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科技哲学论文 > 正文

科技论文撰写范文10篇

来源:UC论文网2017-11-03 17:22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理论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一篇: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认识与思考


  前言

  1985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当时科技体制改革是基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以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为指导思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体系[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发展理论水平发展,我国科技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公报以及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2],明确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并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五大发展理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了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科技部组织实施具体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行动。至此,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格局是按照“理论”-“战略”-“行动”格局,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指导思想;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为战略指引;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系列具体行动。


  1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理论

  在哲学上,创新是一种人的创造性实践行为,这种实践为的是增加利益总量,需要对事物和发现的利用和再创造,特别是对物质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在社会学上,创新是指基于人类发展的目的,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改造、突破,创造某种具有新颖性、特殊性和价值性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在经济学上,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改造或创造新的事物(如方法、途径、物质、模式等),并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的行为。


  科技创新属于某种类型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涉及到政府机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技术组织、个人等主体,包括制度建设、科技基础、知识产权、人才、资金、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我国科技创新按照科技发展规律,聚焦国家目标,建立由多主体参与,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统筹科技资源,提供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3]。以前,我国科技创新强调要素驱动。要素驱动是主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这是一种原始的和初级的驱动方式,适合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创新匮乏的时期。


  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为代表的今天,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更多地牺牲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因此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加快创新理论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是以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组织,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新驱动可以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它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2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就是说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的实施不仅是系统工程,更要有的放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首先,细化分解战略目标。以建立创新型国家为目标,构建组织结构和任务,各级主体根据确立的任务目标稳步推进。同时,可以比对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创新型国家标准,到2020年,我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20%。


  其次,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强化以企业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选择技术需求;打造企业和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链条,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最后,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创新资源动态调节的机制,集约创新资源,按市场需求实现高效配置;构建需求引导下的政府调节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引导作用,政府充分发挥引导、调控、支持等作用;建立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以解决行政化配置科技资源、科研成果产业化效率低以及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低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机制,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3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为了构建新时期科技创新体系,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根据文件要求,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是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改革管理体制,统筹科技资源,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体系,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形成职责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组织管理机制,更加聚焦国家目标,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资源,更加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充分发挥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整体来看,系统性和协同性是这次国家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的最大的两个特点。系统性和协同性是指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建设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系统规划、协同改革,科技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系统完善、协同匹配,科技与经济发展系统布局、协同跟进,政府与市场系统界定、协同促进,科技计划公开透明与社会监督系统整合、协同监督。系统性和协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科技、财政、发展改革等数十个部委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协调,共同决策。联席会议具有一般事项的决定权,可直接议定实施;重大事项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提出方案,报请国务院审定;特别重大事项须经党中央批准,党中央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决定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实施。同时,还组建由科技界、产业界和经济界的高层次专家广泛参与的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为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的确立与实施提供智库意见,为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提供支撑。


  3.2实现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一体化部署

  整合原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原“攻关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将原有的“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行业公益型专项、产业技术研发资金等项目进行整合。布局前沿探索、聚焦重大战略、定位国计民生、创新财政引导、支持能力建设,以解决产业核心技术、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科学问题。同时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限制,实现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协同创新发展。


  3.3围绕重点任务一体化配置资源

  随着我国科研设施、科研设备和数据资源的持续增长,服务领域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科研设施和设备的利用率也显著提升。但是我国科研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共享率较低等问题也逐渐显现,设施设备重复建设、购置,设备闲置浪费比较突出,设施设备服务的专业化能力不足[4]。鉴于此,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鼓励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科技资源实现制度推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奖惩结合、分类管理。同时,科技部也开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科研仪器、共享数据的调查统计,进一步落实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4建立统一的专业机构项目管理机制

  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的申请,组织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交由第三方机构统一管理。按照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要求,专业机构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库中抽取专家,通过项目预申报的盲评,和申报评审,确立立项项目。同时,专业机构还依托专家资源做好过程管理,分阶段性考核目标完成情况,以及项目结题验收,确保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


  4新时期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建设重点

  按照全面深化中央财政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部门功能性分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体制,新时期我国科技计划体系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科技创新体制建设的实施重点包括:


  (1)以前沿科学研究、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和国计民生需求为着眼点,紧紧围绕综合国力提升,紧紧围绕国家安全、国防安全,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链条设计、实施和评价效果。如紧扣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大飞机、水专项、特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解决解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集中科技资源,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加快军民融合,促进国防技术与民用技术转化,实现规模、创新、资源、组织等优势的创新系统。


  (2)建立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理顺科技创新活动的利益关系,明晰各方在科技创新系统中职责界限。中央以科技计划体制改革为牵引,重构国家科技体制,打破部门利益分割,从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入手,系统整合科技资源,使国家各个科技创新系统各就其位,各得其所,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因此,整個科技体制改革贯穿着战略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全局性的特点。但科研项目从立项、实施、结题、后评价等各阶段,都要落实在具体的机构和部门。


  (3)统一部署国家创新体系

  按照整体设计、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统一部署“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项目。同时,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整合优势资源和团队,组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区域创新”、“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机构,建立需求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着力发展覆盖性高新技术,率先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确保国家安全技术的领先、安全和自主可控。


  以我国科技创新实际为基础,加快重构我国科技体制,建立国家层面的国家科技计划研究团队和专家系统,重点开展国家科技计划现状和发展研究,摸清家底,分类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系统方案。同时,坚持整体设计、开拓创新、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思路,从国家层面,按照五大类科技计划进行整合,打破部门利益障碍,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人员潜能,建立全新的国家科技创新体制。


  参考文献:

  [1]杨东占.从条块分割到统筹发展重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2014(11):18-2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赵静,薛强,王芳.创新驱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1):1-4.

