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数学教育类 > 数学建模论文 > 正文

数学教学应用实践论文范例欣赏(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8-01-01 13:06

摘要:

  数学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传统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难以得到提升,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度不高。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

  数学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传统教学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学生的能力与素养难以得到提升,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度不高。为了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提升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水平,用生活化元素展开教学活动。


  第1篇:基于有效体验下的数学概念教学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简单地说,就是人对万事万物的亲身经历而印象深刻的心灵感悟。《数学课程标准》对体验做了这样的界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体验既是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体验课程。”因此,如何通过创设有效体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把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接受、乐于创造的过程是值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就以《角的度量》一课为例,谈谈对此的看法。


  一、结合已有经验,有效体验概念产生过程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离开了经验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体验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生学习的材料与已有的经验挂钩时,学生对学习才会充满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结合学习素材,设计引发知识迁移和激发探索心向的导向性问题,从而建立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使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变为真实的、现实的体验。


  人教版四年级《角的度量》是这样编排的:用角的大小比较引发角度测量需求,进而认识角的测量单位、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按照教材这样设计,学生很难体验角的测量单位产生过程及其含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一笔带过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与认识,把大量的时间用来认识量角器与量角操作,使数学课堂中只有操作,而缺乏深度的体验与数学思考。如何让学生自然而深入地体验角的测量单位产生过程及其意义呢?


  【片断1】


  1.电脑演示:从一点出发引出N条射线.


  观察,你想说些什么?(从一点出发可引出无数条射线;构起了很多个小角等)


  2.继续演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构成了角1;引出另两条射线,构成了角2.


  比一比哪个角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通过观察,我们很清楚地看出,哪个角两边叉开的大,角就大。


  3.继续演示:角3.


  角1和角3哪个大,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看来,除观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外,还可以数角里含有的小角的多少,谁多就谁大。


  4.出示遮掩的两个角:角1里有5个小角,角2里有2个小角,谁大?为什么?


  去除遮掩后,


  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看来用小角比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大小才行。


  如果比较这两个角,用哪个角作标准比较好?如果比较更小的角呢?


  看来,要准确地比出角的大小,我们不仅要有统一的小角,这个小角的大小还要适度。


  《角的度量》是一堂测量课,它与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无论在结构上、教学方式上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联系,学生在学习长度的测量、面积的测量中或多或少地积累了学习测量单位及测量方法的经验。这些联系、结构、经验,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测量单位度的认识与理解,能更深刻地体验角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与方法。片断1中,教师充分借助了学生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与活动模式,创设了有小角背景的角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自主体验到角的大小比较,不仅可以直观地比较两边叉开的大小,更可以借助于背景小角的数量来比较,进而在小角数量相同但单位小角不同的角的比较情景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体验到角度测量需要统一单位。


  二、遵循认知规律,有效体验概念本质属性


  遵循學生的认知规律是体验的前提。对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实际生活经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较差,他们的认知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知、动作、表象的水平。因此,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按照知识形成的规律设计教学,从而使数学概念本质属性揭示的过程成为学生自然体验的过程。


  【片断2】


  1.认识1度


  (1)出示关于1度角的规定。让学生读一读。


  (2)用手势比一比1度角的大小,说一说对1度角的感受。


  (3)在圆形纸上找一找1度角,可以找到几个1度角?


  ▲小结:每两个刻度线之间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这个圆上共可以找到360个1度。


  2.认识几度


  (1)认识10度。出示圆上的其中一个10度角,让学生说角度。可以找到几个10度?


  (2)学生活动:在圆形图上自己画一个角,并说出这个角的度数。


  汇报:选择2至3名学生上台交流,说说这个角是几度,为什么?如果我要找一个5度角,可以怎么找?


  (3)深化:要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我们只要怎么办就行了?(弄清楚这个角里有几个1度的小角,就是几度了。)


  如果角比较大,也是1度1度地数吗?(可以先数几个10度,再数几个1度)


  3.小结回顾:看来,一个角有多大,我们只要知道这个角里含有多少个1度的角。


  角的度量的本质是角的度量单位的累加。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就需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角的度量。在片断2中,让学生经历了从1度到10度再到几度的认识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表达、反思,深刻地体验角的度数本质是一个角里含有几个1度角。这些从一到多、逐层深入的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角的度量这个概念的本质,使后续的用量角器量角不再是机械的操作。


  三、设计铺垫问题,有效体验概念外延特征


  设计铺垫式的问题是有效体验的关键。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只有把握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才能说理解了这个概念,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地应用这个概念。设计铺垫式的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抽丝剥茧式的层层分析,让学生充分体验概念外延的展现过程。


