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 正文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范例

来源:UC论文网2017-11-17 22:37

摘要:

  第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程性质及重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货物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包括国际贸易的交易磋商、国际贸易销售合同的条款...

  第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课程性质及重要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贸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国际货物贸易流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环节,包括国际贸易的交易磋商、国际贸易销售合同的条款及缮制、国际贸易销售合同的履行等环节,以及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运输、保险、结算、商检、不可抗力、索赔、仲裁等内容。该课程涉及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金融与结算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是在总结我国对外贸易实践经验,吸收国际贸易惯例及其习惯做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会实际处理外贸业务;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学习也使学生做到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经营意图,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国的贸易操作同国际接轨。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意义重大,关乎学生未来就业及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国际贸易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实践性重视不够

  现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高校教师,年轻的教师大部分是大学毕业就走上讲台,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工作经验,讲授内容全靠老师自己现在课本教材中的学习然后教授学生;年长的教师因为长期的从事一线教学,曾经的经验可能早已与现在的贸易发展形式脱节,导致本课程讲授的还是过于书面化或者陈旧化。虽然很多高校现在也建立了很多的国际贸易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但是实训室都是通过实训模拟软件来进行实践训练,软件的机械性是很多学生使用过程中可以投机取巧,并不能完全检验出他们掌握的情况。实训模拟软件大都是对于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的实训,对于很多具体的环节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仍然不能够满足本课程高度的实践性的要求。而很多国际贸易实训基地都只是挂名,很少有真正能给学生提供实训操作机会的实训基地。


  (二)教学内容存在问题

  1.忽视了“国际贸易交易前的准备阶段”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进出口流程有三个环节,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的阶段以及合同履行的阶段。现在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重点都放在后两个阶段,只是对国际贸易交易前的准备阶段简单介绍,重点放在确定交易对象之后的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和合同履行阶段。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当然要使学生了解合同的内容条款,掌握如何去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如何在实际中去缮制单证、一步一步来完整的合合法的履行合同。但是,在实际国际贸易业务员的工作中,他们的工作重点则是在前两个阶段,也就是交易前的准备阶段和交易磋商阶段。如何做交易前的准备,通过什么途径,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找到交易对象这应该是贸易业务员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内容,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内容中却总是被忽略,导致学生学了这门课之后只是知道有了交易对象,如何去跟他沟通磋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寻找自己的交易对象。这是现在国际贸易业务员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却往往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对于这个无从下手。


  2.没有足够重视“进出口商品报价”的讲授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授课内容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章节是“商品的价格”,对于这一章的讲授重点都是放在了贸易术语的换算、商品价格的构成、合同价格条款的缮制以及如何计算交易的收益效率,当然这都是商品的价格相关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经常被忽略,就是进出口商品的报价,现在很多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对于这一部分甚至没有讲述或者简单带过。报价一般发生在交易磋商的最初阶,是作为一个国际贸易业务员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学生在本课程的模拟实训中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出口商不知道如何把出口报价计算出来,进口商不知道对方的报价自己是否可以接受,致使交易根本无法进行,或者交易双方随便商量一个价格,结果是最后总有一方是亏损的。


  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当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线的实践经验,是想老师都没有实地到企业做过贸易,如何能教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所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的,要想提高学生实务处理能力,必须先加强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与社会上有意向的外贸企业达成协议,给老师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到外贸企业考察学习,也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到能够提供岗位的企业兼职,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操作。这样可以避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纸上谈兵,使授课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讲授的案例也是自己实际经历过的,使课堂讲授更加生动,提高授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加大对实训室的投入,加强与企业的互动

  模拟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等,但是单一的国际贸易流程软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限,应该加大对实训室的投入,增加配套相关课程的报关实训软件、报检实训软件、单证实训软件以及货运代理的实训软件等等,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参与实训,全面的了解掌握国际贸易中各环节的知识与运用。校外实训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接触到国际贸易业的操作,所以,应加大与校外贸易企业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定期统一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去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另外,还可以邀请企业资深的业务员或者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或者与老师学生进行座谈,介绍国际贸易发展中企业面临的前沿问题,分享工作经验,解答老师和学生关于实际操作的相关疑问。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对知识进行灵活掌握,避免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脱节,对他们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益处。


