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医学检验论文 > 正文

医学论文撰写细节范文10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04 14:23

摘要:

  第一篇:数字化影像环境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医学影像技术是利用专门成像机制的设备,以无创性方式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学科。包括X线成像技术(含X线透视、摄影,DSA和CT)、MRI技术、超声...

  第一篇:数字化影像环境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医学影像技术是利用专门成像机制的设备,以无创性方式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学科。包括X线成像技术(含X线透视、摄影,DSA和CT)、MRI技术、超声成像技术、核医学技术等[1]。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影像学科的形成,影像技术也从单纯X线摄影发展到综合影像。近几年来,DR、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核磁共振成像(MRI)、DSA、PET等大型数字化影像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医疗环境的改变,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因此,针对现阶段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就当前的医疗环境下医学影像技术学教育的问题和发展进行思考和分析。


  1高速发展的数字化影像环境下对我国

  高等医学影像技术教育的要求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技术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大型设备MRI、CT多维超声成像和医学影像信息的存储、数据传输等综合分析技术的广泛使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已经由单一的X线检查手段,扩展为由传统普通X线检查(透视和摄片)、X线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普通CT、多层螺旋CT)、MR(传统MRI、MR波谱成像和功能MRI等)、超声(B型、血流多普勒及彩色显像、三维及四维超声显像等)、放射性核素显像(包括γ照相、SPECT和PET)[2]。因此,面对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先进成像技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不仅应具有医学基础知识和影像技术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医学物理学、电子学、设备学、计算机、医学技术专业英语等相关学科知识与技术,同时还具有相关的科研及技术开发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好这类先进高新设备和仪器的功能和利用率。此外,面对数字化影像设备和先进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就迫切要求高等医药院校突破原来的专业知识结构框架,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改变传统的传教式师徒模式,以适应影像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从而培养真正能适应医学影像技术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

  2.1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突出课程改革,才能不断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3]。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合格的高级医学技术人才,课程改革至关重要[4]。结合我校专业特点,改革措施主要如下:①重点突出专业基础课程,如《医学影像成像原理》、《X线摄影化学及暗室技术》、《放射物理与防护》、《质量控制概要》等;②整合现有课程,促进课程结构综合性(以医学影像为基础,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整合);③加强基础课程(重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④增加选修课科目,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⑤开设影像技术专业外语、计算机、科研学习等科目。通过以上改革措施,走出小范围、小视野授课模式,建立加强专业基础、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重应用的综合性复合人才。


  2.2增设新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院课堂”教学模式

  过去教学模式采用校内理论教学、模拟实训、医院临床见习的方式。随着医学影像大型设备逐渐增多,过去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的需要。因为影像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影像技术人员的前提。仅仅凭借在校短期的模拟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將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部分专业课程的课堂移到医院进行现场教学(医院课堂),让学生在全真环境下接受新知识,起事半功倍之效果。同时把学校部分实训设备安装到医院,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教学效用的同时,发挥学校购置的教学设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实现学校与医院的双赢。校院共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院课堂”,加强校院合作的课程建设,把与之相关的教学移到医院进行,突显影像技术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此外,校院共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院课堂”,建设由医院专家引领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5],把医院的先进理念与服务模式,融入到教学中,把相关的通识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教学也移到医院,建设院中校,实现“教室进医院、课堂进机房”的校院合作形式,共育影像技术专业优质人才。


  2.3新设以病例为基础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实验教学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快速普及,医院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使得医学教育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已经逐渐被淘汰,注重实践技能训练与理论相结合已日益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利用网上教学病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利用以病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以教师唱主角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6]。利用现代化数字影像和网络飞速发展,以CBL教学方式进行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适应了现代医学影像学教学发展模式转变,提高了医学影像学实验课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对提高教师的实验带教能力具有重要作用[7]。


  2.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历年来,师资队伍的建设一直是我们医学影像技术高等教育的重大问题。从业人员结构混乱,学历层次低,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师教学技能不足,教育科研能力低等问题,从而限制影像技术的发展,致使一直处于低谷徘徊的状态。因此,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影像技术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同时,支持教师外出进修和培训,访问交流等学习。此外,设立专业教学改革专项经费和提倡和鼓励教师、学生之间进行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适当、素质优良、結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总之,伴随着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当今社会医疗坏境的改革,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建立新的教学模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应用合理的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大批宽口径、高素质、厚基础、重应用并拥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医学影像技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红兰,孙存杰,赵英红等.新医疗环境下的医学影像技术[1]学的教学探索与思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1]458-460.

  [2]袁力,刘林翔,李月卿等.发展中的医学影像学技术与21世[1]纪医学影像学技术高等教育[J].医学影像技术杂志,[1]2006,16(1):98-100.

  [3]李永刚.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1]2011(32):128-129.

  [4]黄小华,游金辉,马雪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发展的几点思[1]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103-105.

  [5]王骏.教学引领未来[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9):[1]62-69.

  [6]蔡庆斌,李宏伟,刘琳.医学影像诊断学临床见习模式的探[1]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8):1196-1197.

  [7]刘国浩,杨娜,王志强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1]学中的应用探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34(4):78-79.