  [4]徐少同.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科研管理知识协同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1):25-29.


  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31期

  作者:贺毅


  第二篇:论科技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引言

  科技信息技术,也即为科技与信息紧密融合的衍生物。由于当前全球各个国家的信息技术都获得了持续『生的发展与进步,所有国家都致力于开展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必须立足于高度发展的科技信息技术之上,来开展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但是,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长期以来都存在对科技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较为滞后的状况。因此,建筑行业必须有效的把握好当前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向,并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来较好的应用科技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建筑行业获得有序的发展。


  1建筑工程管理与科技信息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即为在施工现场当中由施工人员开展的施工的组织设计和现场关系的综合管理,而在组织设计当中所涉及到的具体工程项目,必须由现场施工人员开展有效的监管并详细的做好相关的施工情况记录,按时上报施工当中的工程进度与质量,及时处理施工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不仅要按照工程计划来设定施工的既定目标,同时,也要进一步做好施工管理的各项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施工过程当中,必须协调好现场施工工作,注重要让施工人员之间形成协同合作的良好关系,并能够让施工人员心情愉悦的开展工程建设。科技信息技术,即为在企业总体发展规划的引导下,来深入的认知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运营的策略,借助于客观全面的分析,理性的评价企业当前的管理情况、应用科技信息技术的实际水平,并针对企业当前的实际运营情况来改进与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立足于本行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趋势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2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应用科技信息技的必然性

  2.1建筑工程体积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促使了工程项目的总体规模也获得了持续扩展。因此,就会让建筑物占用到较大空间领域,从而使在建筑施工当中大都只能开展露天施工,同时,在工程项目建设当中会运用到大量的建设资金、人力资源、建筑原材料,在人力资源方面而言,由于施工人员的来源较为复杂。因此,必须进行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科学合理的调配人力资源。将科技信息技术较好的应用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当中,就能够有效的融合建设资金、人力资源、建筑原材料,使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信息技术管理,让整体工程项目形成一个总体的、高效便捷的工程管理模式。


  2.2建筑工程体现出的多样性

  在建筑业当中,由于处在不同的地域,具有差异性的建筑用途,使建筑具有各自不同的样式。即使是相同的建筑样式,在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也同样会由于处在不同的地域,其施工的外部环境、施工的条件、施工的方式的差异性,最终会让建筑物在竣工之后,与设计图纸会具有不同。因此,建筑管理人员必须借助于科技信息技术,来深入的掌握施工当中的自然条件,并依据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施工计划。


  2.3建筑工程的建筑周期性

  生产周期,即为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开始之时一直到作出产品这一时段。而建筑物的生产周期,则是在建设工程项目在从开工建设到完全竣工所需要的时段。由于建筑物的建设要涉及到较多的环节,所以施工過程较为复杂。其建筑工程的建筑周期性较长。N--个建筑工程项目,从开始施工到竣工完成,大都必须跨越一整年以上的季节变换,由于施工季节的不同,因此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


  3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科技信息技术具有的意义

  3.1能够有效的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

  建筑企业在开展建筑工程管理时,建筑工程的当中的全部工作流程都必须由各个部门来跟进落实相关的工作,并开展有效的管理,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当中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地点较为分散,必须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传递相关的资料与信息,因此,会使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放缓,难以体现出高效便捷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而借助于科技信息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的方式来传递相关的资料与信息,既能够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同时也有效的节约了过程项目的成本费用。


  3.2能够有效的促进施工环节管理效率的提升

  在建筑工程中的科学合理的应用科技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缩短工程项目的建筑周期,同时也能够高效的配置施工建筑的建设资金、人力资源、建筑原材料,从而达成有效的促进施工环节管理效率的提升的既定目的,促进了项目工程的施工效率与施工质量。


  4在建筑工程管理当中应用科技信息技术方式

  4.1促进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建筑工程当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具有紧密联系,倘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就难以较好的体现出管理层的管理效率。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强化培训管理人员的科技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有效的促进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另外,也要定期开展全员培训,有效的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


  4.2进一步拓展管理软件的研发工作

  计算机软件是开展科技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因此,进一步拓展管理软件的研发工作,能够有效的促进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而较好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在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同时,应增强建筑企业与软件开发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以此来开发出更适合于建筑企业使用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


  结语

  总之,在我国现今的建筑工程管理当中,依然还存在一些管理的难点,因此,必须立足于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引进科技信息技术,从而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促进建筑企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 2017年6期

