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中国医学论文 > 正文

推荐几篇优秀的医学论文范例(共4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6 10:47

摘要:

  如今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这样的快节奏生活也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形当中,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这就需要人们与医学人员进行反思,且要严格考核医学人员的党性,以达到缓解医患关系的目的。而...

  如今的生活节奏是越来越快了,这样的快节奏生活也给人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形当中,医患关系逐渐紧张,这就需要人们与医学人员进行反思,且要严格考核医学人员的党性,以达到缓解医患关系的目的。而高等医学院校的党建工作是正确树立医学人员党性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党员素质的手段,更是为我国提供具备优秀品德医务人员的方式。


  第1篇:浅谈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是必须符合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利于人才质量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健康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灌输性”的教学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医学生越来越不适应新医学模式下的的社会的需要,所以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就是变化,变化中一定包含着许多未知的成分和不确定,实践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改革中不怕出现问题,关键在于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笔者就本学院这一年中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改革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进度安排难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是由同一学部或教研室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同一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只负责同一门学科的教学,极少数有选修课的老师的上课时间也只是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所以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基本上不会出现时间冲突。再就是同一学部的老师对自己专业学科的所有章节都可以胜任,即使极个别老师因为某种原因在某个时间段不方便上课,每位老师的教学在时间和内容上都可以任意调换。但对于“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需要多个学部的老师一起完成,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学进度安排的难度。第一,由于对老师的选取有限制条件,所以在选取老师时,我们只能考虑老师的条件,不能考虑老师的时间。第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符合认知规律、逻辑结构和知识的连贯性。如在《心血管系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依照“形态结构-功能-疾病-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将心血管系统涉及的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也就是说每位老师上课的内容和时间都不能随意调换,而每个老师同时还有大量的专业学科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安排教学进度时,要使5-6各学部的每位老师的教学实践都不发生冲突确实很难。有时好不容易安排好了,只要其中一位老师因为某种原因提出新的时间变换要求,那么整个进度表都要全部重新更改。


  二、任课教师调换过于频繁


  由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涉及基础学科较多,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老师,习惯于学科的概念,在没有经过一定时间培训的情况下,很难顺利承担跨学科的教学,整合课程的教学暂时只能有多个教研室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这样就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换频繁,有时由于教学内容或时间的冲突,在安排课时,可能会出现两位或多为老师穿插上课。有时候可能会组胚老师上完一次课后,再生理学老师上两次,等到下次组胚老师上课时可能是1-2周以后了,学生对前面上的组胚内容可能都记得不是很清楚了,老师不得不花时间来复习上次课的内容。再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搞得学生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老师之间缺乏默契的配合


  课程改革之初,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还没有专门的教学人员,尽管我们组织了多次的集体备课与教学交流,但是,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由于长时间局限于某个专业范围教学,知识面较局限,并且各学科之间基本各自为阵,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点缺乏有机的融合。如药理学老师在教授某个药学内容时,需要生理学中某个未曾介绍电学知识为基础,药理学老师以为在生理学中讲授了,就直接跳过讲授药理学的内容,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该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听课效果。有些综合设计性实验需要从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病理组织学检测以及药物治疗前后生理指标的观测等多方位开展教学,这就需要多学科老师和实验员的配合,还要多个实验室的配合,但由于授课教师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以前都“各自为政”实验室及实验员的配合方面,遇到的问题更多。因此这就需要我们今后更多的加强各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加强每个系统知识点的串连。


  四、实验教学的不足


  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可见实验教学是医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1]。一般五年制临床医学的实验学时占50%,而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因教学学时明显减少,导致实验教学学时的明显缩减,学生自我动手机会也明显减少,这将将影响学生后续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此外,对于整合课程实验班,还缺乏较好的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再者综合性实验需要多个科室配合,对于课程改革刚起步的我们,科室之间的配合还不十分默契,在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但我相信随着改革的进行,我们一定会做的越来来越好。


