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外语文学类 > 语言文化 > 正文

语文教学培养的实践策略研究论文(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28 08:41

摘要:

  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基本素养,能给学生打下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功底,同时更能让学生提高敏锐丰富的感悟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

  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基本素养,能给学生打下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功底,同时更能让学生提高敏锐丰富的感悟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解,课堂上非语文活动占据了大量空间,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而具体的“语”和“文”少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语文教学的发展到底何去何从呢?


  第1篇:语文教学中史感培养不可或缺


  从中国文脉来看,文史本是不分家的!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重文轻史甚至是忽视历史的情形,笔者以为是不妥的。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提出三个观点供同行參考。


  一、以史为背景读文


  文史本不分家,语文的人文性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历史。高中语文的史感培养,除了来自于文言文之外,新闻通讯类的文本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触摸现代史与当代史,而学生形成的史感,也可以驱动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故笔者以为,以历史事实为背景来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学中新闻通讯类的文本解读的重要选择。


  《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一文刊登于2005年4月14日的《天津日报》,报道的是至今仍然让人肃然起敬的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的壮举。对于今天的高中学生,笔者曾经在教学前、教学过程中做过复杂程度的调查,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而知道此事的也只是一鳞半爪式的,与他们交流对此事的观点时,亦看不到他们流露出应有的敬重之情。那个时候笔者就意识到对此文的教学,远不是简单的教学思路所能承担的,在这样的思考背景之下,笔者决定以史为背景引导学生解读。


  于是,笔者跟学生交流二战史,交流二战当中纳粹对人类的伤害,交流《辛德勒名单》……用幻灯片、视频给学生呈现相关的材料,以让学生知道包括犹太人在内的被侵略、殖民的国家的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所有的努力只为一点,即让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性。其后,再向学生介绍二战后德国向当年被其侵害过的国家及人民所作的悔罪,以及持续至今的经济赔偿等。当学生了解到这样的历史背景之后,就可以在思维中形成一根由战争——赔偿串联起来的历史画卷,而有了这样的史实作为文本解读的背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会局限于事情表面,而会深入到人性。


  二、文本解读中悟史


  在史实作为背景的文本解读中,笔者注意到这样的一些情形:一是学生阅读文本时的表情,没有无史为背景的情况那样轻松了。要知道,这次阅读是在学生通过上述途径了解了史实之后才开始阅读的,学生带着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比(同为战败国的德国与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在文本的阅读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如文章开头的“大雪过后,东欧最寒冷的一天”,尽管学生知道作为新闻报道,这是对当时天气的一种写实,但还是读出了“冷”的一面,用有些学生的话说,读到这句话,仿佛感觉到了二战中凄冷的一面,仿佛看到了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那场大雪;而读到后面勃兰特“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时,又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坦率地说,只要学生有了这样的感觉,那前面那么费时的铺垫就是成功的了,因为学生在这样的文本阅读体验中,必然是会生成史感的。


  史感的形成来自于悟史的过程。当培根这位著名的哲学家说出“读史可以明智”时,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更关注的是学生悟史的过程。笔者以为,悟史不是一个空洞的过程,在文本解读中,悟史的过程就是从文本的描述中思考,并将思考结果与历史进行对比的过程。如文中有勃兰特对“罪过”与“责任”的表述,其强调罪过是由希特勒等法西斯主义者犯下的,而责任却要由后来的德国人来承担。于是“下意识”地“下跪”,与其说是勃兰特的本能,倒不如说是一种历史责任感驱动其作出这一伟大的决定。


  而当这样的认识成为学生的认识时,笔者以为这就是一个悟史的过程。所谓悟,无非感悟、领悟的意思,然而若无史实作背景,若无文本解读作载体,那悟史是不可能发生的。


  三、以史为镜鉴未来


  笔者一直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一定是不能忽视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的,尤其是对于像《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这样的文本而言,忽视了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那就谈不上文本解读,教师做再多的教材分析,也只是触及皮毛而探索不到文本的本质。这就是此类文本的镜鉴作用!