  来源:影像技术 2017年5期

  作者:李兴辉 黄小华


  第二篇:医学能力再教育临床教学管理的体会


  医学教育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基础教学是医学教学的入门,临床教学则是后期的实践,因此临床教学的再教育直接影响着医学能力水平。本文主要结合再教育的特点和我国医院的实际情况,对临床教学再教育管理工作中培养临床医生的综合医学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分析。


  1加强对临床能力再教育工作管理职责的明确

  在信息时代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领域中对临床能力再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也得到有效的提升。通过“绿色通道”的政策实施,使临床教育工作的开展获得更完善的发展平台,同时建立了权责明确,层次清晰的教学管理体系。部分医院成立了临床能力再教育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抓教育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各科室的专职人员任组员,临床的各科室由科主任负责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任务的安排,同时考虑到科主任的工作繁忙性,可以为其配备一名教学秘书,由其对主任的带教工作以及考核工作进行具体的落实[1]。同时还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对带教教师的教学问题,实习生的学习建议等进行听取,并共同研讨具体的教学改进方法。


  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医学能力再教育工作中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建精于教学,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进而不断的促进临床医学教学的创新,提升教学质量,为良好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在临床教学师资队伍的组建中,需要挑选一些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临床工作经验以及责任心强的主治医师担任临床教学工作。同时强化教师的再教育工作意识,不断的创新教学思路,处理好医、教、研三者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为临床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2]。此外,还需要调动带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以采用量化指标的责任考核机制以及匿名评教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定,并将这些评定作为激励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同时可以在科研立项以及经费支出等方面为其提供优先政策。


  3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教学资源

  首先,在中西医临床技能培训方面,需要加大对临床教学经费的投入,通过对模拟教学模型以及先进设备的引进,保证教学的先进性。同时还需要采用模拟技术、虚拟技术以及标准化病人等方式来提升教学效率。其次,加强对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医院需要根据各科室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需求,對教学设施、用地等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实现物尽其用[3]。同时,医院还需要加快对数据库的建设,进而实现临床教学资源的共享,保证临床再教育的质量。


  4临床教学管理的体系建设

  第一,做好岗前培训,医院需要对临床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包括医院的基本情况、医院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医疗文件的书写以及相关操作等内容,进而使医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感性的认识医学工作,使再教育人员尽快的进入到医院的正常程序中;第二,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各类学术讲座的开展,能够使实习生更好的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现状、前景,同时也包括中西医学文化,医患沟通技能等,提升再教育人员的综合能力;第三,加强技能训练,充分利用医院的中西医临床资源,结合中医和西医各自的诊断特点和优势,在模拟人身上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技术操作,进而有效的解决再教育人员的临床实践弱的问题。


  5完善临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通过对临床再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和反馈,能够使医院和带教人员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有效的解决教学问题[4]。各个科室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和工作情况,制定临床再教育质量考核量化表,进而使教学任务得到量化,促进教学计划的有效开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针对带教教师的教学态度、质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进行评价,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进而保证临床再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6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能力再教育临床教学管理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医院都需要加强对医学能力再教育的重视。通过科学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体系的完善以及评价体系的健全等方式,促进医学能力再教育临床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晓燕,郭静,董丽等.医学能力再教育临床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与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384-385.

  [2] 王罕琪,俞今晶,张晨等.护理人员护理伦理知识及应对伦理问题能力的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5):580-582.

  [3] 王芳,王宁.关于继续再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654-655.

  [4] 刘尊鹏,周波,张治宇等.循证医学再教育对提高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质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4):41-43.


  来源:健康周刊 2017年24期

  作者:武慧婧 李兵


  第三篇: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1概述

  信息时代早已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史无前例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界都有着不同的应用,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医疗等方面,如今都已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由于在医疗领域,涉及大量的信息处理,因此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医疗界中的普及非常广泛,而技术的进步也让医学信息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高度,如何在医学信息的处理方面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是相关领域的学者一直在研究的话题。


  2计算机技术与医学信息的概念

  2.1计算机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技术也可以被称为网络技术。如今在各行各业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主要作用就是将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以网络进行连接,通过各种网络工具、通信设备以及功能将信息进行联通,实现数据传递。计算机技术可以说是一种通信方式,建立出可靠的传输通道,将视频、音频、文字等各种数据进行安全传递。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处理,将在网络上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处理,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对如今的经济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下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是利用通讯线路,把在不同地点的设备联系起来,按照已经设置好的系统进行网络活动,实现数据的传输。由于在数据储存和处理上的强大功能,在社会上每个角落发挥着作用,同时也是信息时代的标志,改变着社会的运行机制,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2医学信息的概念

  医学信息指的是在医学的范围内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在掌握其运行和应用的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让医疗工作者获得有效的信息。在如今医疗界的发展中,医学信息的处理已经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由于计算机技术拥有的强大的信息处理性能,能够让医院在社会上发挥中更大的作用,也能够提升竞争实力,近年来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医疗机构都有着非常深入的应用。


  3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3.1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医院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服务于各部门,将各部门所需要的医疗信息通过网络以及相关的设备传输给工作人员,其中信息的种类也不仅是医疗方面的信息,还包括行政管理方面的信息、财务部门需要的信息等等。医院管理者也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而其中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信息储存、处理、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进行数据通信等环节,让医院中拥有相关授权的工作人员都能够享受到计算机技术的服务,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对信息系统发出相应的指令,获取信息来实现各类功能。医院的信息系统是一种大型的应用软件,主要是以安全和实用两项原则进行运转,而这一且的基础就是计算机技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计算机技术在其中起到骨架作用,支撑着整个信息系统。


  3.2在医学图像储存及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将医学图像进行储存并不是单纯的储存一项功能,在医疗机构中,通常是与传输系统进行融合,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让图像或者医疗影像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将其传递到需要获取图像信息的工作人员手中。计算机技术能够将图像处理为数据信息,而在需要查看该影像的时候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将数据信息转化为图像。这项应用能够对图像以及其他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储存,建立数据库,便于信息的需求者随时获取,而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技术上也不断进步。在早期的图像处理中,由于受到当时技术的影响,对信息的处理速度非常低,在数据的数量上也有着严重的限制,随着计算机技术能够承载的数据量以及传输速度不断进步,能够处理的图像越来越多,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


  3.3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远程医疗不仅要依赖计算机技术,在卫星通信技术上也要进行应用。通常是对地理位置较远的治疗对象提供治疗。远程医疗让治疗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是一种新技术下一项重大的医疗突破,其中能够让医疗服务提供给更多需要的人。通常有教育、护理、保健、会诊等各个项目的应用。对于如今的社会发展来说,远程医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节省患者的就医时间,便于医学信息的传递,计算机技术则是能够实现这种突破,对于现代医疗水平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对于远程医疗来说,信息传递的速度是重点,一旦传输的速率受到影响,就会让远程治疗的效果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通讯中断。在近年来应该比较多的就是心电监护系统的远程应用,通过无线网络的传递,将信息进行实时传输,提供医疗服务。