  五、学生的负担过重


  通过课程整合,将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剔除了一些重复的内容,大大削减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是减少了,但实验班学生普遍反映课外任务太多,有的学生甚至是不堪重负。主要原因是由于对实验班的最终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比重大大增加,老师们在每上完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自测题、讨论题及实验设计等等,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但与非改革班比较,学生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是减少了很多,对这些极少部分实验班的学生(周围大多数非改革班的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感觉不适应是可想而知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沟通和协调,在给学生布置课外任务时要做到少而精。同时也要多做学生工作,给他们讲清楚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多辛苦一些是为了今后少些辛苦,让他们从心理上“放松”了,他们就不会觉得任务中了。


  六、师资能力不足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科或系部为单位,教师只擅长于讲授本学科的课程,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不十分熟悉,整体意识不强,平常教学中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很少或完全缺乏,知识的渗透和整合不够。而课程整合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宽阔的知识面,更要把握好多学科间的交叉衔接与过渡,还要有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2]。故此在改革过程中除了要加强集体备课、教学讨论外,有必要为实施革新的教师们提供改革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培训,以期他们成长为教学改革的中坚,为课程整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保障[3]。


  作者:邹飞等


  第2篇:全科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研究


  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党和国家对医疗事业进行了改革和优化发展,制定了全科医学生的培养政策。国家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全科医学生的免费培养项目,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免费培养和输送了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临床医学生。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基层医疗人员短缺的矛盾,而且加快了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节奏,更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基层医疗事业服务的质量。可以看出,全科医学生在基层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他们进行服务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各大医学院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帮助医学生摆正位置、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服务意识、鼓励他们勇于肩负起自己义务和责任,并帮助他们构建乐观向上的的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医疗工作人员。


  一、加强全科医学生培养教育力度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医疗大环境下对医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需求


  社会多元化,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医学生容易形成不成熟的价值体系,从而出现了社会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感缺失等不良的思想意识,违背了全科医学生培养的初心。医学生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党和国家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拥有扎实、娴熟的醫疗技术,更要在医德、医风上出类拔萃,由此可见,加强全科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全科医学生的特殊性以及现实存在的问题


  部分全科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缺少服务基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迷失了自我,逐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我们知道,全科医学生未来工作的岗位是乡镇卫生院或者基层卫生室,其条件是比较艰苦的,这使得梦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因此,部分医学生出现了消极的意识观念,迷失了自我。根据国家的政策,全科医学生入学前需要签订三方协议,带编带岗的优惠政策,使得很多全科生没有寻找工作的危机,缺少学习动力。要想加强定向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的培养,最主要的还是要树立学习意识,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


  二、加强全科医学生培养教育力度的具体措施


  (一)积极实施各种主题式教育,培养全科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从根本上提高全科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切实地开展各种主题式教育。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疑惑,并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主题教育。国家开展了全科医学生的培养项目,为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活力,该项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村医疗的压力,还可以缓解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这是国家对医疗事业的一种政策性的支持。我们知道,95%的全科医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其家庭贫困,相关国家政策的扶持无疑对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但由于部分学生价值体系不成熟,没有准确地认识到政策对自己的帮扶和支持,所以,要积极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其次,要对全科医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树立为基层人民服务的意愿,并意识到自己职责与义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征稿等形式,引导全科医学生学会感恩和回报。再次,要对全科医学生进行“中国梦”的思想教育。医学生一定要具备大局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觉悟,找准发展的方向,坚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还可以通过观看“最美乡村医生”“社区医生”等方式,逐步培育他们强烈的医疗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通过各种心理教育方式,使全科医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认识


  在对全科医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当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心理教育方式,帮助全科医学生排除心理困惑,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主题式教育帮助学生合理的减压,通过思想政治课、走访相关基层卫生部门等形式,让全科医学生对农村卫生医疗的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刻的了解,要让全科生看到国家对基层卫生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和扶持程度,从而促使他们产生自信,坚定信心。其次,要发挥医学生辅导员的作用,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根本上关心学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疏导他们的心里压力。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去基层工作会对他们的发展有优势,从而摆正服务的态度,消除不正确的心理负担。