  今天的中国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经济高速发展,也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国修养与个人层面的个休修养。当面临着从不肯向历史认错的部分日本人时,当面临着周边的领土争端时,当面对着社会发展中的某些阵痛时。作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应有的理性态度从何而来?笔者的回答是“从历史中来”。历史给提供的永远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明亮与否,不能只靠学生在自我阅读中体悟,还要靠以教材文本为载体的深度分析。


  所以说,此类文本不仅要教,还要教得有深度,有广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真正收获史感。


  作者:陈妍妍


  第2篇:谈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识


  苏朝栋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三个重要意识》一文中提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过程比结论重要”“多阅读比多做题重要”的观点,笔者深表赞同,更想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识及其理解。


  一、语文教学,意识很重要


  可能很少有教师意识到,自身的教学行为其实就是自身教学意识的产物——正如同此话正是笔者意识的产物一样。这里不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意识展开讨论,只从经验的视角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意识的重要性。


  以苏朝栋先生的“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一意识判断为例,如果注意反思自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可以发现改革的重心放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上,从教师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这原本不错,但其正确的前提应当是对“教什么”的关注!比较研究即可发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是面向所有学科的,三维目标的界定用语也是面向所有学科的,这种宏大叙事式的改革,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科特征,而初中语文教学也正在这样的大潮中,渐渐忽视了学科的本质。今天我们再次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是对已有偏差的矫正,是向教学常识的回归。


  我们也可以来看一個初中语文教学的例子。


  《夏天的昆虫》(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介绍了蝈蝈、蝉、蜻蜓、刀螂等昆虫。曾经看到这样的教学: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去搜索这四种昆虫,并就自己的搜索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向其他同学反馈。此课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是热闹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充分的、先进的……优点可以列出一大堆,而语文学科的本质体现呢?恐怕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苏朝栋先生指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上课中,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应当体现在学生对作者汪曾祺描述昆虫时所用的语言,如描述蝈蝈叫所用的“呱”字,描述蝉的“栖息”与捕蝉的“粘”,描述蜻蜓的眼睛很“尖”,描述刀螂翅膀的“嫩绿”等。这些语言并不复杂,而当它们与作者笔下的昆虫联系在了一起时,读者感受到的是昆虫的生命与生活的多彩,这才是本课“教什么”所要关注的,舍此基础,“怎么教”其实毫无意义。


  二、教学意识,向策略转化


  教学意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要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还需要教师将意识进一步转化为教学策略。


  这是一个基于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基于已有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这是教学意识转化为教学策略的最佳途径。这里仍以苏朝栋的三个意识为例进行分析。


  在分析“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时候,需要认识到“教什么”是关于课程性质的判定问题,而“怎么教”是关于教学方式的问题,在确定了“教什么”之后再思考“怎么教”才是有意义的。进一步讲,“怎么教”的意义实际上在于让“教什么”更有意义。在上面所举的《夏天的昆虫》一课的教学中,在明确了“理解和运用语言”这一本质之后,在确定了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句之后,“怎么教”问题的解决,在于教师通过诸如“文中用了哪些恰当的语句描述昆虫”“如果是你,你会用哪些词句描述这些昆虫”等问题,去驱动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其实是可以驱动学生去认识不同昆虫的特性的,这也就回到了网络搜索等教学手段运用上,但在此问题之下,这样的教学手段运用就不再是教学的重心,而是服务于学生思维的延伸的了。


  在“过程”与“结论”的关系辨析中,很简单的轻重判定会因为应试评价的影响而变得复杂。尽管从逻辑上讲,谁都知道过程决定结论,但考试常常是直接考结论及其运用,对于知识的来源过程倒显得有些不重视。譬如说当下的初中作文教学,有效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累积名家名句、好词好句,只等遇到作文材料后将它们拼凑起来。至于名家名句背后的内涵,至于好词好句好在哪里,往往倒是不顾及的——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的慢的过程,几乎没有教师舍得将时间花在这种累积上。其实这一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方法很简单,将教学的目光从一学期(年)拉长到三年,用日常教学的“慢工”磨出作文的“细活”。


  “阅读”与“做题”,在初中语文中是矛盾也不是矛盾。说其是矛盾,是知道阅读重要却忍不住要“刷题”,说不是矛盾是因为每个语文教师都知道,所刷之题在中考中基本上遇不到。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要将其与做题结合起来,最佳的办法就是教师精选阅读材料,然后根据科学解读之过程与结果编制试题。阅读材料可以提前给学生,告诉必考此材料之解读。如此,两者可以有效结合,这也不失是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好办法。


  三、教学反思,让意识生根


  还是回到文章开头的观点:教学意识很重要!很多时候,教师并非不能生成新的、属于自己的意识,而是这种意识不容易扎根。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办法,来让意识之根扎得更深一些。