  作者:陈俭明


  第三篇:精准扶贫千帆竞科技助力弄潮头


  “临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种植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达21万亩,是山西省政府确定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县。但由于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种植管理不科学,马铃薯单产仅为1640斤/亩,接近全国平均产量,远低于马铃薯种植成熟区域的平均产量。中国科协立足这一实际,为临县协调引进了中国薯网,启动实施了马铃薯产销一体化示范项目。项目从去年实施以来,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先后投入专项扶持资金近935万元,用于种薯、肥料、农药等农资采购及农技植保服务。技术团队先后举办集中培训100余场(次),受训达8000余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5000余人次。去年,项目实施示范面积2550亩,覆盖3个乡镇10个行政村,涉及种植户648户1860人,其中贫困户573户1598人。平均亩产4000斤,比常规种植亩增产1500斤,总增产382.5万斤,促进436户1216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今年8月,在中国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督查组山西实地督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汇报会上,临县县委、县政府汇报的这组数据,见证的是中国科协自去年在吕梁开展精准扶贫以来在临县所取得的成绩,而这成绩只是中国科协在吕梁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吕梁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市13个县(市、区),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贫困人口有48万,在全省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发生率最高,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6年,中国科协扶贫办全面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有关要求,创新山西吕梁定点扶贫方式,积极推进扶贫工作,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精准扶贫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定方案派干部选项目

  吕梁的扶贫工作一直备受中国科协重视,尤其是“精准扶贫”战略在全国叫响后,中国科协更是群策群力、积极行动。2016年1月12日,中国科协印发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贡献的意见》,同年10月24日,中国科协、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组织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到2020年要在贫困地区支持建设1000个以上农技协联合会(联合体)和10000个以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实现农技协组织和服务在贫困县全覆盖;组织10万名以上来自各级学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参与脱贫攻坚,实现科技服务在贫困村全覆盖;引导优质科技资源和服务向基层集聚,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


  精准扶贫的号角已经吹响!为响应中央扶贫工作新要求,中国科协吕梁定点扶贫进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新阶段。中国科协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依托临县、岚县资源特点,仅2016年就投入扶贫资金1000万元,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据了解,2015年底,中国科协根据中组部要求选派了中国科协调宣部杨富国同志和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房瑞标同志分别到临县和岚县挂职第一村书记,为期一年,为中国科协与吕梁地区的沟通和协调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2016年,中国科协又选派中国科技馆田鹏同志和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华立新同志作为第十九届吕梁扶贫团团员,在扶贫重点县临县和岚县挂职,深入一线开展扶贫工作,圆满完成工作。2017年,中国科协又选派了中国科协机关党委王保辉同志和中国科协计财部周峰同志等两名副处级干部作为新的一期吕梁扶贫团团员,分赴两县挂职,更有力度地开展扶贫工作,协助当地县委、县政府做好扶贫工作。


  方案定了,干部派了,接下来就是选好项目、撸起袖子加油干。马铃薯种植是岚县和临县的主要产业,但仅仅发展马铃薯是不行的。2016年,中国科协结合吕梁市“8+2”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瞄准马铃薯、食用菌等优势产业,以中国薯网、康農薯业、千山菌业为扶贫载体,建设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科技精准扶贫工作。


  “临县项目涉及贫困户573户1598人,其中贫困户中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835人,实现亩均收入2119元,贫困户均收入9430元,贫困人口均收入3381元,项目涉及到贫困人口当年全部实现脱贫。”中国科协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岚县项目涉及贫困户160户432人,其中贫困户中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213人,实现亩均收入1245元,贫困户均收入12916元,贫困人口均收入4784元,项目涉及到贫困人口当年全部实现脱贫……”


  依禀赋破瓶颈扶产业

  马铃薯、食用菌等是吕梁地区传统的特色农产品,虽然种植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品种退化,种植水平不够,并未取得高效益,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种植户。中国科协上联农科院校,下联种植大户,外联销售加工龙头企业,赋予这里传统农产品新的竞争力,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看,这就是马铃薯原原种,这小东西成了岚县薯农致富的‘金蛋蛋’了。”在日光温室里,康农薯业公司总经理李先录拔起一棵马铃薯脱毒苗,根部带起了一个鹌鹑蛋大的小薯,他介绍说:“农户种我们生产的脱毒马铃薯,平均每亩增产1000斤以上,增收600~700元。”


  中国科协在了解到岚县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困境后,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帮助成立了山西康农薯业有限公司,并建立了马铃薯科普示范基地。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公司目前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产能超过5000万粒,种薯覆盖岚县25万亩马铃薯种植,有效解决了岚县种薯退化、抗病性不强的发展瓶颈。如今,岚县已经形成“土豆种-土豆花-土豆-土豆饭”全产业链,仅马铃薯产业一项可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元,5000余人靠马铃薯产业实现脱贫。


  “岚县昼夜温差大,砂质土壤,非常适合马铃薯生长,马铃薯产业覆盖了全县98%以上的贫困人口。以前我们买种薯要远到内蒙古、石家庄等地,种薯质量不能保证,产出的商品薯品质很不稳定,严重影响我们打造‘岚县马铃薯’品牌。现在有了自己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岚县一领导向记者介绍,“到2020年,我们将通过马铃薯产业直接带动300~400户贫困户精准脱贫,辐射带动1000户贫困户脱贫。”