  (三)通过各种社会医疗实践活动,培养全科医学生强烈的使命感


  社会医疗实践活动是提高全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措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社会环境、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感恩社会和回报社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通过社会医疗实践活动,能够让全科医学生看到农村医疗发展的前景与机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并增强他们想改变农村医疗现状的信念;通过入户实践教育、医疗知识宣传等途径,让学生提前进入基层医疗服务状态,拉近医学生与基层环境之间的距离,培养归属感;在义诊活动中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主义服务者中的任务与地位,真心实意的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培养热爱自己工作岗位的意识,从而增强投身于基层医疗服务建设中去的意念。另外,还要大力建设和规范医学生的实习基地。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培养优秀医学生的关键。医学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操作和实践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医学技能,为将来在基层的医疗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对全科医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德医风是一名医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全科医学生毕业后是将走进基层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培养全科医学生乐于奉献、尊重农村群众、甘心为农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品质。在进行全科医学生品德教育时,应当合理的运用多种教育模式,对医学生进行尊重生命、诚信友善、乐于奉献等观念的灌输,培育他们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合理地利用学校宣传设施,展览优秀基层医生典型,让全科医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在医生节、护士节等特定节日开展趣味性的活动,促进医学生培养医疗服务情感和医疗责任感。


  三、结束语


  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培养政策,为基层医疗部门免费培育了专业的医疗人才,这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村医疗的水平,重要的是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健康保障,进而推动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针对全科医学生的特殊性,应当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全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坚定服务于基层医疗的信念。作为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基层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基层的医疗队伍中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不辜负祖国对自己的培养。


  作者:陆超


  第3篇: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生了重大转折,将高职教育明确定位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1]。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农村、基层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医学影像技术是各级医院进行健康和疾病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知识更新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随着DR、多层螺旋CT、高场MRI、DSA、PET-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已进入全新的数字影像时代。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大量增加,规模扩大,大多配备了X线机、CT、超声诊断仪等辅助诊断设备,基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加。在新形势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办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要求办学单位在接受挑战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提出新的对策,促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和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块递进式的“1(专业基础模块)+1(职业技能模块)+1(毕业顶岗实习综合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继续学习能力,适应社会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职业能力,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运作模式,与教学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校院双方的职责,学校组织学科教授和医院专家,经多次研讨,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集合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共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岗位需求出发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围绕职业能力和行业标准共同整合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与工作岗位需求一致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常性开展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调研,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掌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由行业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推进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實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推进式工学交替即三年内学生在校学习与在医院实训分段实施,教学内容在校、院之间交叉融合,交替进行,实现“使学生带着职业经验走上工作岗位”的培养目标。第一学年在校内进行公共课和医学基础课的理论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校外实施为期一周的早期接触临床锻炼,将学生安排在三家教学医院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科、放疗科进行早期接触临床锻炼,让学生了解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岗位工作任务、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职业素质,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动力和指明方向。第二学年专业课理论教学在学校内进行,岗位核心技能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临床基地交替进行,实施“院校一体”教学组织模式。校内实训重视模拟情景演练、上机互动操作和真实操作。校外强调以真实的任务为载体,按照影像技术岗位任务的工作过程开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影像技术能力、影像诊断和影像设备检测维护能力。第三学年临床基地实习34周,将学生全部安排在县级以上校院合作医院进行,实习内容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及影像科。通过实习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应用于临床岗位实践,重点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医学影像技术岗位工作的需要。


  4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4.1培养目标定位: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4.2培养方向定位:经过对本专业的行业背景、技术需求、用人市场等多方调研,明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应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临床医学和现代影像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医学影像检查、初步诊断、治疗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维护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


  4.3培养规格与要求


  4.3.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愿为祖国卫生事业发展奋斗终身。热爱医学影像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病人利益优先意识和依法行医理念。具有较强的协作精神和人际交流能力,建立良好医患、医医、医护关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具备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较快适应医学影像技术需要。


  4.3.2知识目标: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掌握医学影像观察、分析的方法及诊断原则,掌握基本病变和常见病的影像学诊断。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成像原理。有一定的医学影像设备安装、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的维修知识技能。


