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素质教育论文 > 正文

德育论文范例精选(共5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2-05 11:05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健全和发展,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建设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为人们所重视,其道德观念意识建设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德论文的范例,...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健全和发展,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建设作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愈发为人们所重视,其道德观念意识建设也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德论文的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素养培养势在必行


  虽然我们省从2007年起就实行了新课程改革,但大多是穿新鞋,走老路,学校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高分低能的,四肢不勤的,五谷不分的,如今独生子女多,大多聪明伶俐,但自私、孤独、从小娇生惯养,脾气急躁,耐挫能力弱,还有学生长期沉溺在网络游戏中等等,社会上物欲横流,盲目吃喝攀比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素养缺失很多。另外,这个真实的案例时刻让我感动:一位盲人双目失明,天生就看不见,自己开了一家按摩院,生意不错,自己一人前往西安,继续参加国家举行的按摩师等级考试,他既要承担家庭重担,而且还要给多病的母亲准备治疗费,我们感受不到一丁点儿沮丧,反而精神百倍,想想:我们是健全人,好脚好手的还有什么不满意?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在当下育人方面则偏差了许多:比如:药家鑫事件,虽然他钢琴专业过了十级,但却出现了杀人事件,复旦大学生投毒案,北大学生杀母案,校园暴力等等,都说明人的道德素养需要提高。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可以说国人的道德素养关乎国家的兴衰。


  2016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开学第一课》,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不仅是对学生,而且对国人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9月4日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上,峰会的主题: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习主席的讲话引经据典,将一個个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以及开幕式的节目等都让我们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历史作为内涵丰富的人文科学,在对学生实施道德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为历史教者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立德树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研究。


  我国也不例外。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学会过一种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保障。人格的残缺,使智慧的充盈失去意义,使人生的设计沦为低俗。在此意义上,教育就是塑造学生建康人格的过程。”道德素养培养的任务就是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自觉与道德良心,懂得运用正确的是非、善恶及荣辱标准去衡量自己及他人的行为,进而改过向善,树立道德理想,学会做人。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素养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从而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学生的可塑性更强,他们的道德取向向良性发展还是向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几乎同时存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使之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是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各学科教师都应该予以重视,而历史教师更应该勇于担当这一重任。


  (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整体道德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号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道德教育实践运行的目标也正在于使学习者学会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利益关系,在获得较高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品德的基础上,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而这与和谐社会的主旨一脉相承。”因此,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不仅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规范,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陈学芳


  第2篇:浅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这里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向同仁虚心探讨。


  一、完善观念,从新开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往往很不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使学生一味照搬而不积极思考,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重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氛围,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间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教学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想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地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会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例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調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的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地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在完成习题时,面对题目和教材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该学科的学生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于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赵勇


  第3篇:浅析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学习道德与法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综合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现阶段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需要,更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作者针对此学科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分析,也注重其构成和内涵的分析。


  一、核心素养的构成分析


  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学习此学科后行为的表现,也是育人的价值所在。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学科,就要求我们要理解其核心素养的真正构成,也就“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三点一心”。“一心”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也就是以人为本为中心;所谓“三点”,指的就是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内容:健康生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观念。将这三点作为其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一方面是此科目的宗旨所规定,另一方面是由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众所周知,本学科与所学的学科不论在知识范围还是思想理论方面都大不相同。本学科的宗旨就是促进初中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以及公民义务和权力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向上活跃的奋斗目标,促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正确养成。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1.道德品质


  所谓的道德品质就是人在平时生活或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具有稳定性的,凸显出个人在道德、思想等方面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可以物尽其用”。大德指的是关乎国家和民族,追求是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动力。认同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支持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并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予以发扬,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所谓的守功德指的就是在社会领域、各个群体间的道德。守公德主要包括:要遵守公共秩序,要拥有维护公共秩序的精神和参与的能力;要善于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有团队合作精神,对他人要以感恩相待,对人对己要富有责任心,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好意识,追求绿色生活方式;要积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例如:我们在学习《在公共生活中》这一课的第三章“热心公益,遵守公德”中所讲的热心志愿者葛丽娟的故事,她的勇于奉献,积极帮助困难人群,就告诉我们要服务社会,热爱社会,遵守社会公德,以此来让自身生活更具价值。而严私德指的是存在于个人之间的道德或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个人在行为、思想以及为人处世中所遵守的道德,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自省、自律与约束。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严于律己,是非分明,孝礼并存。