  (三)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该增加对国际贸易第一个环节“国际贸易交易前的准备阶段”的讲授,现在外贸公司的国际贸易业务员主要是操作需找交易对象,交易磋商和缮制合同,而备好合同货物之后的环节,基本上都委托给货代公司来操作了。业务员找到货代公司后,就把货物委托给货代来安排运输,报检、报关等后续的一切事宜。所以第三个环节实际上不再需要业务员实际去操作了,反而在如今国际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第一个阶段变得非常重要。


  对于商品的价格这一部分,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进出口商品的报价”这一部分,如果受课时限制,时间不够的话,建议可以把如何计算每笔交易的收益率这一本部分省略。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进行进出口报价的核算这是一个基本的技能,学会的如何计算报价,出口方才能够正确的计算报价,知道自己的成本价,了解自己的利润空间是多少;而进口方则能清楚的把握对方的报价能否使自己盈利,或者说达到自己预期的利润。只有学好了这一部分,进出口双方才能无障碍的进行交易磋商,达成双方理想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贸易,2013(8).

  [2]李画画.基于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8).

  [3]王智榕.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该得的几点建议[J].商业故事,2015(2).


  作者简介:董志尚(1981-),女,宁夏吴忠人,河南财政经融学院对外经济贸易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3期



  第二篇:国际贸易实务“从做中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等特点。从内容上来看,国际贸易实务主要研究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体包括进出口业务的流程、商务谈判、进出口买卖合同的旅行,货物名称、品质、数量、包装、交货、价格、付款、运输、保险、索赔以及商检等各方面的一般做法。从培养学生角度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不仅需要熟悉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还需要具备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大环境,通晓国际贸易法律、规则与惯例,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并且能够无障碍地进行英语交流。随着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国贸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也对高等院校国贸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2年,我国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基于社会趋势和创新型国家战略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文章试图结合“从做中学”理论,来探讨国际贸易实务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1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过程中都有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在开展的时候并不深入,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观念不强。一方面,由于各学校课内实践的学时比较少,教师很难开展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使得短短几堂课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基于各种考核压力,教师往往更注重科研与理论教学的提高,从而忽视实践教学,使得实践教学因人而异,缺乏规范性。此外,大多数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平台,使得教师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多来源于书本,与社会需求脱轨。


  其次,软件模拟效果不佳。目前各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习软件以Simtrade为主,该软件由专门的国际商务软件公司开发,基本能够满足该课程的主要专业操作要求,但内容上缺乏灵活性,短时间内不能适时调整。此外,该软件的最大缺点是由系统评价学生的交易过程,只有分数没有细节评价,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分数上,而忽略交易的完整流程,尤其是在操作技能上也缺乏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校外实习流于形式。目前很多高校加强实践教学的一个做法就是规定适当的校外实习,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习实际上就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完整操作过程。实践性相对较强的高等院校往往会要求国贸学生参与两个模块的实习,一个是大二或者大三暑假的短期认识实习,另一个是大四期间的毕业实习。对于暑期的实习,学生全凭自觉及喜好,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以拿到学分为主;而对于毕业的专业实习,由于学校安排的实习机会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全部学生,而学生自己又很难找到完全对口的实习单位,导致最终的实践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综上,现有的实践教学发展存在种种限制,各高校有必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来改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


  2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20世纪初,美国现代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基于“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观点,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从做中学”(Learningbydoing)教育理论。杜威认为“从做事里面求学问”,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从做中学”即是“使用相应的中介工具或用具以达到某种目的”,这种思想放在教育上,即“学校教育要与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杜威认为教学活动的要素应当与科学思维的要素相同,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思维五步”或“问题五步”训练方法:第一,学生要有一个能实现“做”的情境。学生需要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里有学生们感兴趣的连续活动。第二,学生要有一个可“做”的内容。根据情境,能够自然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学生思维的刺激物。第三,学生要有一个实现“做”的必要支撑。这个支撑就是学生需要掌握足够的知识资料,从而能够通过必要的观察、思考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学生要有一个系统的“做”的过程。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资料,想出办法展开并解决这个问题。第五,学生需要有一个针对“做”的结果的检验。学生做完后,需要有机会能够检验自己的想法,以判断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效。很明显,该理论的实质与我们的实践教学目标是相通的,即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3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五步

  如何使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贴近社会实际需求一直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教学的一个难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知识点既多又杂,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比较吃力。但是细致分析来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思路基本上是交易磋商、制订合同、履行合同,我们学到的主要内容就是把这些具体的交易环节恰当的写入合同,然后根据合同的具体条款来履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问题五步”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实践思维。以下以国际贸易术语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情境引入。