  3.4在網络医学资源中的应用

  通过网络能够获取的医学资源非常丰富。网络中有关于医学的文献、医学教育方面的信息、在各个医疗机构中的图像、基因数据库等,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取,医疗工作者在相关的应用中可以进行检索,查询自己需要的资源。近年来在医学的教育中应用这一技术比较多,通常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展示有关人体的结构以及一些疾病方面的信息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医学资源作为基础,传统的教学中能够收集的资源非常有限,但通过计算机技术就能够将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储存在数据库中,例如一些图像、图文等医学资源。这些信息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准备,在网络上都可以搜集到,只要进行简单的检索和整理,就能够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4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的重要性

  4.1信息处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计算机技术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数据处理的效率,无论是数量还是速度,都不是其他方式能比的,自从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方面已经不再是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让医学信息的处理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因此在医疗中也不断进行着尝试和创新,医院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应该应用极为广泛。从上文中的四点应用中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为医疗界的各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服务,让医疗的价值在社会上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医学信息的处理更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对医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尤其是远程医疗方面,更是体现了信息处理的及时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医疗服务,避免由于医治不及时导致的悲剧。在教育方面则是有利于提升为了医疗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让医疗水平得到提升。


  4.2在治疗过程中提升工作效率

  在进行治疗时,经过患者和相关监护人的同意,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跟踪治疗,由于近年来在数据技术上的进步,数据库中可以储存的资源已经完全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医护人员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治疗对象的一切医疗信息储存在数据库中,例如图像和病例资料,而这些数据在进行整理后,医护人员能够进行有效分析,最好记录。在实际的治疗中,医护人员能够利用的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越来越使用,其中能够获取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过去由于时间的流失导致信息丢失的情况已经不会发生,而且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整理,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数据能够被轻松查找到。很多不常见的数据也能够有效保存,在使用的时候也不会有地点限制,只需要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操作。


  5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信息处理中应用的对策

  5.1提高网络性能

  由于现代社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虽然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能够满足现在医疗界的基本需求,但人们对医疗水平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医疗界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因此进步提升网络性能是必要的措施,也是近年来相关领域的人才一直在努力的。网络性能应该具备更加突出的性能以及更低的成本,同时提高相关信息的开放性。开放性就意味着计算机技术在进行网络建设的时候使用更加开放的网络系统,建立更加统一的体系,这一切都要参照通信协议的标准,将各个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提升性能则是将网络能够提供的服务以及传输数据的速度进行进一步的提高。而性能的提升依旧要以低成本为原则,因此还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当下医学信息的处理涉及大量的数据来源,这些来源都需要进行集中,才能在网络的性能提升,这就需要借助更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这些零散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让信息的交流和传输更具有效率。


  5.2提高网络安全性

  网络的安全性对于各行各业都是非常重视的。计算机网络终究是开放性的网络系统,因此一直以来其信息安全上的隐患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医学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一些在医疗界比较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处理,这其中包括大量的医学影像以及文字,也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一旦泄露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预估的,因此在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学信息处理中时,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安全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安全技术也要进一步研发,例如防火墙技术,对医学信息体统进行更加严密的防护,一些重要的医疗资源以及患者信息则是要进行特殊加密,防止由于网络系统的漏洞造成信息泄露,给医疗机构和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3提高网络可管理性

  管理的作用就是将原本零散的信息进行更有效的组织,让医学信息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强大的服务,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医疗结构应该注重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在进行信息处理的时候要注意提升其可管理性。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相关的设备也要加强管理,信息处理不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而网络的使用也要进行更加系统的管理,让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有秩序性,提升医疗系统的工作效率,让信息处理更加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是对医疗水平的提升。信息系统要定期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时刻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


  6结论

  总之,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医疗界,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随之带来的是医疗水平的提升以及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不光是技術上的问题,医疗界本身也要随之改变,让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医护人员应该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加熟练,同时让医学信息的处理更具有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加强大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的成本,提升网络在医学信息处理上的功能性。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20期

  作者:吴琼


  第四篇:现阶段医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只有对医学档案进行科学化的提升与管理才能更好的促进医学业的持续发展对疾病预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医学档案在医学界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疾病防御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医学档案可以对重大的疫情给予详细的记录图片和影像还可以保留原始的凭证,能够记录下各种疾病发病的原因特征反应和解决方案等。医学档案的距离虽然在一直不断地发展着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找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更好的发展医学档案。


  1现阶段医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档案种类繁多

  由于医学涉及的种类繁多是一门多层次多领域的综合学科,所以相对于来说医学档案也包括着许多领域。因为医学档案都是对一些真实发生的病情给予记录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和周期。并且医学档案的记录方式也并不在是传统的纸质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医学档案的记录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图像,音频,录像,样品和标本等。另外疾病的种类是十分多的这还不包括目前没有发现的疾病,只要是发生过的疾病医学档案都会给予记录分析。并且医学档案的收集与记录并不是仅仅限于本院还包括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发生过的重大疫情都会进行记录分析整理。医学档案的有效管理就是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疫情与罕见重大疾病提供经验与治疗方法,给予医生更多的启示与灵感帮助医生为患者解决困难。


  1.2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小

  目前有许多医院只是注重医疗服务而忽视医疗档案的整理对医学档案的投入力度小,甚至有的医院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医疗档案管理与收集。对医学档案的开发利用程度较小不能充分的发挥医疗檔案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医疗档案的管理也十分的不合理。对医学档案的管理杂乱无章有的医院对医学档案并不是十分的重视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管理。医学档案的管理就落到了不同部门的担子上,随着时间的增长档案的数量也增长档案需要存放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如果在这个情况下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医学档案就会流失不完整对档案的管理有着极大地影响。另外还有的医院对档案管理的财力物力投入都比较少医院的主要资金都用来购进先进的医学器材在医学档案的管理上运用的资金很少。甚至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没有进行联网对计算机技术使用少不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