  “临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基岩袒露区和丘陵沟壑区,出产优质红枣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四季分明,早晚温差大,适宜种植食用菌。”临县扶贫办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临县有85万亩红枣林,每年修剪下来的树枝就有近1.3亿斤,怎么利用这现成的资源?中科协的专家想出了好办法:用来做枣木菌棒,生产枣木食用菌。


  走进临县第一家食用菌企业——千山菌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中国科协牵线搭桥下,企业建立了院士专家服务站,积极利用当地红枣木资源丰富优势,制作菌棒,与李玉院士团队开展枣木香菇推广试种活动,2016年千山菌业年生产香菇140万袋,完全满足临县市场,并远销河南、福建、江苏等地,使香菇种植户增收,带动当地劳动力提高收入。”现在,枣木食用菌已成为临县扶贫的重要项目。


  此外,中国科协还根据岚县畜牧养殖情况,依托国务院扶贫办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的杂交构树工程,经由中国科协扶贫办带队多次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考察调研,最终确定由岚县畜牧局承担,在岚县建设1000亩杂交构树种植示范基地。该项目的实施,可极大地缓解岚县饲草资源不足的现状,彻底改变饲草单一结构,促进岚县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发展草牧业试点工作的开展,使岚县草食畜牧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搭平台聚资源谋发展

  岚县位于吕梁山北端,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县,目前全县仍有3.11万贫困人口,占农业人口的20.5%,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此,中国科协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建成了吕梁市第一家脱毒马铃薯组培繁育基地。一期建成了集科研、繁育、生产和销售为一体,年产脱毒苗400万株、脱毒微型薯1000万粒的康农薯业公司龙头企业。二期开工建设了连栋智能化温室7000平方米,组培实验室2500平方米,年可生产微型薯5000万粒,为岚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中国科协再次投入100万元,帮助康农薯业公司建设大型种薯储存窖1处,现已投入使用。该项目的建成,不仅填补了吕梁市缺少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的空白,更为岚县打造三晋种薯第一县、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机遇,中国科协支持岚县按照“种薯繁育扩量、基地建设提质、市场营销创新、产业链条延伸”的基本思路,加快了马铃薯产业化步伐。先后从甘肃、青海、中国农科院引进了陇薯5号、青薯168号、中薯10号等马铃薯新品种。推广了马铃薯标准化、模式化种植技术,带动贫困户200户700余人实现了稳定脱贫。2017年中国科协又投入扶贫资金390万元,在岚县河口乡、顺会乡、王狮乡、界河口镇等地贫困户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立了马铃薯标准化、模式化种植基地,助推精准扶贫。


  为了让扶贫工作更加精准有效,针对临县、岚县两个贫困县的困境,2016年,中国科协还牽线搭桥,促成临县和岚县政府与中国薯网达成“PPP”合作,引入“PPP”公私合作关系模式,开展“科技精准扶贫马铃薯种植活动”。中国科协扶贫处负责人表示:“此项活动以马铃薯种植技术和效益提升为突破口,中国科协专家库成员组成活动专家组负责智力培训和技术保障,中国薯网提供技术保障和专业服务,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力量,最终使贫困户通过种植和销售优质马铃薯脱贫。”


  据了解,2016年,此项活动在临县试种2550亩,岚县试种1660亩(其中河口乡1000亩,楼坊坪村660亩),采取膜覆盖统一、种薯统一、农药化肥统一、机械收获统一、培训统一、大田管理(操作规程)统一的“六统一服务”。经过一年努力,此项目涉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合作,开创了中国科协扶贫新模式。


  今年,中国科协进一步加大了对临县、岚县的帮扶投入力度,仅临县实施马铃薯产销一体化示范面积就达6844.1亩,覆盖全县9个乡镇35个行政村,涉及种植户2263户7070人,其中贫困户1522户4553人。目前,荷兰7号等早熟品种已经收获,经过对不同品种进行实地测产,示范基地平均亩产4050斤,最高亩产7500斤,单颗最重2.2斤,单株最重3.7斤。据测算与统计,今年平均亩产收入可达2800元,种植户人均纯收入可达2400元。仅此一项,可实现脱贫1300余户3700余人。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但无论扶贫路上多少荆棘坎坷,中国科协都会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将吕梁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为打赢扶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科学导报 2017年69期

  作者:耿倩


  第四篇:科技馆光学展品研究


  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圭表是人类最早创造并使用的光学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中国西周丞相周公旦(公元前约1105年)在河南登封县设置了世界上最早的计时器圭表。人们可以从太阳照射圭的影子对照表上的刻度来计时了。


  约在公元前400多年(先秦年代),中国的《墨经》中就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学知识,中国科技馆主展厅不但有墨子像,还有“小孔成像”和“光是什么”两件展品介绍墨子的光学成就[1]。它有8条关于光学的记载,它们依次是:影子生成的道理;光线与影的关系;光线直线行进实验;光的反射特性;从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关系确定影子大小;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凹面镜的反射现象;凸面镜的反射现象。在这些叙述中,说明了影的定义和生成,光的直线传播性和针孔成像,并且以严谨的文字讨论了在平面镜、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这些知识都远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墨经》是人类最早的光学书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巨大贡献。