  教学的艺术更多地体现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积极地活动起来。教师需要有充分的准备,设置好各种情景来引导学生。贸易术语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法(图1)引入学习贸易术语的必要性。通过图示,学生很自然地感觉到货物出口相对于国内买卖的复杂性,也很自然地会产生疑问,这么长距离的国际贸易中,各种手续由谁办理?各种费用由谁承担?价格如何确定?货物风险由谁负责?脑海中产生这么多问题,学生自然就会提起学习贸易术语的兴趣。


  第二步,问题产生。

  学生对所要讲的问题产生兴趣,就很容易集中精力深入学习。教师应该和学生积极的互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既然学生们想到了国际贸易流程中的这些问题,经常进行国际货物买卖的进出口商们也会想到,如果每次交易都要针对这些问题交易磋商,就会耗时耗力。为此,贸易术语应运而生。了解了贸易术语的作用,更深入的问题油然而生:什么是贸易术语?贸易术语用在哪里?怎么用?


  第三步,理论讲解。

  理论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讲课,切忌枯燥照本宣科,要尽可能把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知识。比如,讲解国际贸易术语的概念不能只是告诉学生这个术语的含义是怎样的,而是应该引入实际的合同,从合同中将贸易术语找出来,然后在具体的合同里理清买卖双方的责任、费用、风险问题。这种直观的认识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结合图示将贸易术语所真正表达的风险、费用、责任三方面的划分严格剖析出来。


  第四步,思路梳理。

  贸易术语的概念、贸易术语用在哪里从教师的讲解中已经得到了答案,那么接下来贸易术语怎么用?这个问题才是学生真正要掌握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交易条件,引导学生跟旁边的同学两人洽谈合同进行交易,两人分别为买、卖双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相对投入的来研究贸易术语的应用:贸易术语应该填在合同的哪个位置→应该选什么样的贸易术语→该贸易术语对其他交易条件有什么影响→在自己所选择贸易术语下所需要承担的风险、费用、责任是怎样的。


  第五步,效果比较。

  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设定的交易条件,实际完成买卖合同,以方便学生对自己操作的思路进行检验。进一步,教师可以挑选出两个案例,一个是贸易术语使用比较恰当的例子,一个是贸易术语使用错误的例子来进行比较剖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比较。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更加明晰贸易术语的使用,并牢固掌握贸易术语。此外,在学习贸易术语结束的时候,教师还需要针对特殊贸易术语分析买卖合同中常见的软条款,以方便学生加深理解。


  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不仅要从观念上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学生校外实习的把关,更为重要的是有所创新的开展有效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环节划分模块,每个模块设计专门的实践教学五步训练,以此模式来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鸿雁.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0,(7):75.

  [4]宋凌云.主题探讨式互动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99200.

  [5]袁松.图示法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2012,(4):3839.

  [6]王捷,马静.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对外经贸,2014,(3):141143.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4期

  作者:丁秀飞



  第三篇: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


  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系列与外贸实际活动相关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在实践中正确运用的技术性应用课程。通常,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涉外贸易部门、涉外企业以及海关等从事实际业务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专业特色较为突出。目前,高校该类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包括实务类主干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法、报关员实务、国际贸易惯例等,还包括商务英语听说、单证业务实习、进出口实务模拟实习等实践环节课程。


  一、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按照要求,课程的教学模式应契合课程的特点,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授课内容的价值。但是,现有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内完成,其模式以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记识或加以基本的理解为主要内容。传统的模式重视实务中的理论和规则而轻实践,强调每门课各自的知识点而忽略课程间的联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造成学生感觉专业概念太过于抽象而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实际上,这种问题已在学生的专业资格考试与课程考试中反映出来。其次,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一方面造成知识点零散而不能融会贯通,出现知识点靠机械记忆而不能持久掌握的问题;另一方面,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低下。他们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很难清晰地把握对外贸易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关键之处,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普遍不能适应广大出口导向型企业用工的需要,从而国贸专业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劣势日益突出。鉴于此,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需要改革传统的依赖教师讲解的单向传递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注重适应教学内容的更新与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教学模式的设立内容

  教学模式的设立应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体现素质教育、专业性、务实性和开放性等原则;此外,它还应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实际要求以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


  1.启发式互动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有其规范的理论教学内容。在这部分,理论教学中应改变教师单向讲授的现象,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针对讲授内容,提出深层次的、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辩论,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性思维,之后,教师再进行评讲。这种启发式互动模式改善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改善了理论教学的枯燥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其对知识的把握。