  1.3档案收集时间长

  人类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会对疾病有新的认识。任何疾病的发现与治疗的时间都是十分漫长的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比如非典,H7N9,埃博拉病毒等都是十分难治愈的重大传染病甚至到目前还有许多没办法治愈的疾病。这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从开始出现到人类找到消灭它们的办法要经历几十年之久,有的疾病甚至人类穷尽方法都束手无策。所以由于疾病的长周期性导致医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的长时间性,要想形成一套精准完整的对治疗疾病有着很大效果的医学档案是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时间的。


  1.4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目前许多先进的医院都进行着信息化的管理,利用互联网直接播报传染病疫情的实时情况报道疫区最及时的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对病人的病历管理也都从纸质时代过渡到数字载体,在许多大医院中医生为病人做好检查之后再进行化验而化验的结果病人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编码序号自己到自动取票机取自己的化验结果。利用信息化高科技不仅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一举两得,并且还可以减少纸张的使用保护环境。而且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随时对医学档案进行及时的修改与更正十分便利,还能够保留图片与视频资料为以后疾病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经验。


  2现阶段医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2.1健全档案管理体系

  疾病预防和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依据就是完整准确的医学档案,完善的医学档案是处理紧急疫情的重要依据所以完善健全医学档案体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医院必须对医学档案的管理给予重大的重视与关注建立健全医学档案管理制度。在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人员分配到的工作内容是十分明确的,要加强医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确保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另外还要每一科室专门设立一名档案管理负责人对本科室的档案进行总的管理与负责,并督促档案的收集整理人员认真仔细的工作提高医学档案整理的工作效率。除了各科室的档案整理工作室外还要设立一个综合档案室,各个档案室要把本科室的重要档案交于综合档案室进行档案的备份。各个科室的档案管理人员也要积极地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分享档案管理经验提高工作的效率。


  2.2创新档案管理制度

  很多医院都存在着对医学档案不重视的情况对档案的管理投入力度小,没有认识到医学档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档案有着正确的认识才能够真正的重视档案管理的作用,所以首先要改变大家传统的认识使大家充分的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档案工作方面的认识提高全员重视档案的意识形成全员共同努力的工作气氛,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在疾病防御的重要性。改变创新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使医学档案向服务型职能进行转变,形成良好正确的档案管理方法。


  2.3及时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

  如果发生重大传染病就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伤害与损失,还会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威胁造成经济的损失。因此在发生重大疫情时医学档案的收集管理人员就要及时的对疫情的发展情况人们的患病特征反应等进行记录。在整个疫情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快档案资料的收集对数据资料进行及时的更新保证及时的反馈。对医学档案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整理也是为了医疗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疫情的数据从而进行研究努力找到治疗办法提供科学的决策。


  2.4加强档案整理信息化

  要想加快医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首先就是要改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医学档案的管理需要添置专用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设备。专用计算机上还要安装档案专用的管理软件保证档案能够准确迅速的进行查找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档案管理局域网,方面各个科室与综合档案管理室进行及时上网联系与沟通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满足工作需求。


  总之,医学档案在疫情防御与疾病治疗当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医疗工作人员必须意识到档案管理科学现代化的重要性。为了更好的造福人类就要致力于医学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创新医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以及管理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景.医院管理系统建设中的医学档案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8)

  [2]杨涛.医学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建设探索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18)

  [3]胡方江,张良.医学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研究[J].科技风.2017(1):176

  [4]赵洪波.医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策略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1):148

  [5]何伟.医学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6(1):106

  [6]朱静.做好医学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相关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6)


  来源:卷宗 2017年26期

  作者:黄维伟


  第五篇:医学高职学困生积极性的激发策略研究


  一、合理地设置课程

  合理设置课程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够通过改善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个性特征以及态度等各种因素的成效,并且能够通过此种作用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起到挖掘学生潜力、改善教学成效的目的。由此可知,合理设置学生课程在学校学困生人群中具有定向、始动、引导、调节、维持、强化以及升华等作用,尽管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一旦其学习动力得到改善和强化,学习成绩便会得到显著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不仅应当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应当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说,改进教学方案并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够更为理想地达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并且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就业制度改革的进程不断推进,就业市场的模式和方向也变成了双向选择,学生需要满足一定的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和物质财富。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并且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面临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需要学习的课程,能够切实加强专业以及学科建设。在课程设置的前提下,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地对个体需求、社会需求、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设置课程不仅需要考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汲取和需求,同时还要考虑今后就业以及个人事业的发展方向,为其职业生涯做好详细的规划。最后,对学生学习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还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最终能够增强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


  二、加强教学管理

  1.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对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应当切实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积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严抓考试风气,还应当同时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加快学分制以及弹性学制的建设和实施,帮助学生不断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还应当对个性发展加强关注。


  2.激发学习兴趣

  学困生想要激发学习兴趣,首先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且需要积极地建设动力系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多媒体、图片、声音或者小视频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方式不断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另外,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还可以引起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提升学习成效。


  三、坚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应当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根本的发展方向,充分遵循国家社会发展和人才战略的培养思想,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工学结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融入社会,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另外,还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大幅度提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中人的交流,并且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职业设计。


  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彻底改变既往“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促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教师需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法,还是在教学模式方面,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均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且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培养学习兴趣

  学校应该利用各种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養,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时给予正确的就业意识指导,使其能够更为顺利地迈向社会。另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社会实践,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成功者的创业之路,从而热爱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姜瑞中.中职口腔修复工艺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0).