  笔者所选用的方法就是教学反思,每课后必须要反思,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创新之处或失败之处进行思考,这是最容易激发教师思考的两个反思着力点。抓住这两个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效果判定,再学点语文学科教学理论、教育理论,再与他人好的教学案例进行比较,那意识就会强烈一些,将来所发挥的作用就会更大一些。


  作者:唐小燕


  第3篇:论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与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笔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小学语文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偏向于布置一些理论性强的作业,对于实践性作业的布置有所忽视,或者在设计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就小学高年级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展开论述。


  一、提高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语文老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作业中融入趣味性元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一次有趣的观察》这节内容的时候,语文老师可以提前一周或者半个月让学生种植一棵植物,然后在这一周内或者半个月内将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去亲自体验,充分感受到植物成长过程中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事物的研究兴趣。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进入状态,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丰富作业的形式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都喜欢书面作业。实际上,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在作业的布置上重视“写”方面作业的布置,就会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因此,语文老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结合实际情况丰富作业的形式,除了布置有关“写”方面的作业,还要布置与“说”“读”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均衡发展。


  例如,在学习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设计有关“说”方面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并且发挥一定的想象,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编成一个小故事,然后回家后讲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听。与此同时,语文老师还要和学生的父母做好沟通和配合工作,一起监督学生完成这项“说”形式的作业。


  除了“说”形式的作业,语文老师还要注重“读”形式的作业。阅读是语文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环节。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丰富,视野也就越来越广阔,写作能力也会逐步提升,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也会跟着一起增长。因此,语文老师除了要给学生布置“写”形式的作业,还要给学生布置“读”形式的作业,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训练。例如,在学习完《鲁滨逊漂流记》这篇课文之后,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全书,并且用自己的话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概括,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和讨论。这种形式的作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对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优化作业的层次性


  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高有低。如果语文老师在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上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布置同一内容的实践性作业,不仅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感觉毫无挑战性,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会造成一定的打击,久而久之,后进生也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这种方式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此,语文老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时候要注重作业的层次性。一般来说,语文老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三四道题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需要做前两道题,中等生做前面三道题,而优等生需要全部做。这样可以全面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行适当调整。除此之外,语文老师在设计语文实践性作业的时候,还要将语文作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和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语文实践性作业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创新可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语文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实践性作业,结合实际情况丰富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者:高艳君


  第4篇:试论小学五年级语文综合性教学研究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性教学方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将其融入语文教学设计当中,还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其教学效果。小学语文知识是在六年级进行系统性的复习,所以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升初中的关键时期在于五年级阶段,基础学科中最为重要的一门就是语文,教师需要注重综合性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的今天,教师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通常情况下,除了课内教学资源之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而课内教学资源是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所主要利用的资源,很多教师对课外教学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不够重视,进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如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综合性教学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不仅要正确认识课内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还要注重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相辅相成,将二者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使其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对其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还要注重真实課堂教学情境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对教材知识进行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通过课外趣味活动的组织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这样既能够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内容进行巩固,又能够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比如,在开展《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对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对地震的认识和感受表述出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课外教学资源的应用,又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描述的灾难下的父子情感。


  二、对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行把握,合理安排综合性学习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学科知识的辅助,而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也都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对其他课程与语文课程之间的融合进行准确把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对自己的综合性学习目标有所明确。比如,融合音乐、体育、美术、数学等学科知识,可以促使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具有综合性,也能够有助于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引导学生自由开展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机地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从而使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音乐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出来,引导学生融入教学意境当中,其中所穿插的音乐以及相关学科知识与语文知识的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对综合性教学主题进行合理选择


  语文综合性教学需要围绕主题开展,学生可以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倘若教师无法针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综合性教学主题,不仅会使其教学活动失去方向,还会使人感觉到零散。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教师需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导向对语文活动主题进行选取和设计,这样才能够确保活动主题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经验相贴切。比如,在讲解《童年的发现》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会十分踊跃地表达自己的童年发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组织相应的综合性主题语文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演讲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童年发现,并让大家评比选出最有趣或者最受大家欢迎的童年发现,这样学生不仅会以相互交流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语言,还会准备相应的资料或者物品来展示自己的童年发现。由此可见,合理选择综合性教学主题,既能够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还能够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对综合性教学的优势予以正确认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制订教学计划,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不断创新,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如此,才能够切实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谢大根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