  2.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指的就是日常的行为习惯要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表现,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做到健康生活首先就是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追求人生理想,崇尚奉献和创造。此外,还应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自身的生活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健康的方式对待。另一方面就是健康的人格,其所指的就是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这也是个人心理健康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要保持良好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还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知和评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自控力和进取精神,善于自我管理和调控。例如:在学习《相处之道》这一单元时,以家庭之间的相处、师生之间的相处以及朋友之间的相处作为其主要内容,从多个方面讲述了沟通交际以及家庭朋友的重要性,告知学生这种健康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益于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3.法治观念


  所谓法治观念指的就是学生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法治观念是以法律为基础,要求我们要遵法、守法和用法。遵法就是要学生尊重法律,从内心崇尚法律的严谨与权威,具有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要敬重法律畏惧法律。其主要内容包含有:尊崇法治,崇尚宪法,自觉守法,敬畏法律,依法行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等。而守法指的是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时时警告自己不要触及法律的底线,活跃在法律、纪律和规则的范围内。其主要内容包含有:提高法治能力、增强法治观念、公民意识、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以及程序意识等。用法则指的是在尊法守法的基础上要善于运用法律,以此来保护自身的权益,内容包含有: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以及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等。例如:在学习《走进法律》这单元时,分别从法律遍布我们生活各处、了解法律以及守法,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学生就会更加深入的了解法律,从而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核心素养的注意点分析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应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活、体验生活和进行实践。其次,本学科核心素养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实质就是为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就必须要以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将其品德教育立足于健康基础,将教学目标伫立于学生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从而来促使学生良好品德思想的形成,以及道德素养的提升。最后,还要注意坚持以“四性”为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人文性、思想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只有将四性作为学习法治课程的基本原则,才可以使学生从思想、实践、人文等各方面的身心得到培养和熏陶,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黎开拓


  第4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小组竞赛情境的运用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改为道德与法治课,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的特殊价值,更加注重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七年级学生处在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们情绪不稳定,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小组竞赛情境,能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下面详细谈谈我的看法。


  一、小组竞赛情境教学的具体要求


  考虑到当前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性格差异等特点,加上他们有很强的公平竞争意识,因此,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要公平合理地进行小组分组安排、组员分工,还要准确地对小组进行评价考核。


  1.小组分组安排要公平合理


  分组遵循的原则是公平合理。为了充分发挥小组竞赛情境的作用,公平合理地进行分组是小组竞赛至关重要的要求。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6组,6~7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优秀生,一个学困生或表现不好的学生,其余四五个是学习基础和表现一般的学生。每组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差距要相对接近。


  2.小组成员分工要详细合理


  分组完后,根据小组成员个人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和态度等,进行详细合理的分工:一人担任组长,主要负责分配任务,本组成员的纪律管理,同时协调各组员之间的关系;一人是副组长,专门负责记录本小组内讨论的结果;一人是发言员,专门负责汇报本小组内的讨论结果;一人是资料员,专门负责搜集资料;一人是联络员,专门负责登记收发本子等。这个分工原则上一个月不变,方便对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3.小组评价考核要客观准确


  经过合理分组分工后,要求每个组制定自己组的名称和口号。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小组分别从课前读书、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和课堂笔记等4个环节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考核。每一环节都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加分和扣分项目。教师要准确把握好每一环节的评价标准,不能随意打分,而且评价标准要从一而终,力求做到客观准确。


  二、小组竞赛情境教学的具体环节


  根据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师每节课都应对每个小组进行综合竞赛评分,分别从课堂读书、回答问题、讨论问题和课堂笔记等4个环节进行竞赛评分,每一环节都按照5分去打分,下课前教师要统计每个组竞赛的综合得分,然后由班长记录评分结果,每个星期、月和学期公布每个组的总得分,每个月表扬总分前两名的小组。小组竞赛情境教学具体分4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紧密相连,一环扣一环。下面我谈谈小组竞赛情境教学4个环节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环节:小组进行“课前读书”情况评比竞赛