  [2]李宝富,周昕.大学生学习动力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来源:求知导刊 2017年20期

  作者:涂开光


  第六篇:医学院学分制管理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社会对医疗人才总量以及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应用实践能力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但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正经历一个特殊时期,即理论教学质量以及实践教学质量等问题,因而,加快转变医学院校医学专业的教学管理体制迫在眉睫。而学分制坚持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是现代高等大学制度建设的题中之义,同时也适用于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自学分制传入中国以来,越来越引起教学学界的广泛关注,部分高等院校已经率先实行,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主动融入学分制的大潮中,采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和完善教学管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推动医学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一、在医学院全面推广学分制的必然性

  (一)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教育观念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其性质上来看,学分制实质是一种管理制度,其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毕业以及学位资格的主要标准是根据学生所取得的最低学分为基准。其中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专业,并按照学校所设置的培养课程完成自主学习过程,并保证取得一定的学分,目前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已经逐步在全国高效范围内推广,其主要优势是学生可以在课程规定时间之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高等教育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学分制所体现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完全符合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观念。二十一世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人才的需求,无形中增加了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需进一步对高校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将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观念,转变为让学生充当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加以辅助,这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还需不断探索出一条适于学生本身的学习方法,自我调节个人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高校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完全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由此可见,在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且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体现的优势

  首先,在医学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促使学生提高对大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在课程规定学年之内自主完成对课程的学习,打破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仍旧依赖于教师、讲堂、黑板的模式,而在学分制实行期间学生可依据自身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能力,自由支配学习任务。其次,学分制管理制度下更加强调的是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学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之下,以自行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及人生规划为主,以教师课程学习指导为辅,从而促使学生在“泛学”的基础上,实现对课程的“精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就业阶段的竞争实力,同时能够满足现代市场对高新人才的各项需求,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以及缓解市场医学专精型人才短缺现状。


  二、我国医学院学分制管理现状

  (一)医学专业课程本身特点决定了选课的局限性

  目前,从我国各大医学院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课程门数较多,学时长等现象,使得学分制在全面推行期间,将供学生进行选择的课程范围进一步缩小,且由于医学专业自身课程设置特点,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被必修课程全部占用,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自主学分制的全面施行形成一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分制自主选课优点的充分发挥。


  (二)缺乏最新的医学专业教学资源

  由于学分制的改革使学生和课程繁多,包含的教学内容大且复杂,有必要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资源能够使医学院校教学过程更加准确、有效。目前,医学院校在教学资源上主要采用一下两类资源结构:一种是“硬资源”,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所包含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图书资料等相应的硬件教学资源设施;另一种是“软资源”,主要是与“硬资源”相应配套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效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学年学分制的不断实施和推行下,使得大学教育逐渐变得更加大众化以及普及化,而高效经费支出有限,因此在教学资源设备不够充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分制的正常开展。


  (三)缺乏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在传统学年制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相应的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应当做出一定的转变。但是由于长时间受传统学年制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学年制转变为学分制之后,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全新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需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制度,例如,传统学年制教學管理下的排课、选课、考试安排、补考重修和实验教学环节,都需要进行相应针对学分制教学氛围重新修订和调整。


  (四)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学分制管理体制在医学院校的全面实施,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整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新知识、新技术的补充以及医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自身知识面比较狭窄,捧着传统知识不放,难以适应学分制教育的新要求,医学专业的专任教师跨学科能力上集中体现出现阶段医学专业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改革思考

  (一)建立配套管理制度,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学分制改革是一项较为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投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体质和运行机制,更需要各部门人员的配合和支持,以保证学分制的有序实施。与此同时,学分制的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管理人员能力高低的影响,影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促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因此需要对教学管理人员开展定期的培训工作,摆脱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束缚,树立高度服务意识,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能力培养,促使其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竞聘上岗,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充分满足学分制管理的各项需求,为学分制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扩大选修比例

  在不影响医学专业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减少某些必修课程的学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参加其他学院的选修课程。特别是一些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社科教育。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拓宽教学专业领域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社会对医学院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青年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适应性、拓宽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并且对于一些青年教师来讲,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当前最为缺乏的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一些经验更为丰富的前辈进行学习,提前准备教学所用课件,增强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尽快加入学校专业科研队伍,提高科研水平。此外,学校可根据自身教学师资队伍现状,适当的采取一些政策,对教师的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手段进行培训,是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分制顺应时代潮流,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四)增加教学资源,确保学分制的实施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分制得以全面实施的硬件保障,学校需要不断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加快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虽然国家对高等院校的投入经费略显不足,但是学校可以通过社会上的一些有利资源来填补学校在教育资源方面的确实,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尽量争取更多的经费自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产学研相结合,高校服务地方”的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是一种更加先进的制度形式,将其引入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中,尽管能够增强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能力,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性问题,例如,缺乏最新的医学专业教学资源、缺乏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需加快完善与改进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提升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专精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素华,张凌燕,黄丽华,等.预防医学专业推进学分制教学改革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39—143.

  [2]黄丽华,贾玉巧,高艳荣,等.预防医学本科在学分制下实施导师制[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6):195—196.

  [3]鄧远美,叶勇玲,张立军,等.高等中医院校学分制模式下教学管理的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8(4):137—138.

  [4]欧阳静,王海,等.浅析中医药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与对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2):111—112.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4期

  作者:齐菲


  第七篇: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服务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在不断的发展,全科医学的概念被引入全科医学教育中,成为了国家重点建设的医学教育学科,全科医学教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成为了重点的研究对象,全科医学人才十分匮乏阻碍了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老百姓,主要负责宣传卫生知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预防传染病等医疗服务,因此需要全科医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社区的卫生服务人员,满足老百姓的卫生服务需求。全科医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社区医生,受过专业的训练,能够解决社区中老百姓常见的健康问题,为个人或者家庭人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掌握了各方面的医疗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为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合理的利用社区的医疗资源,为社区患者提供专科会诊。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老百姓解决了医疗费用贵,看病困难等问题,为老百姓能够健康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得到了医学领域和社会群众的认可。


  二、全科医生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全科医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有限,目前,全科医学专业的学员人数在不断增多,师资短缺的现象严重,因此想要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医师,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师资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师资队伍人数少、学历低、专业水平低等,严重影响了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仅从培训角度看,接受培训的医师大部分是从事专科医师的工作,对于全科医师的认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导致培训后仍然倾向专科化。面对严峻的培训任务,需要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数量大的全科师资队伍,才能全面发展全科医学。