  【片断3】


  1.看图说度数


  ▲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2.逐一出示两个边没对齐或顶点没对齐的图,让学生读数


  ▲为什么你们不能像刚才那样快速地读出角1的角度?(因为这个角的边没有刚好与圆形图的线对齐,不好数出角度)


  ▲那么让你来重新放置圆形图,你会注意些什么?(把圆形图的线与角的一条边对齐,这样就比较容易读出角的度数)


  ▲角2为什么不是80度,这里不是含有8个10度小角吗?(因为小角的顶点没有与角2对齐,所以这些小角不是角2的)


  反思:回顾刚才的活动,怎样放圆形小角图,才能又快又对地读出角的度数?


  ▲相机板书:线-------边重合


  点-------點


  3.估一估


  出示


  ▲先估一估。


  ▲怎么验证?(用有360度小角的圆形图来量)。


  片断3中,通过让学生经历正例、变式、反例等各种情况角度的读数,在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辨析中,进一步理解角的度量的本质。在这多层次、多维度的练习活动中,也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到角的度量的外延:在“线边重合、点点重合”前提下的所含有的单位角度的个数。厘清了概念外延,也就为概念的应用做好了准备。


  四、开展小组合作,有效体验概念实际应用


  小组合作使学习个体之间的互补性得到充分发挥,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得到整体发展,它是有效体验的生长点。体验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学习行为,更应该是一个开放对话的过程。与伙伴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使概念应用的过程成为思维碰撞、共享成功、共享智慧的协作体验过程。


  【片断4】


  1.出示量角器


  ▲观察并思考:


  A:量角器与我们刚才研究的圆形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B:量角器上的这些数是什么意思?


  C:怎样用量角器量角?


  同桌商量。


  2.汇报交流


  ▲相机教学量角器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


  ▲先尝试量角1。


  ▲反馈交流,规范量角方法。


  线-------边点-------点重合


  ▲再量角2,量后一生投影反馈,其他核对。


  ▲小结: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量角器量角的实质是角的度量概念的应用。清晰理解角的度量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学生借助这些理解就能正确、熟练地应用量角器来量角度了。片断4中,教师通过创设有要求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量角器与圆形图的差异,沟通圆形图的联系,然后尝试量角,使学生体验到用量角器量角实质上是角的度量的概念的应用,然后自主学会量角的方法。


  综上所述,概念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直观的操作上,而是要用学生的有效体验架起理性思考与实践活动的桥梁,使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我构建的过程。


  作者:胡海光


  第2篇:浅谈初中数学开放式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要促进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成为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构建开放性数学课堂,进而展开以学生的学为主,激发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然而,现在有很多教师依然无法摆脱考试、“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思想,害怕因为自己没有直接传授某些知识导致初中生的数学成绩停滞不前,所以在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畏手畏脚、固步自封。实际上,初中生有着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欲望与需求,即便会在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但是只要教师善加引导,不断开发初中生的智力与潜能,帮助他们将学习难题分解成一个个可攻克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便能够真正实现开放性教学。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落实开放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从教法开放、作业开放与评价开放三个层面,讨论开放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应用策略。


  一、教法开放


  为了促进初中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实现高效教学,现在的学者与教育工作者都对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合理的研发与实践,开放式教学实际上是为了开放与训练初中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正如我们所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初中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实现教法的开放性。《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选择教法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这个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法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促进初中生的主动学习。就如在《正数与负数》一课的教学中,初中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具有实际意义的正数与负数,但是并没有树立相关数学意识,因此,在教授本课的时候,我是以生活实例导入新知探究的方式来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的。首先,我选择了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们进行朗读,如利用天气预报播放零下的天气:“今晚气温骤降,温度为-15℃(零下十五度)。”海拔问题:“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是-155米(零下一百五十五米)”。学生们虽然常见这些负数,但是并没有思考过负数是什么,因此,我提问:“温度为什么会有零下?难道吐鲁番盆地是在地平面以下吗?”学生们在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正视了这个问题,然后积极展开了课本预习。


  再如,在《图形认识初步》这个章节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初中生由具体的图形的感性认识过渡到几何图形的抽象感知,我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了一个动画,这个动画是这样的:最初的画面是一些学生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与图形,如教学楼、本市的地标建筑;随着画面的转移,这些建筑物的外形逐步被抽象成点、线、面组合而成的几何图形,即将建筑物以动画的形式回归到最初的“设计图”。学生们在看到这个动画的时候都感到十分新奇,学习兴趣也得以有效激发。而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也能够为后续的平面几何甚至是高中、大学中的立体几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样,他们也能够意识到生活中许多随处可见的建筑物是由多种几何体演变而成的,所以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应用数学意识。