  2.案例分析或习题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指投入专门的学时用于案例讨论或习题练习,主要用于辅助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为专业学习提供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讨论或习题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国际贸易惯例》课程中关于承运人责任及免责问题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方式加深学生对惯例条款的理解和应用;《国际结算》课程安排习题课,让学生练习根据信用证内容来缮制票据和结算单据等。另外,教学案例还可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体现实务类课程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


  3.专题陈述模式。该模式,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问题形成专题,通过学生课下准备,继而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陈述与讲解的方式,表达学生对讨论专题的观点。该模式目前在研究生教育中被广泛应用,但本科教学很少涉及。该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本身的把握,而且有助于对学生查找文献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


  4.实习实训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实践环节,属于动态参与性的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两类方式。一是在校内配有计算机及模拟软件条件的模拟实验室进行,例如外贸流程模拟练习基地、国际贸易结算模拟练习基地、模拟交易中心或模拟实验室等,通过模拟实务流程,让学生能够在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切身体会商品进出口交易的全过程,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口交易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学中,模拟软件的使用率以及与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决定该模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另一种实习实训教学,则是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改变以往合作单位被动接受学生实践实习的局面。学校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不仅有助于解决课堂教学“纸上谈兵”的弊端,增加了学生的工作经验,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与反馈,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特色有针对性调整,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


  5.以赛促学、以考促学模式。该模式指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竞赛,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并根据竞赛规格与参赛成绩或是考取资格证书的难易含量冲抵学分的教学模式。例如,学生参加教育部与纺织总会举办的“外贸跟单员”大赛,取得一等奖可以折算为1学分,学生考取跟单信用证专家资格考试证书可以折算为2学分等。由于相关大赛或是资格证书的考取必须以对应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所以通过该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成绩,而且可以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


  三、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体系,除了教学模式本身的内容外,还应有后续评价环节,从而使课程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实现动态优化。学校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形成对各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其中,启发式互动模式、案例分析或习题教学模式、专题陈述模式、实习实训教学模式,以及以赛促学、以考促学的模式分别命名为模式1至模式5;一级评价指标(准则层)包括学习兴趣度因素、学习主体性因素、实践能力因素、教学效果因素以及就业能力因素;进而,将各项一级准则细化得到二级评价指标(指标层),并给出影响作用选项,用以反映不同教学模式对提高各二级指标的作用(表1)。


  2.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应用。本文所设立的教学模式以2~3个学年为一个执行周期,一个周期后将评价指标设计为一份调研问卷,以每门课程为调研单位,根据指标内容不同,将问卷分为“教师填写”与“学生填写”两部分,分别由开设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教师与学生根据要求分项做出评判,据此统计出不同教学模式在不同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模式对二级指标“课后答疑率”、“末考成绩优良率”、“降低不及格率”、“考研通过率”的影响作用由教师完成,其余由学生完成。在此基础上,课程组统计调研结果,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统计结果中实现率低的二级指标的原因,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模式。当然,由于受益学生是流动的群体,为了实现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教学模式契合受益学生的实际特点,其评价指标也是一个动态化体系,学校应在每个执行周期后根据受益学生的调研结果查找原因,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与学生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当地经济工作发展需要相适应,实现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


  另外,由于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评价体系涉及到本科教学的诸多方面和环节,因此,相关教学安排应配合进行调整。例如,本科培养计划和执行计划应相应修订,并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增加新增教学模式的学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时间教学的学时、学分冲抵的认定及具体执行措施等,从而保证合理模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倪超军,赵雪冉.宏观经济学读写议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6):94-95.

  [2]刘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1):118-119,126.

  [3]宋彩萍,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28-31.

  [4]肖美艳.我国近二十年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1):58-6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临空经济发展下河南省经管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一般课题、课题批准号[2014]-JKGHC-0094支持;中原工学院校级课题《国贸专业实务类课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支持


  作者简介:魏冉(1976-),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高等教育研究。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8期



  第四篇: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跨境电子商务越来越繁荣,发展势头强劲,交易额不断上升,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作为专业、高素质外贸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利用科学合理、专业高效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对广大学子进行能力培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知识与专业能力、熟练处理报关、单证等能力,熟练掌握相关贸易软件平台的优秀外贸人才。本文将通过对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介绍,对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在跨境电子商务下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目标,最后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满足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需求。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现状