  三、全科医学教学现状研究

  (一)本科生教育

  我国引入全科医学概念之初,计划在本科教育中加入全科医学的内容,并培养出专业的全科医生,教育部门根据我国这一计划,安排了相关的课程内容,课程的设计核心是围绕全科医学和家庭医学,主要课程内容包括各科的临床医学理论和技能、医疗保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事实证明,想要用5年的本科教育时间培养出全科医学的专业人才还存在很多的困难。我国卫生服务部门针对全科医学教育召开了会议,将全科医生培养转为本科毕业后的教育。


  (二)规范化培训

  因为我国医疗教育的教学基地有限,全科医学教育基本以理论传授为主,所以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国通过引入全科医学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全科医学概念有了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本科学生未来的实习和就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确立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地位,在卫生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大部分地区开展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课程,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继续教育

  全科医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不断的补充新技能、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等。全科医生对于继续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教育的内容能够丰富全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培养全科医生的专业技能、帮助全科医生吸取全科医学新概念等。


  (四)岗位培训

  随着卫生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全科医生岗位培训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重点,根据全科医学培训机构对于参加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的学员进行的调查显示,全科医学的概念虽然得到了普及,但是由于基层医师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学历偏低,仅仅通过短期的培训,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继续教育项目,才能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五)师资培训

  卫生部对全科医学师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将全科医学师资分成了三类,包括理论类、临床类和社区类,并针对各类师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材、考核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现调查的内容没有得到统一标准,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的各项内容需要进行系统的规范,才能培训出综合素质高的全科医学人才。


  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针对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我国的师资队伍人数严重不足,配套的教學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全科医学人才的质量较差,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卫生服务的特点,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满足群众对于卫生服务部门的需求,建设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师资队伍,坚持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教育改革的计划中,按照政府的领导,充分利用社会医疗资源,对全科医师学员进行培训,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社会的利益放在首位,使全科医学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教育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卫生服务部门相关管理机构对全科医师进行管理和监督,不断强化在职全科医师的医学教育意识,采取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全科医师提供培训项目,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实施。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效的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全科医学的教学质量,建设高素质的医疗师资队伍,确保能够满足社会卫生服务部门的需求,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08:642-644.

  [2]黄星.欠发达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5:13-14.

  [3]杜娟,郭爱民,路孝琴,崔树起,王嵬.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及展望[J].继续医学教育,2009,03:9-12.

  [4]许茗越,吕琳,杨倩蓉,夏艾抒.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现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05:851-852.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2期

  作者:李可


  第八篇:实践教学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探索


  医学统计是各医学院在教学实践重点一门重要课程,直接影响着医学科研工作的展开。实践教学是我国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是近年来在教学活动中广受追捧的一种教学模式。理论学习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但实践又是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医学统计的教学活动中两者密不可分。本次研究将探索实践教学在医学统计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校同年级高职检验及护理学两个专业中各随机抽取两个教学班,按抽签方式将各个专业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有学生94名,高职检验专业有46名,护理学专业有48名;对照组有学生96名,高职检验专业有46名,护理学专业有50名。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内容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采用相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教授该年级相应的医学统计课程。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取实践教学法。两组学生的课程教学实践均按照实际专业的需求进行。


  ①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为主,教师除了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要安排相应的医学统计练习题,所有的练习题都是来自课本资料,学生在进行统计计算时使用计算器操作。教师不教授SPSS的相关操作技巧,也不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设计。


  ②实验组

  实验组的教学活动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与对照组一样,经过传统的课堂教师教授及课外相应的医学统计练习题练习过程。另外,实验组学生需要进行科研设计。老师需要指导学生根据全班的情况进行一次医学统计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相应的调查统计表,并对全班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学生还需要学习统计学软件的相关操作,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在计算机上使用统计学软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将采集的资料进行录入分析,完成一次医学统计的全过程。


  1.3效果评价

  ①采用考核的方法直观反映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是对通过日常考试成绩及实践成绩来进行评定。日常考试成绩包括日常作业练习的成绩、期中、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就是在考试前教师设计出一定数量难度相近的医学统计应用题,然后让所有学生随机抽取题目,再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当测试结束后,教师再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分细则进行成绩评定。


  ②考察实验组学生上机操作能力。教师在结束对统计学软件的教学活动后,在计算机上编写难度相似的医学统计操作题,让学生随机抽取,并在相应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整个统计分析过程,操作结束后教师进行现场评分。


  ③采用问卷的方式探究实践教学在医学统计教学中的效果。教师自行编写相应的教学效果调查表,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向所有参与此次教学研究的学生进行发放,其中包括学生对此次教学活动的兴趣度、认可度、知识的获取量等相关方面的问题,问卷采取匿名方式填写,教师需要当场对问卷进行回收。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当P<0.05时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教学研究统计之后,实验组高职检验专业的学生进行统计学软件实际操作正确人数为38人,正确率为82.6%,护理学有34人正确,占70.8%。经问卷调查,实验组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度、对医学统计的重要性认识度、对科研调查统计表的设计了解度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成绩方面,实验组的实践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束语

  医学统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及分析相关医学研究对象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所反应的偶然现象来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特征。实践教学是相对理论教学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不仅让学生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复习,还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次研究中以我校高职检验及护理学专业的1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实验组采取传统讲授教学联合实践教学的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成绩上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对实践教学的态度及医学统计的学习兴趣、认识均有了提升。综上所述,医学统计教学活动中,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加强学生对医学统计重要性的认识,并能通过实践掌握相关医学统计科研调查表的设计方法及数据统计分析的全过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也让教学活动的效率大大增加,值得在医学统计教学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范利国,段爱旭,冯玉荣.应用课题研究性实习对医学统计学实习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9,20:3884-3886.

  [2]段爱旭,范利国,冯玉荣.课题研究性实习在《醫学统计学实习》课程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85-87.