  在《墨经》之后,汉代的刘安、王充,张衡都对光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晋代的张华、唐朝的谭峭等道士、也分别继承了先贤的知识并且开始涉猎透镜。宋代的沈括是推进光学的代表人物,他不但对先贤的原理进行了准确生动的描述,并且尝试提出光学理论即格术。明清时代的学者对西洋光学也进行了总结和发挥,但是中国古人对光学的研究虽然比较早,但是主要是一些观察和简单制作,缺乏严谨的光学几何知识的支撑并没有将我国的光学发扬光大乃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巨大。我国在近代对于光学的研究基本上难以突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光学才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在中国迈向信息社会的进程中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在国际光学界占有一席之地[2]。


  1我国科技馆的光学经典展品

  在我国科技馆的展品中,每个科技馆都会有一些光学类的展品,或多或少的展示出了以上光学的基本原理。光沿直线传播/影子类别的展品有《光影》、《小孔成像》等,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内对应的展品是《月亮、光、影子》和《我们的眼睛》。平面镜反射类别的展品有《潜望镜》、《望远镜》等,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内对应的展品是《镜子迷宫》和《迷你镜阵》。凹球面镜和凸球面镜中物和像的关系类别的展品有《哈哈镜》等,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内对应的展品是《看得见摸不着》和《凹面镜成像》。


  2科技馆中的新兴光学类展品

  我国的科技馆中的光学类展品大多以此类光学基本原理为主,向现代科学中的光学引申不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馆的从业人员也开始逐渐的展示出一些新型的光学展品:


  一类是偏振光(偏振片叠加、液晶玻璃、调光玻璃)、电脑抠像技术、全息图像等类展品,这些类展品已经逐渐出现在很多科技馆的展厅内,对于大型科技馆已经是标配展品,对于光学展品展示最齐全的科技馆是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专题科技馆,是由王大珩、丁衡高、周炳琨、母国光四位院士向温家宝总理提议,温总理亲自批示建立的大型光学科普基础设施。辽宁省科学技术馆中的探索发现展厅内的所有光学展品均由德国阿基米德公司设计,德国贺廷根公司和荷兰BRUNS公司制作,展品原理准确,展示方法和展品制作质量与国际接轨,将很多国内的老式光学类展品的展示方式提高了一个台阶,例如《加色法》、《光具座》、《丁达尔现象》、《衍射格栅》、《偏振光》、《镜子迷宫》、《潜望镜》、《三棱镜折射》等。


  另一类是新兴的全息投影、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和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类展品,这些展品融合了光学、传感器、通信、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图形等技术,这些展品代表了科技馆中的光学类展品的最高水准。目前尤其以虚拟现实能最好的为体验者提供一个关于视觉、听觉、肢体感觉等感官的模拟,有知足的“沉浸感”与“身临其境”[3]。以下分别介绍:


  全息特指一种技术,可以让从物体发射的衍射光能够被重现,其位置和大小同之前一模一样。从不同的位置观测此物体,其显示的像也会变化。因此,这种技术拍下来的照片是三维的。全息这项技术可以被用于光学储存、重现,同时可以用来处理信息。我国科技馆中制作此类展品都是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进行展示,部分科技馆也在科普影院中采用了真人演员与全息投影结合的方式进行科普舞台剧演示,效果很好。


  增强现实技术是由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而来,增强现实技术能够把虚拟信息(物体、图片、视频、声音等等)融合在现实环境中,将现实世界丰富起来,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美好的世界(例如辽宁省科学技术馆的《“增强的”未来》展品)。增强现实在科技馆中的应用最好莫过于科学历史陈列类展品的应用,观众不但可以听过高清视频眼镜看到解说词,还在参观展品时通过AR技术看到展品重要部件的数据,身临其境的感受陈列展品的宏大魅力,并且能够与展品进行交互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创造一个虚拟空间,利用虚拟现实眼镜能够使用户完全沉浸在一个虚拟的合成环境中,无法看到真实环境;利用双目视觉原理,虚拟世界在眼镜中是3D立体的。目前国内很多科技馆都在展厅内展示了VR展品,虽然目前都是一些运动体验类或者游戏类的体验内容,但是VR未来在科技馆展品上应用还是很远大的,例如将一些抽象的科学原理、互动很危险很复杂、空间原因造成无法互动的一些原本只能靠制作大型固定展品让观众馆看的展品通过VR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为了能与观众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让观众体会到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内容,在科技馆中无法将光学在所有行业中的发展和应用展示出来,例如医学、能源、存储、信息传输、量子技術、显微技术、天文望远镜和国防等,比较遗憾,但是我相信光学作为一门如此重要的学科必定在科技馆、人类生活和科学发展史中逐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洪鹏,白欣.光学史坐标上的古代中国科学家[J].现代物理知识,2016,(4).

  [2]王大珩.中国光学发展历程的若干思考[J].科技与产业,2002,2(4).

  [3]杨治国.VR虚拟现实技术对现代化科技馆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7,(2):18.