  二、作业开放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现“减负”,让初中生健康成长,但是“减负”并非是指完全放弃数学作业,而是要合理地安排差异性的作业。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认为只有在大量的数学练习中,初中生才能够真正巩固自己的数学知识与解题能力,才能够逐步了解数学题目的出题规律,进而为未来的中考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这些教师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布置大量的、毫无层次的数学作业,而初中生们忙着应付这些数学作业,根本无暇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数学练习究竟是什么,这就让很多初中生在学数学的时候变得十分盲目,身心俱疲。开放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初中生学会学习,而非学会数学知识,因此,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教师也要根据注重数学作业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作业自主权,使其选择最符合他们要求的数学练习。


  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很少会让学生们按部就班地根据数学教材中的练习题与数学练习册,布置数学作业,而是将这些题目统整在一起,按照习题难度、对学生的思维水平的要求将其划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的练习题。一般来说,难度“易”水平的数学练习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中”水平的数学练习题考查的是学生们应用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知识的能力;难度“难”水平的数学练习题考查的是学生们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实际应用的能力。就如在《不等式》一课中,“易”水平的练习题基本上是对一些式子判断其是否属于不等式的填空题、判断题;“中”水平的练习题是让学生们对不等式进行求解,或者是判断一些数值是否属于不等式的解;“难”水平的练习题是设计了一些需要用不等式来解答的应用题,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三、评价开放


  传统的教学中,考试几乎是评价的唯一手段,所以很多初中学校会选择举办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考试,这虽然能够锻炼初中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为考试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初中生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这些方法是否有效;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看法是什么,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等问题都无法在考试中表现出来,也不能够记录与观察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如果一味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要求学生,很可能会引起初中生的消极心理。因此,开放式教学中,教师也必须要保证数学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尊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让初中生在开放式的评价中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繁重的数学学习任务。


  在评价初中生的时候,我只将考试成绩看做是评价学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同时还利用了课堂表现表、成长记录袋等来记录学生日常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就如在《直方图》一课中,我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解题的正确率、合作态度、制图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在“课堂表现表”中对学生进行了評价,通过分析这个表中的所有数据,我可以判断哪些学生对本课感兴趣、哪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懈怠,这可以让我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我也常常在初中生的内部展开评价,让学生们自评、互评,讲出自己的不足与优势,同时也要指出其他学生的问题所在,以及其他同学值得自身学习的地方。


  总而言之,开放式教学应用在数学课堂上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价值观等多个层面的进步,使其获得全面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应用开放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实现教法的开放性,以教法促学法,让初中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实现作业的开放性,为初中生提供更加科学的数学练习;教师要促进评价的开放性,帮助初中生树立自信,重建兴趣。


  作者:黄蓉慧


  第3篇:浅谈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教学中。然而目前很多学校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现状不容乐观,使得预期的效果与实际成果相差很大,因此本文就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


  一、合作学习模式的内涵


  (一)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是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方法


  合作学习模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达到共赢的目的。在整个分工协作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出发点


  判断一种教学方式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其能否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因此,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出发点即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开发学生潜力。


  (三)合作学习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来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还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提高其教学效率,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


  初中数学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生往往很难独自解决数学难题,进而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合作学习模式要求实现小组目标,这就将学生从每个孤立的个体转变为共同学习的团体,使学生能够相互探讨、共同学习,从而能够更有效的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在合作学习模式中,学生在学习中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既增强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以轴对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各个小组自主的寻找轴对称的图形,学生们在寻找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遇到问题,学生们自然也就会互相的讨论,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师也只是用同样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往往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方式等不同特点存在差异。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个人特点,因材施教。合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同学生在分工协作中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把握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理论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十分重要。初中生具有活跃好问的特点,既不像小学生那样缺乏学习自主性,也不像高中生那样始终能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保持高效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基于自身兴趣来明确分工,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动性、趣味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其次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确立适当的预期目标,而且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还要将组间竞争和组内合作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合理的对学生进行分组


  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关键在于对学生合理、有效的进行分组。以《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形盒子》为例,给学生们设置问题,如何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做一个无盖的长方形的盒子,如何做才能让这个无盖的长方形的盒子的体积尽可能大?首先,根据班集体的人数和同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具体分成几个大组,大组组数应以6-8组为宜。其次,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个大组中同学的性别比例均衡,且组内成员之间的平均数学成绩差异不大,使每组中既有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又有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且选举一位组长,负责小组的分工和合作以及最后的发言,小组其他成员有负责统计数据、有负责制作、有负责记录的等。最后,在分组中要始终以实现全班同学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为目的,实现组与组之间综合能力和条件的均衡,以确保后续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科学评价标准,确立适当的预期目标