  [3]张小龙.医学统计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1840-1937)[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2期

  作者:郑鹤英 刘成


  第九篇: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是为给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生的培养中不可或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特殊的医学生群体,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其职业发展,缓解我国基层医疗人员紧缺的问题,对于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目前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解析

  2010年国家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进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分5年制本科和3年制专科两种,以5年制本科为主,3年制专科主要面向乡镇卫生院以下的医疗卫生岗位。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作为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生源主要为农村生源,优先录取定岗单位所在县生源,定向医学生需要和培养学校及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大学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交学费、住宿费,并有生活费补助,定向医学生经过5年或3年的学习按规定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不能按规定毕业的,学生要退还已享受的相关减免费用。


  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特殊性


  (一)学习积极性差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毕业后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学费、住宿费均免除,并补助生活费。因此定向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了就业压力与经济压力。定向医学生培养合同只规定了毕业时的违约责任,并没有对在校情况作出具体要求,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差,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学习倦怠。同时,因政策规定定向医学生毕业后必须返回生源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6年,难免会导致其压抑情绪的出现,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二)易出现心理问题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在个人社交能力、心理适应等方面相对较弱,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接触社会关系较少,生活环境单一,缺乏交往。定向医学生的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理压力大,人际交往有一定障碍。在接收定向医学生的院校中,定向医学生大都采取独立编班的形式,这就在定向医学生与普通医学生之间构筑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从而降低了定向医学生对医学生这个大集体的归属感。


  (三)缺乏职业规划

  对在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对定向医学生的相关政策并不了解,签订协议多为家长意愿或经济条件原因,65%的学生并非自愿选择定向医学生,也有一些并不是真正喜欢医学。合同规定,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毕业后要到有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53%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对就业协议期满后该如何安排没有想法,缺乏职业规划,一些学生感觉去农村基层工作没有前途。有部分同学因协议无法选择其他的职业、就业地点或者无法考研而感到沮丧。其中13%的学生有意向毕业后违约,然后自行择业或参加研究生考试。


  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医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最重要的参考指标,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易出现心理问题、缺乏职业规划等特点,加上相关部门对定向医学生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签订的协议中没有从定向医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就业后状况进行跟进,也没有在思想道德素质上对他们进行量化要求,使得学校忽视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

  目前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定向医学生的特殊性研究较少,大都采取普遍划一的方法,忽略了定向医学生群体的特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不到良好效果。此外,大多医学院校围绕醫学临床理论和技能操作进行课程教学,教学模式陈旧、教学任务繁重使得许多老师让学生记忆性的背诵书本上的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并不能够打开思路、独立思考。目前,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日常的心里辅导很多都跟不上,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某些问题和困惑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宣传,帮助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了解将来的就业方向,消除今后工作的顾虑,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高校辅导员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队伍。从问卷调查看大多数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对定向医学生的相关政策并不了解,高校辅导员也未进行正确的解释并进行引导,部分定向医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后出现学习积极性差,缺乏职业规划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大多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辅导员对定向医学生相关政策等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在接手定向医学生时对定向生的相关政策不够了解,不能掌握定向医学生的特殊性。还有一些院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合理,日常事务繁琐,流动性大,师生比例高,积极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四、结论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是国家为保障基层群众生命健康、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定向医学生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针对该群体的特性,寻找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定向医学生能够独立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调节日常行为,不断提升定向医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是培养优秀订单定向医学生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郭玉琼.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5).

  [2]佟晓琼.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4).

  [3]田娟,李霞.免费医学定向生职业心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观察,2015,(1).

  [4]郑浈.内涵式发展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刍议——以医学定向生为例[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2).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35期

  作者:张玉瑾


  第十篇: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HIS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引言

  HIS即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它全面贯穿于医院的整个管理系统,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模块。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的其他信息系统(如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检验信息系统、放射信息系统、医院感染信息系统等)都必须能够和HIS对接,即医务工作者既要能够在HIS中接收到来自其他信息系统的病人信息,又要将HIS中病人的基本信息传输到其他信息系统中。比如临床医生能够在HIS中将病人的影像检查申请发送给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andImag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影像科的医生能在PACS中接收到来自HIS的影像检查申请,并将检查结果传输到HIS中,临床医生能够在HIS中直接看到检查结果。医院在引进医疗设备时,也要考虑所引进的医疗设备能否和医院中的各类信息系统兼容,只有兼容了,才能实现医疗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能够顺利传输到相关的信息系统,而这些信息系统是需要能够和HIS实现对接的。

  HIS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模块,作为服务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对HIS的业务流程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对其进行维护和开发。


  二、目前HIS课程建设的总结

  目前有些文献从教学现状、师资力量的培养、理论课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多层次的教学目标等方面为HIS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就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对HIS的开发和维护等专业技术方面的学习较为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HIS的应用不能达到足够熟悉的程度,对HIS开发和应用维护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定力相对较缺乏[1]。


  就师资力量的培养来看,近年来在我国承担HIS课程教学的教师由于专业的限制,普遍缺乏对HIS较为深入的了解,进而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的各级医院、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既具有比较扎实的医学基础和计算机科学基础,同时又具有信息管理理论基础的教学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1]。


  就理论课堂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方法,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中既要有成功案例,又要有失败案例[2,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目前医疗行业信息化的热点和卫生管理部门出台的新标准、新政策,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如根据HIS的规范、电子病历标准、区域医疗和医改方案等内容,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尝试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指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整理后进行课堂汇报及交流、讨论[4]。


  就实践课堂的教学方法而言,学校可与软件公司或者与医院合作共建仿真实训室,模拟医院工作流程设计实验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对医院信息系统有初步的认识,借用实训室的系统数据,可对患者就诊信息、业务、科研等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编写实验指导书,指导书中注明实验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开发流程,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结合教师提供的微课,开展个性化学习,直到熟练掌握所有实训项目为止。学生再以小组形式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开发流程进行医院信息系統或者其中部分模块的开发,并提交开发文档。最后留给学生一定的任务作为课后拓展训练部分,如:分组探究医院存在“三长一短”的原因?就诊流程哪些环节容易产生医患关系矛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课后小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讯,解决问题,形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5-7]