  来源:科技风 2017年20期

  作者:高月 温琳琳


  第五篇: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研究


  1三水区经济结构概览

  近年来,佛山市三水区通过打基础、造环境,交通区位、产业集群、资源空间等优势日益凸显,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存在突出问题,如产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金融业规模实力和辐射功能不足、科技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创新能力、总部经济和大型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发展程度和后劲有待提升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三水经济发展,必须通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来解决。


  当前,三水区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的关键时期,正确把握产业升级、金融发展、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着力推动产业和金融、科技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底,三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3.1∶75.9∶21,可以看出三水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比较滞后。紧紧围绕建设“产业新城、南国水都、广佛肇绿芯”战略目标,加速产业、科技、金融、人才有效融合,是三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三水,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2三水区科技产业发展现状

  2.1发展现状

  目前,佛山市三水区基本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现初步形成新能源、机械装备、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健康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集聚发展态势。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的南扩和佛山高新区三水园的“省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省绿色升级示范工业园区”等产业载体的不断完善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较优的平台,广东三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院挂牌成立,大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三水金融网投入使用,扶持欧神诺、盛华德等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


  三水区科技企业抓住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和“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的引进和培育,使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营造出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至2017年6月底,全区共有超过230家企业申报各类工程中心、18个项目申报市级以上科技技术奖。2017年1~5月份,全区专利申请量达到1624件,同比增长148.5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21件,同比增长293%。专利授权568件,同比增长20.2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5件,同比增长124.14%。四项指标增幅均居全市五区首位,专利申请质量(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的比重)也位居五区第一。


  2.2科技型企业特点

  2.2.1企业规模偏小,资信状况不佳

  从三水区科技企业的注册资本来看,科技企业的注册资本一般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规模偏小,实力偏弱,鲜有像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这种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同时,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性科技企业,发起人多为研发人员,对财务核算方面的信息透明度关注不够,致使企业内部管理欠缺规范,财务制度不够健全。缺乏经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该类企业在资信评级中很难获得较高的评价。


  2.2.2自有资金依存度高,发展空间受限

  从三水区科技企业投资项目资金来源来看,科技企业的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内部,自筹资金比例过高的现象除了说明科技型企业效益良好,有资金积累外,也说明了该类企业市场融资渠道不畅,存在外部融资缺口。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限的资金必定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维护的需要。


  2.2.3轻资产企业为主,缺乏担保和抵押物

  三水区科技型企业大多为轻资产企业,该类企业具备不错的研发性和成长性,但是公司的固定资产和可变现资产较少,缺乏担保和抵押物。


  3影响科技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3.1融资渠道不畅

  科技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三水区普遍科技企业都依赖于自有资金,面临着突出的融资难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科技企业自身资信状况不佳,且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物,在银行信用贷款收紧的背景下难以获得银行贷款;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准入门槛较高,股票上市和公司债券等融资模式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型和成长初期的企业更是难以企及。广东爱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的贷款余额仅为1.89亿元,占该年全区贷款余额的0.37%。


  2016年一季度,三水区经科局企服科开展了企业经营情况专题调研工作,反映科技企业融资需求较为迫切。在受访企业中,有29.76%的企业表示当前有融资需求缺口。而大部分企業融资手段较为单一、融资渠道不畅,超过40.48%的企业主要通过抵押获得贷款,通过信用、担保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约50%。超过87%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在成立针对科技企业融资的专项资金、贷款贴息、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3.2科技金融配套服务欠佳

  一是金融创新产品不足,近年来,三水区金融机构虽然已突破以传统信贷为主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开发了如质押、保函在内的新型融资产品,但适合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寥寥无几,在知识产权抵押、信用专利抵押、风投、创投、私募基金、债权和股权融资等产品方面还存在大量空白。二是科技金融服务水平跟不上。近年来,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江苏科技金融服务公司、成都盈创动力公司等,能够依靠不断创新产品和技术,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得到许多投资者的认可,其业务主要涉及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理财咨询管理、信用担保等,而三水区没有建立专门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无法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和信息服务。


  3.3相关扶持政策缺乏

  科技企业在成长初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但目前,三水区政府在科技金融供求方面尚存在不足,一方面,表现在直接资金投入规模不足,2016年,三水区的科技支出占全区财政支出的2.37%,与周边发达市、区对比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在搭建金融与科技结合的渠道方面以及政策引导方面,政府仍存在缺位现象,相关政策的修订和执行仍待进一步完善,如作为科技企业重要扶持政策之一的保险贷,目前已经实施了三年多,但一直存在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企业认可度不够的问题。


  4相关政策建议

  4.1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逐步建立融合地方政府投入、银行信贷、风险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体系,彻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加大财政资金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激发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力度。三是鼓励科技企业通过“新三板”进行股权交易融资,并给予一定补贴,或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如积极支持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科技型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


  4.2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三水区金融机构可利用规模小、网点多、立足地方的优势,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一是创新金融产品,研发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融资产品,如研发投资联动贷款、企业私募债等,切实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二是建议金融机构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業融资的科技信贷专营机构,提高科技企业融资服务水平,完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三是搭建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科技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构筑政银企交流平台破除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4.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建议三水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指引,加强顶层设计,对设计支持科技金融创新的各项政策、资金和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技金融扶持政策。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方面,给予科技企业以实际的宽松的政策环境,促使其在相对合理、公平的氛围中迸发活力。如参照南海区设立“育鹰宝”,顺德区设立“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模式,对科技企业融资进行贴息或提供再担保。二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引入科技金融服务公司,搭建政银企交流平台,切实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完善的各项服务。


  4.4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

  在外部环境改善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发展前景不明朗,要解决困扰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企业必须从内部发展和管理出发,实现资金的内部良性循环。一是通过核心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加强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诚信经营,提高信用度,改善资信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婧.地方科技金融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问题探究[J].商,2015(39):176.