  我国高校现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最为普遍的课程模式就是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设置自成体系,由于专业实践课的单独划分使得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在专业基础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使得专业实践课不再依附于专业基础课,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突出,但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教学与工作能力要求不相协调。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所培养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人才应该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贸易谈判能力、磋商能力,独立撰写函电的能力,处理报关、单证等的能力,制作英文进出口单证,熟练掌握跨境电子商务技巧的能力等。但是如今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学与英语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深,在教学中对主要知识的讲解不到位,使得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对学生走上跨境电子商务工作岗位后能力的要求不相协调。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由于高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实践课三个课程的设置自成体系、互相独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的练习不紧密,两个课程相分离,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的纽带,学生的在专业基础课上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在专业实践课中得以应用。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安排不科学。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课程安排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某些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的课程教授安排顺序不合理。“国际经济理论”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在某些高校中,却将这门课排在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后面,教学节奏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改变传统学科本位课程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为了使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得到改变,以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为基础,将课程设置进行创新性整合,将有就业导向性的专业课突出,完善配置课程,将理论知识与相关贸易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服务于电子商务企业。


  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训练与强化,满足将来工作岗位上对自身能力的需要。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进行培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能力同步发展,能够熟练利用电子商务贸易软件。


  完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灵活性得以提高。只有将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与优化,完善教学相关配置,重视课程灵活性,使得课程体系模块化与弹性化相结合,使得在校学生更加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对于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对于多变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环境有相当的了解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跨境电商下建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举措

  明确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始终以高质量的教学为宗旨,培养现代化专业高素质国际经贸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国际贸易实务人才的培养质量,使得国际贸易实务人才为跨境电子商务做出应有的贡献。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建设为学校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招生规模,为毕业生迈向社会寻找工作机会增添助力。明确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制定合理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建设规划与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高校教师与学生充分了解教学要求,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高校的办学思路与专业定位不断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专业定位是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关键,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考虑到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又要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专业性特征。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使得教学课程达到工作能力要求。从事跨境电子商务需要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专业的国际经贸知识,而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这一需要,立足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发展,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对国际贸易规则和管理要熟练掌握,还要了解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工作中可以熟练利用英语进行业务、管理、宣传策划等工作,有较高的工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实行人才输出,更有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加强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之间的联系。对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以及选修课程模块等课程模块组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上述课程平台为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刻改革,注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现高校的专业办学水平与办学特色。使得所有专业课程都能够达到合格的课程标准,并对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层次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使得教学节奏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工作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条件建设

  形成一批具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的工作经历兼备的师资队伍,使得教师的职称、年龄结构、学历更加合理,使得师资队伍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对有教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奖励,为教师开展教研与科研工作提供动力,也为其创造必要条件。重视专业英语教学,着重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的方式,开设展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加大对图书资料的建设,建立与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有关的专业实验室,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


  总结:经济全球化使得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劲头依然强势,高校人才的培养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需求应当相协调,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互利共赢。


  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8期

  作者:刘安华



  第五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毕业设计内容与实习工作内容不强,缺乏做毕业设计的热情

  高职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对本专业的核心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在做毕业设计之前没有开设毕业设计的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在将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的这个转变时期也缺乏知道经验。毕业设计选题是专业课老师在短时间内由专业老师出具,选题范围有限。虽然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但是学生对毕业设计感觉迷茫,自己出题难度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第六个学期没有找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即使有些同学找到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只是涉及本专业的某一个工作岗位,不可能覆盖整个外贸流程的所有工作岗位。所以工作内容与自己之前的选题关联度不大。比如学生选题方向为“外贸公司**产品出口谈判方案”,他实际工作岗位为国际货代操作。毕业设计要求专业知识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专业知识本就没有达到运用的层次,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一片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指导老师即使给出了选题下毕业设计的结构模板,学生也只能从书本上或其他渠道抄写理论知识或下载一些不相关的表格图片,与毕业设计要求的结果相差甚远。再加上很多学生本就思想上不积极,消极应对,在老师的再三催促下才有所行动,缺乏做毕业设计的热情。


  2、学生实习就业与毕业设计过程重叠,毕业设计完成时间得不到保障

  由于学院的培养模式为“2.5+0.5”模式,学生在校内完成两年半的理论实训课程学习后,在最后第六个学期安排学生实习就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一般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毕业设计要在第六个学期五月中旬前完成。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学生在外实习就业的时期。国贸学生在这个时期相当一部分去了江浙和深圳等沿海地区。在外地找实习就业单位本就费时费力,学生从高校走向企业,要适应新环境、新领导、新同事,在实习就业期间掌握工作岗位技能,专心完成岗位职责。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毕业设计,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有些同学住宿地方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查资料,毕业设计完成得不到时间上和硬件方面的保障。