  为了让学生熟悉本节课新授的内容,调动每个学生读书预习的积极性,第一个环节可采取小组“课前读书”竞赛的办法。具体做法:上课铃声响时,科代表在讲台上带读当天上课的框题内容。由于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每框题的正文的文字内容不多,所以只要大约3分钟就能读完。然后教师和科代表评价哪个小组表现好,依据每个小组读书的参与率、声音整齐响亮度、坐姿状态等综合评分。综合表现好的组可以打5分,一般组打4分,差的组打3分。发现一名组员不读书的扣1分。平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很不愿意读书,要科代表经常提醒,可是自從实行了小组“课前读书”竞赛后,学生读书变得积极,特别是那些懒惰的学生,也能非常自觉、主动地大声读书了,每个学生都争取让自己的小组在读书的环节里取得好的成绩。


  第二个环节:小组进行“运用你的经验”答题竞赛


  人教版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每一框题在正文前都有“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个环节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七课第一框题《家的意味》课文中“运用你的经验”的问题: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家”是什么。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家”是什么,都有话可说。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对讲授新课《家的意味》有很好的导入作用。因此,在第二环节我采取了小组回答问题竞赛的情境教学方式,具体做法:首先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看课文“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然后每个组推荐一个学生来回答,教师根据发言学生的综合表现打分,按照5分来计算。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内容是否符合题意、表达是否清晰和流畅等方面进行打分,如果学生的回答内容基本符合题意,都可以打5分,如果是完全离题,只能打0分。通过小组回答问题竞赛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说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对他们学习新课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第三个环节:小组进行“探究与分享”讨论发言竞赛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每一框题的正文内容,都有2~4个“探究与分享”内容,如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课第二框题《青春萌动》有3个“探究与分享”,我选取了其中一个内容:“假如某校有这样的校规:男女生不能成对儿出现在校园;男女生交往距离不能少于50厘米;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男女生不能……请问,你赞同这样的校规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小组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说话的机会,这样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见解,会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说出的内容更准确、更全面。学生有了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在面对全班学生发言时,就容易多了。进行小组讨论发言竞赛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因此在第三个环节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发言竞赛的办法,具体做法:首先给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小组成员去讨论课本“探究与分享”中的问题,然后每个组派发言员介绍本组讨论的结果。本环节小组讨论发言竞赛按照5分来计算,教师根据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打分。小组成员讨论的参与率和气氛占1分,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语言表达清晰度占4分。教师根据上述情况合理公正打分。通过小组讨论发言竞赛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讨论问题的参与度,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原理的理解,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第四个环节:小组进行“课堂笔记”完成质量竞赛


  做好道德与法治课堂笔记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学生记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就是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通过笔记,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的脉络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要明确学生每节课做笔记的内容,在黑板上或者多媒体投影上,要清晰列出笔记的具体内容,并且标出第几页第几段。如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一框题《青春飞扬》的笔记:①青春的我们有哪些成长的渴望?P24-1。②面对成长的渴望,我们应如何做?P24-2。③为什么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P25-1。④青春探索为什么需要自强?P26-1、P27-1。⑤怎样做到自强?P27-1~2、P27-1~3。⑥如何让青春更有力量?P27-2。


  通过小组课堂笔记完成质量竞赛,能够激励每个学生积极认真做好每节课的笔记。具体做法:讲完一节新课后,每个组长交叉检查组员的笔记,根据笔记的内容逐项检查,发现漏做一项就扣小组1分。该环节也是按5分来计算。通过这样的竞赛,达到让同组的学生相互督促,自觉做好每堂课笔记的目的。


  三、小组竞赛情境教学的具体效果


  我任教的班级从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开始运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非常乐于参与小组竞赛。具体效果:第一,学习态度明显好转。学生课前读书、预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小组讨论能够使平时胆小的学生也敢于发言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第二,学习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小组竞赛,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很多学习不自觉的学困生通过竞赛也变得努力起来。小组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让学生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使个体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不仅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心理,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还培养了学生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第三,学习成绩明显进步。我任教4个班级的道德与法治课,自从201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五校联考运用了小组竞赛教学方式后,在第二次联考和期末考试中,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与没有实施小组竞赛教学的班比较,教学成绩进步更明显。