  [2]张雅雯.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发展案例分析[J].现代商业,2015(11):64-65.

  [3]江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北京金融论评,2014(2):239-246.


  来源:管理观察 2017年26期

  作者:陈茁 林素云


  第六篇:加强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措施研究


  目前,面对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与不断创新,科技期刊的创新能力也必须与之相符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强办刊的质量,促进与国际科技进步的同步性,以保持期刊顽强的生命力。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不但承担着记载知识、传播知识与交流知识的重要作用,还担负着记录创新的科学技术、追踪最新学术前沿知识与报道和传播教育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只有提高期刊的水平,成为高品质期刊才能应对同行业的良性竞争,在不断创新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一、影响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因素研究

  1.稿件来源

  科技期刊学术水平最基本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稿件来源,稿件来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都可以保证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更可以确定期刊本身的基础和源泉。鉴定一本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地位就是通过鉴赏与评价其刊登的学术论文质量的高低。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学术水平的最根本途径之一就是增加稿件来源的丰富性。想要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与社会地位,科技期刊的编辑人员就必须首先应该提高对科技知识的关注度,做到密切关注专业的学术发展近况;利用网络与社交的广泛性,增大科技期刊学术论文作者的队伍;聘用优秀的组稿人员,提高组稿的力度与质量等相关工作。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期刊要具备内容丰富、内涵深厚与学术领先等特点。


  2.稿件编辑

  学术论文的质量是科技期刊的生命,期刊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编辑队伍的高素质性。基本上编辑的工作承担了整个科技期刊的出版过程的绝大部分任务。首先,编辑的工作包括了甄审稿件环节、送审专家环节、联系作者进行修改、三审四校等方面。一个编辑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刊物质量的高低。此外,编辑出版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校对工作,校对工作还可以算是编辑工作的另一个继续的过程。校对人员的工作内容就是需要按照原稿件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找出问题与差错,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质疑,将出现问题的稿件送至编辑人员进行再次审核。对于校对工作人员来说,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发现问题,把各种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差错消灭在科技期刊出版之前。所以,也可以说校对工作是刊物出版流程中的技术把关工作,编辑工作是整个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3.稿件审核

  针对稿件审核这一环节来说,就是需要审稿人员不但要做到仔细阅读学术论文内容,还需要研究作者的写作观点,并提出自己对于稿件的客观看法。稿件审核是刊登论文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对上交的所有稿件进行适当的取舍,选取高质量的优秀论文进行刊登,保证科技期刊的學术水平与高质量。目前,中国的科技期刊审核一般有三步,一是编辑的初审,在稿件评审中占据最基础的地位,编辑部的初审人员对于不合格的稿件进行退稿,并将合格稿件交至审核专家处进行复审;二是专家复审,专家通过自身的职业学术水平与技术专长等优势对送来的稿件进行较为权威的审核,并提出自己对于论文的看法与建议,保障科技期刊的高水平与高质量;三是主编终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主编对于初审和复审两个环节的审核内容进行最后的审核,确定稿件的取舍,对于稿件内容的质量进行全面的审核与负责。


  二、提高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方法研究

  1.扩大征稿范围,寻找优秀稿件来源

  首先,编辑部不但要了解期刊本行业的最新动态,还要了解本领域内的其他相关知识,例如:科技类最新项目、计划实施项目、当今国际科技发展情况与重大课题的进行状况等。此外,一般来说,杂志社主要通过优秀的编辑选题来进行并扩大优质稿件的邀约,并且需要做到与项目或者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和论文撰写者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需要能够确保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成文章与论文等,在第一时间里投送或者传送到编辑部。编辑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随时追踪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将审核后的论文等在第一时间刊登到杂志的相关板块中。编辑的另一份工作就是要邀请许多的行业专家或者知名学者等进行组稿和撰稿工作,以此扩大本杂志的知名度,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作者进行投稿,提高杂志的专业性。


  此外,优秀的稿件来源还可以通过杂志社本身编辑人员的高水平。作者撰写论文的水平很大一部分影响了科技学术期刊的自身学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也可以说是关系到杂志社未来发展的方向性与长久性。杂志社本身不但要重视经验丰富的老作者的持久培训与支持,还要重视培养新能量,可以采用老作者带新作者的方法,一方面加快了新作者的独立撰稿能力,还给老作者们带来新感受,可以说,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


  2.严格执行审稿秩序,确保稿件的高质量

  想要确保稿件的高质量,需要审稿人员严格执行审稿秩序,建立严谨的审稿制度。只有坚持好这两个步骤,才能提高科技期刊内容的学术水平。首先,第一方面是,严格控制三审的步骤,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和主编终审,做到每一篇文章的审核步骤都严格执行,各尽其责,追求更高水平的科技期刊。


