佳实践,也可以说是规矩、规则的建立过程。要出大师、得诺奖,必须首先培育甚至再造优良的科研生态环境。从我们目前的探索看来,要引进和留住顶尖人才,实现创新发展,这一环境的改造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实际工作中,在各医学院校内部和相互之间,因为门派之争或条块分割等原因,常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甚至内耗,在低水平重复进行某些科研项目。例如医学院作为教学、科研主体机构,一些教师和工作人员对国际化的理念并不是很了解,对于一些国际化规划和策略也不能了解得很好,这就使得医学院的一些机制略显僵硬和不灵活。在这种情况下,外事部门应该对传统的外事工作进行改进,大力宣传和促进国际国内资源共享的理念,鼓励科研人员实现多赢。而外事平台队伍建设是外事平台优化的重点,需要强化外事队伍建设,以促进医学院校与国际接轨。


  在建设医学国际合作平台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汲取我国传统外事工作精华,也要利用科技手段对医学国际合作工作进行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这个平台可以将重要来访、出访计划、国际会议计划等提前预报。之后对国际项目的年度报告进行审核,审核后对资金状况进行审查。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在我国的一些非政府机构和中方的合作进度及发展方向进行核对。要做好上述工作,就需要对外事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在外事工作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在满足工作性质要求的前提下,严格依据外事工作步骤进行操作,以保证外事工作任务明确、步骤清晰、审批合格和结果正确。对外事工作进行规范时,还应明确其细节问题,不断对外事程序和机制进行完善。


  3.4人才引进评价


  医学院校的国际化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中组部的“千人计划”和各地推出的不同措施加盟国内医学院校,对中国医学界整体实力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进成功的关键,在于成功遴选德才兼备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因此就要首先对海外人才的现状、回国意愿、能力、品德掌握全面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要了解目标人才能否适应国内目前的科研环境和生活条件,避免“水土不服”造成引进失败。


  3.5推进国际医学卫生合作


  过去2年来,我们通过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咨询项目“中法新发再发传染病比较研究”,整合了卫生部、农业部、中科院等部门的专家,与法国医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新发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等跨学科、跨部门课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结题阶段。我们在组织实施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发现有可能通过国家级医学合作平台,进行中国与一国或一地区(例如东盟、上合组织国家)等进行共同感兴趣的医学科研合作。特别是与经济发展水平近似的周边国家,可以在此平台框架下由一家单位牵头,多个部门单位参与,与国外同行进行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项目,促进相关国家人员的健康水平。


  4结语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和我们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证明,建设国家级医学国际合作平台不仅是中国医学界实现国际化,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需要,也是中国大外交框架下的民间外交的有益尝试。对内可以整合和实现资源共享,对外可以促进国际医学合作。特别是整合科研单位和资助单位,形成统一的对外合作窗口,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改造为利益共享、声音统一的“新大陆”。


  作者:孙集宽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雯. 略论新形势下中医药院校外事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 大观周刊,2011(8). 

  [2] 林琳. 论科研院所外事工作素质构建的途径及方法[J]. 科研管理,2012(4). 

  [3] 张佳音. 浅析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 

  [4] 夏清文. 谈高校外事工作者的职业素质要求[J]. 教育探索,2009(9). 

  [5] 蔡公煜. 谈高校外事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 陈林,林超. 海峡两岸高校合作办学中外事工作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 

  [7] 孙晓敏,王家铃,何超. 我院外事管理在医院国际合作中的作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9). 

  [8] 王前,鞠永和,苗木,等. 医院外事工作的定位与实践[J]. 医院管理论坛,2012(2). 

  [9] 柳桦. 有关高校外事工作的理性思考[J]. 管理与科技,2012(13). 

  [10] 姜英俊. 新时期高校外事工作探析[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