  文献[8,9]提出基于不同的授课对象制定多层次教学内容的观点,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将HIS系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的人才需求设置不同方向的实验类型。


  三、笔者关于HIS课程设计的思考

  以上文献资料均为作者根据自身学科发展需求及实验条件给出的关于HIS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议,从教学现状、教学目标、师资力量的培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实习、见习、毕业设计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但是没有就某一方面作具体的阐述。本校的HIS课程设计为32学时的实践课,集中安排在两个周末,实验室有公司开发的HIS仿真系统,笔者将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课程设置及在公司的实习经历对HIS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部分作具体的介绍。在学习该门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医院信息系统的理论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基础知识。


  (一)HIS仿真实验系统的流程及数据库操作部分

  作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在公司的HIS实习岗位,不仅要熟悉HIS系统的操作流程,还要学会HIS系统所涉及的数据库中表的跟踪方法,并会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库的维护和报表的制作。


  1.系统流程操作。本校实验室有公司开发的HIS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为目前医院部分医院正在正常运行的系统。包括了医院HIS系统中的常见模块,如:门诊模块、住院模块、药房药库管理模块、电子病历模块等,系统配有详细的操作流程指导书,学生可以根据操作流程指导书进行操作,通过该操作学生可以了解并熟悉HIS系统的基本流程。


  为了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掌握HIS仿真实验系统的操作流程,将为学生设计一定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应该为项目实施人员的基本要求。比如:新增一个门诊挂号科室,要使这个科室可以进行门诊整套流程;新加一个新员工(门诊医生);新加一个检验组套;新增一个药品,做到能让医生开药方、药房能发药等等。


  2.系统数据库中表的数据跟踪操作。HIS仿真实验系统包括了大量的测试数据,学生在操作HIS系统时,每一步操作所涉及到的数据库中的表可以利用数据库自带的数据库跟踪工具进行跟踪,从而了解到每一步操作所导致的表中数据的变化,有助于认清表中各个字段的含义,进一步有效维护数据库中的数据,发现并解决系统操作中所出现的与数据库有关的问题。数据库跟踪的方法如下:


  本实验系统的数据库为SQLServer,打开数据库,在菜单工具中可找到SQLServerProfiler子菜单,双击该子菜单,登录,便进入了“跟踪属性”的界面,在该界面的常规选项卡中的模板这一项选择“Standard(默认)”,在“事件”选项卡中点击“列筛选器”,弹出“编辑筛选器”界面,在该界面的左侧选项中选中“ClientProcessID”,在右边选项中点击“等于”,在“等于”下的文本框中输入正在运行的HIS进程ID号,该号可在Windows任务管理器中查到。以Win7为例,具体方法为:按住键盘中的“Ctrl+Alt+Del”组合键,在弹出的界面中选中“启动任务管理器”,在弹出的“Windows任务管理器”界面中选择“服务”选项卡,在该选项卡的名称下面找到“his.exe”,其右侧对应的PID值便是HIS进程ID号。输入HIS进程ID号后,点击“运行”,便可以进行数据库中表的数据跟踪了。对HIS系统每操作一步,可以从跟踪界面中看到该操作所设计的SQL语句,可将该SQL语句在SQLServer中执行,进一步看到表中数据的变化。

  学生在进行3.1.1和3.1.2的操作时,要给出每一步操作系统中界面的变化和数据跟踪工具所跟踪到的数据的变化。


  3.写报表的训练。HIS系统实施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医院的需求写各种报表,报表是通过数据库的SQL脚本写出来的,能够实现一定的统计功能,这一部分对数据库的要求较高。训练学生写报表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对数据库的应用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对医院的业务需求有进一步的了解。写报表训练的题目为:统计一定时间内门诊就诊人数,入院人数,出院人数等;药房抗生素药品用量统计;按发药时间统计科室的药品名称等。

  学生在做3.1.3的训练时,要求将SQL脚本交上来,并且给出相应的结果。


  (二)HIS模块开发的训练

  对于日后想从事与医院信息系统维护开发相关工作的学生,HIS模块开发的训练必不可少。对于该部分的训练安排如下:首先写一个具体的开发文檔,文档中包括项目所涉及的数据库,将项目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小阶段,每一阶段都附上代码、界面的截图、对界面中控件属性的设置和操作、实现的效果,这一步属于验证性实验,主要让学生对HIS项目的开发有初步的认识;再给出其他模块的功能及部分代码,要求学生能够模仿前一步的验证性实验将代码补充完整,实验需要实现的功能;最后让学生开发需要与HIS对接的外围模块,如PACS系统、LIS系统、医院感染系统、远程医疗监护系统等,最后这一步并不计入课程设计的成绩,只是为学生进一步的深入学习给出参考意见。如此循序渐进,使难度降低,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医院信息化系统管理的训练

  对于日后想从事与医院信息化系统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可以用到文献[6]中所提到的课堂拓展的方法,即:分组探究医院存在“三长一短”的原因,思考就诊流程哪些环节容易产生医患关系矛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课后小组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讯,解决问题,形成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总结

  HIS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模块,作为服务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对HIS的业务流程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对其进行维护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郑勇斌.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课程教育及其实践教学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03):468–470.

  [2]夏春燕,柴双.医院信息化对医学院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要求[J].中国医学创新,2012,9(08):88-89.

  [3]谷凌雁,蔡先发,朱笑花.《医院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8,(21):76-76.

  [4]周毅,何瑞梅,何建璋,刘燕,邹赛德.《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0,5(02):33-35.

  [5]费晓璐,魏岚,黄跃.在高等院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展医院信息系统课程方案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3,8(03):78-80.

  [6]艾雨兵,张颖,范鲁宁.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课程教学设计[J].科教导刊,2015,(33):95-96.

  [7]尚文刚,苏韶生.新医改形势下医院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必要性与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03):475-477.

  [8]韩成虎,胡侃.“医院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学的创新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98(8):346-349.

  [9]李朝葵,肖凤玲.基于不同授课对象的医院信息系统课程教学[J].中国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57-59.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6期

  作者:张玉霞阮若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