  3、指导老师教学时间与辅导毕业设计时间相冲突

  目前,学院毕业设计从第五学期末开始,由校内专业课老师一个人全程辅导学生的选题、毕业设计撰写、现场答辩和网络答辩、毕业设计相关表格的填写、毕业设计等资料网络上传等。辅导老师专业能力大小、指导时间和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专业老师少,学生数量多,一个老师要指导十几到二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量大,同时专业老师教学任务较多,一周课时十二到二十节不等。自绩效工资改革以来,教师科研任务、技能抽查、技能大赛都需要专业课老师花费大量精力去做。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专业课老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上精力和时间都不够。专业课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邮件、QQ和电话进行沟通,沟通不够充分,辅导效率大打折扣。


  今年学生做毕业设计允许分组,三人一组,两人一组或一人一组的情形非常普遍。对于三人一组或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毕业设计,要求组员之间团结合作,充分沟通。现实往往是组员天各一方,缺乏沟通,有些组员之间没有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来做,互相推诿埋怨。专业课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压力较大。


  二改进策略

  1、将专业课程与实际外贸出口流程相对应,提高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实习就业期间实习工作内容与毕业设计关联性不强,缺乏真实情境支撑的这种情况,我们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上要求知识点能够在外贸出口的实际流程中得以运用,将专业课程与外贸出口流程对应如下:外贸出口流程:选品、定价——产品销售与推广——出口订单的执行;专业课程: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商品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境网店运营、促销管理、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单证、报关、报检、国际货代、跟单;外贸岗位:国际采购员、市场专员、外贸业务员——市场专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将专业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的外贸出口流程相对应,将上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中,使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即使在没有真实工作岗位的情境下,也能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依托实际工作情境来举一反三进行拓展。学生可以依托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设定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题目选定之后,再根据选题中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工作任务完成毕业设计。比如说某一外贸公司的瑞士客户来访要做一个商务接待方案。这样的选题实际上就是完成一项具体外商接待任务。围绕这一接待任务我们要从迎送接待、会议接待、宴请接待、礼品赠送以及各个环节的商务礼仪中去着手。将这些模块定下来之后,再针对每一个模块针对具体的客户分析每一接待部分要具体做些什么事,并将具体操作在方案中写出来。如迎送接待要将来访人员名单、接机航班、接机时间、接机人员以及接机时要用到的名片、接机牌、车辆、酒店房间预订等安排好。这样把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知识能具体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的某项具体工作任务。毕业设计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任务完成搭起了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完成了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的转变,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与本阶段任务吻合,做毕业设计也就充满热情。


  2、加强国贸专业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能力培养

  虽然做毕业设计是专业教育最后的环节,但是要求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绝不是靠最后第六个学期就能一蹴而就的。应该把毕业设计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老师应该思考自己教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做哪些方面的毕业设计,包括流程设计、流程优化设计和方案设计。毕业设计的任务量较大,老师可以把自己专业课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某几个知识点串通起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完成毕业设计中某个小模块的任务,这样在第五个学期末学生选题时不会那么茫然无措,选题之后怎么开展毕业设计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设置毕业设计指导课程

  前面提到学生做毕业设计时的茫然,所以非常有必要在第五个学期末以实训或课程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在学生开始毕业设计前开设一周,在学生现场答辩之前再开设一到两周的毕业设计实训,把学生集中在一起,面对面交流指导,学生分组的也可以面对面沟通,这样解决了实习就业和做毕业设计时间重叠的矛盾,保证了毕业设计和实习就业两不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实习经验,在老师指导下做好毕业设计。两周实训后紧跟着进行毕业设计答辩,这时的毕业设计答辩不再是走走过场,能过就过,能放就放的局面。专业课老师评判学生在现场答辩环节的表现,讲现场答辩中评委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思考、讨论和修改,专业课老师不再有邮件、QQ和电话沟通不充分的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毕业指导的效率。(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群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贸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职教论坛,2011.2

  [2]范征.提高高职商贸类专业毕业设计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年8月第4卷第4期

  [3]谢荣军.基于POCIB毕业设计改革项目的高职外贸人才培养[J].人力资源,2012年11月下总第277期


  来源:商 2014年46期

  作者:谢丽云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