  总之,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小组竞赛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理解小组竞赛情境的内涵和实施步骤,在小组讨论前做好问题设置,在小组竞赛情境教学中控制好课堂气氛和节奏,在小组竞赛后及时总结点评,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小组竞赛情境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李春华


  第5篇:从道德自律角度分析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失范现象


  一、目前大学生网络消费中存在的失范现象


  (一)存在过度的超前消费。


  大学生超前消费是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消费金额超过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为。在早前,大学生的经济来源相对来说比较单一,除了父母给予的生活费之外,大多是自己的打工费和奖学金。但是近几年来,一些银行将作为透支工具的信用卡面向大学生开放发行。大学生处于身心还未完全成熟的状态,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分期付款也成为一时的“时尚”之举。更是有许多的网络分期平台相继推出了许多金额昂贵又吸人眼球的商品,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能够及时的还款,更甚之成为了卡奴。为了进一步刺激消费,近一年来,网络上又出现了许多“校园贷”的P2P借贷平台,滋生了借款学生的恶习。2016年的“裸贷事件”以及众多的因换不起“校园贷”而自殺的事件已经在社会上引起震荡。


  (二)存在过度的攀比消费


  走在时代前沿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新生事物的关注度高,并且喜爱独具特色、引领潮流的新鲜物品,由此也体现在了他们的网购行为中。从男生的运动潮牌、游戏花销到女生的衣物箱包和化妆品,都喜欢追赶时尚,想要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虚荣心态的驱使极易形成永无休止的攀比心理,从而盲目地进行消费。“在心理学上,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是一种被扭曲的审美心理。”[1]


  (三)存在违法乱纪的消费


  目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内容多种多样,有精神消费,更多的是物质消费。在网购中,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享乐和寻求刺激,自身的消费道德被其所忽略。我国在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也是一个“复制产品”大国,在市场上的假货、仿冒品更是层出不穷。在网络消费中,一些大牌的假冒伪劣产品因为具备“物美价廉”——价格低廉,但却具备和真品一样的外观甚至质量,深受广大网络消费者的喜爱。大学生作为追逐潮流的一族,因为受到购买力的限制,所以出现了明治是假货而购买的这一不道德现象,并且乐此不疲。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购买仿冒品能够用尽可能少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一件非常实惠的事情。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失范的原因


  (一)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道德认知缺乏。目前高校在网络消费的教育不够全面和普及,因此大学生对于我国的网络消费道德认知不全,并且主动学习网络消费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认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不仅会受到本身已有的知识和道德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会受到文化传荣贵、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西方消费主义思潮来袭,将感性消费、浪费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不健康的消费形式传入中国,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情感作为激发人类道德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因此光是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即使在了解一部分网络消费道德的基础上,没有将其内化于心,从而产生义务感、荣辱感。目前大学生过多地沉溺于物质方面的享受,降低了自己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弱化了对科学价值观的信仰。


  (三)大学生的网络消费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作为内在的道德心理向外在道德行为转化的重要环节,没有决心和毅力是不会诞生好的道德行为的。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即使能够辨别是非曲直,但是为了让自己与校园群体保持一致性,从而追求所谓的“认同”消费心理,在选择自己的消费道德观念时常常盲从,无法很好地坚定自己的道德信仰。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大学生首先应该主动学习网络消费道德知识,提高相关的道德认知水平,分清辨别攀比消费、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观念,从而形成绿色、生态的消费观念。


  高校应该注意运用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来增强大学生对正确的网络消费道德产生认同,培育他们的网络道德自律感和自我主体感,从而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实现教育效果的内化,进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更应该从生活中培养自身的坚韧的毅力。在正面、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支持下,努力克服网络消费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陷阱诱惑,已“慎独”的精神不断磨砺自身的意志,锻炼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坚定不移地追求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人格的完善。


  作者:沈贞妮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