  4.3.3技能目标: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能力。具备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各项技术的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医学影像设备常见故障的维修知识能力。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具备熟练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具有较快适应医学影像设备维护与管理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


  作者:李彦娴


  第4篇:头发元素分析的意义及医学应用价值研究


  从头发的结构、营养来源以及元素渗入方式等能够看出,头发元素与身体素质中相关元素密切相关。头发元素分析能够在明确人体营养状态、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为医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比如可以通过头发了解患者的皮肤状态,通过头发掌握患者的营养情况等,临床医学研究价值比较突出。文章将结合头发元素分析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头发的结构与生长周期


  头发或者毛发为皮肤的附属器,皮肤主要是由表皮、真皮与皮下组织组合而成,能够彰显出患者的皮肤状态。通常情况下皮肤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突出皮肤表面的部分称之为发干,深藏在皮内的即为毛囊。发干主要是由毛小皮、毛皮质以及毛髓质等组合而成,毛囊则是由內根鞘、外根鞘以及结缔组织构成。


  头发的生长包含生长期与休息期,从生长期到休息期主要经历两个过渡期,第一个过渡期称之为退行期。休止后期人体的毛囊又开始生长,长出新发,将老发逐渐替代,或者在老发旁边生长,这一过渡也是生长早期[1]。头发的生长期能够持续7年到8年之间,也退行期时间在2周到3周之间,休止期时间在3个月到100天之间。通常情况下头发约在80%到90%之间,1%处于退行期,且在14%處于休止期,每日25~100根头发自行脱落。


  头发的生长速度会受到性别、年龄、季节、营养状态以及激素水平的影响,以平均每日生长0.35mm或者每30d生长1.05cm计算,不会对历法时间推算产生显著影响。


  二、头发的营养来源及调节作用


  头发的生长与人体的脉管系统、经络系统以及脏腑器官等密切相关,为营养的主要来源,而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则能够调节头发的生长速度[2]。


  脉管系统具体包含心血管系与淋巴系,脉管系统能够为脑部位置带来血液、淋巴液等营养物质。血液由心脏射出,经过动脉、毛细血管以及静脉再回归到心脏,如此循环往复。循环的方式下能够为人体头发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3]。


  血液经过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的时候,部分液体经过毛细血管滤出,进入到组织间隙中,构成组织液。组织液和组织实施物质交换后,多数水与血管溢出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融入到毛细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液。


  激素分布在人体不同的身体结构中,具有体液调节的作用。激素能够通过神经分泌的方式得到传递[4]。中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气血与头发具有密切关系“经气血盛,则美而长;气少血多,则少而恶”。头发的生长与人体气血状态相关,与肾的关系更加密切,各个机体器官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头发元素分析在医学中应用的价值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头发元素分析的重视程度逐步提升,且广泛应用于职业医学、法庭医学以及临床医学中,通过数据分析与指标融合的方式加以分析。头发元素还能够作用于疾病诊断、疾病监督以及预后效果检查等活动中。


  1.临床有价值的头发元素


  有意义的头发元素具体包含:①必需元素:钙、镁、锌、铜、铬;②有毒元素:铅、汞、镉、砷。同时,钠、钾、硒、锰、铝等元素可能对临床医学研究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头发异常与元素相关的疾病种类较多。


  2.预防医学


  孕妇的微量元素营养不仅关系到母体的健康,更关系到胎儿的发育情况,对产妇的顺利分娩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微量元素对儿童智能的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铅和镉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3.法庭医学


  法庭医学中头发逐渐成为了检验药物消耗情况最有价值的证据,通过头发顶部取样的方式,分析头发中铜、钠、钒等元素含量,通过综合分析的方式为法庭医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头发元素与疾病具有密切关系,在明确头发元素分析价值的基础上,需要提升原发元素分析的重视程度,结合头发元素分析人体的营养状态、机体素质等。这是一种头发元素与疾病关系分析的有利方式,能够为疾病的预防、疾病的诊断以及疾病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连文娟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