  对小组学习模式的成果进行评价和激励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确立科学的评判标准,也可以鼓励小组自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此外,设定的预期评判成果也要适度,初中数学属于一门相对较难的学科,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会使学生感到难以完成并丧失积极性;反之,如果设定的目标过低,能够轻易完成,学生则会觉得没有挑战,也同样达不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并不意味着要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实际上,在整个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要一直发挥主导作用,实时掌握课堂的整体局面并把控课堂学习的节奏。以《高度的测量》为例,首先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有什么测量方法、每一种测量方法需要什么工具、测量高度时应测量哪些数据等,在讨论完毕后,小组会选定某个物体进行测量。同时在测量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的观察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并及时的给予指导,让每个小组都能顺利的学会如何测量高度。最后老师还需要对各个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审阅,给出修改与完善意见,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对于其他的小组也应该给予鼓励,从而让学生们真正的学会如何去测量高度。


  (四)将小组间竞争和组内合作的有效结合


  由于初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年纪也比较小,在家娇生惯养惯了,大多缺乏合作意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非常的重要。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强调合作,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中,要结合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及各个小组内部的合作,以此来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首先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2人组成的若干小组,均进行编号。其次在小组中实施师徒制,每个小组的成绩是二人成绩的平均值,且小组成员之间的成绩是一致的,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对各个大组以及每个大组中同号小组的成绩定期评比,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组予以奖励,鼓励每组成员之间共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初中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及逻辑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合作学习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合理的对同学进行分组,其次要建立科学评價标准,确立适当的预期目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实现组间竞争和组内合作的有效结合等,以此来保证应用效率,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作者:郑卫


  第4篇:浅谈民勤县农村学校小班化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近几年惠农政策的实施,好多农民向城市进军,去城市打工,好多孩子随父母去了城市学校去深造。导致农村学生逐年呈下降趋势,使得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但是调查发现民勤教师基本都是严重超编的,农村学校也有好多闲置的教室和课桌椅。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校不得不把班级人数减到25人左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民勤农村学校进行小班化教学已经势在必行。现在民勤县好多教师都往别的单位“分流”。当然在无形中,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在不知不觉中诞生了。这给民勤县农村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挑战的良好时机。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學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得到发展。给我们留守家园的家长一份满意的答卷。笔者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谈谈在小班额的教学模式下农村小班化数学教学的优势。本文通过对民勤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数学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并且找出抑制我校小班化数学教学的主要因素,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研究,为我县农村学校的教育事业加砖添瓦。


  一、在民勤县农村学校进行数学小班化的优势


  1.在农村进行小班化的数学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间的感情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科学的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小班化数学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严师。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教师也有时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可以真正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则信其道”,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教师能感受到学生是多么的喜欢自己,做老师是多么的欣慰!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缩短了空间和心灵的距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增多,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大胆的和教师交流了,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民勤县农村学校进行小班额的数学教学有助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往往是通过组建各种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促进生生互动、合作。每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基本单位,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


  3.在民勤县农村学校进行小班额的数学教学有助于分层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由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组成的,由于学生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和对某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差异。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不能及时的关注和处理,而是过分强调教学的结果,这样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心每一位学生,采取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课堂的“一言堂”变为“多言堂”,提倡学生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由于学生较少,分层教学在小班额教学模式实施是比较科学的。


  二、民勤县农村学校开展小班化数学教学的对策


  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民勤县农村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学硬件的投资和建立鼓励机制


  首先有关教育部门要对农村的中小学教学硬件建设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争取全部教室都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电子白板,投影仪,互联网班班通等。其次要建立一定的鼓励机制,因为农村学校环境较差,教学设备相对来说比较简陋和落后,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多,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所以教育部门要建立一定的鼓励机制或奖励的办法,调动农村教师教学的热情度。


  2.加强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首先体现在备课中,要求备到每个学生,备分层目标、分类问题、合作要求。教学目标要求分层,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的坡度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体现在数学上课中,要求教师每一节课前要准备充分,学会自做教具、课件等。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环节要清楚,必须兼顾每个学生的学生需要,组织有效的分组合作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促进每个学生自主学习;最后在作业的布置方面,要求教师的作业布置要有一定的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分类要求,自主选择完成。


  三、小结


  本文笔者通过文献资料的查询,总结出在民勤县农村学校数学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并且笔者根据民勤目前小班化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作者:王新华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