  在责任编辑初审过程中,编辑人员的主要审核工作就是将收集到的所有文章进行评判,确定来稿是否符合本刊宗旨、是否具有实时性与本杂志的报道范围:来稿内容是否具有正能量与创新性;对文章的内容质量与发表价值的可行性进行判定。将过初审的稿件进行抄袭率检测,看稿件是否为作者原创。编辑人员需要与作者进行持续不断的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亲密性,确保稿件数量的来源,与作者就稿件内容进行正确的沟通与建议,帮助作者改善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合格稿件要进行退稿,与作者就稿件进行详细的内容分析,提出改善意见,做到退稿不退人,保持高素质的沟通能力。在复审阶段,专家更需要从专业的方面的进行审稿,主要包括的方面就是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学术价值与科技创新等。终审阶段就是需要杂志主编对初审和复审审核合格的稿件进行全面的判定,针对本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杂志本身的各方面而言,做出适当取舍,选出更加合适的科技文章进行刊登发表。


  3.提高编辑人员素质,提升编辑加工水平

  办好期刊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提高编辑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编辑人员的竞争,必须提高有关科技编辑人员的素质与知识储备量。随着我国近几年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于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多种多样,覆盖全面的稿件,高素质的编辑人员才能选出更具独特性的、学术水平更高的文章,最后才能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4.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办刊效率

  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存在,科技期刊的编辑当然也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这也是现代编辑与传统编辑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利用计算机的不断发展与通讯技术的便利条件,对于高水平编辑人员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须拥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此外,对于编辑加工的每一步来说,计算机都不可缺少。在选稿、组稿、审稿、定稿、排版、投稿等方面都需要计算机操作,例如:如果用电子邮件进行投稿,就比传统的信件投稿要方便好多,而且提高了辦事效率。利用计算机处理办刊事项,不但加快了处理稿件的速度,还节约了很大一部分的经费,提高了刊物的出版质量,同时,对于杂志社内部的信息管理也会更加方便。总之,提高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能有效加快科技期刊的办刊效率。


  三、结语

  在当今的社会需求中,要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就必须要找准科技期刊的定位,并严格执行定制的路线,全面贯彻定制的方针与政策;期刊加大组稿力度,吸引优秀的稿件来源;严格执行审稿政策要求,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提高编辑人员的撰稿水平,控制编辑的质量;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编辑标准,制定符合期刊发展要求的切实可行的编排规范;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入高科技与先进网络等技术,提高办刊的效率与水平等,提高科技期刊的创新能力,有效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与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1]石长顺,石永军.融和与突破:对广电业发展趋势的一种解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

  [2]王兰英,刘海燕,李冬玉,王村还,许颖.浅谈电视与网站的媒介融合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3).

  [3]李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科技期刊作者的忠诚度与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74-479.

  [4]杨晨晨.探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方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7,40(1):128-130.

  [5]钟昭会,王语嫣,刘易阳.高校学报专家办刊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13-17.

  [6]周永利,李东旻,董志勇,刘海燕,周蕙闽,赵鹏.建立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体系探讨[J].科技传播,2017(8).

  [7]马永祥,孙宁,李大庆.融和与突破:学术期刊审稿及编辑加工应把握的要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3).


  来源:速读·下旬 2017年10期

  作者:朱蕾


  第七篇:科技创新助推新乡现代种业大发展


  本刊訊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综合研究处处长李煊一行3人就现代种业发展问题到新乡市进行调研。

  调理组一行首先到河南省农科院平原示范区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详细了解了该基地的建设情况,对该基地现代农业展示和示范给予高度评价。在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加工基地、原阳富源种业有限公司和延津邦邦种业有限公司生产加工场,李煊详细了解了上述种子企业生产经营、科技研发、产品销售等情况,与大家进行现场交流,并征询他们对全省现代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组一行还驱车到延津县石婆固乡花生地,详细了解当地花生生产情况,并与陪同调研的新乡市农牧局以及延津县政府、延津县农牧局领导就花生生产和品种利用情况交换了意见。


  根据调研组工作安排,新乡市组织该市农牧局、发改委、财政局、科技局、林业局等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种子研发专家、种子企业、种粮大户等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会由新乡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冬主持。座谈会上,新乡市农牧局向调研组简要汇报了全市种业发展成果,新乡市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尤其是小麦、水稻、棉花的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一批丰产性好、品质优、抗逆性强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并在本市乃至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但随着现代种业的发展,市场对种子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如种子管理队伍建设、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及政府资金的投入有待加强等。


  李煊对新乡市现代种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新乡作为河南省的一个种业大市,在农作物种业科研、生产、销售上实力雄厚,屡创辉煌,对推进全省现代种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记者贾志安通讯员范守学)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7年9期


  第八篇:能化基地科技创新体系战略选择与路径研究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和根本动力。榆林市以能源化工为重点的经济开发如火如荼,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几项主要指标已跃居全省前列。但仍存在经济结构不好、县城差距过大、浪费和污染严重,城市化滞后、人才资源短缺,研究和开发能力低下等问题。


  1榆林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回顾与分析

  近年来,“科教兴榆”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表现在:

  ①率先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路,科技队伍快速状大,科技体系日趋完善。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由1990年的30582人快速发展到2001年的71500人。


  ②科技投入增长,科技成果逐年增多。工业经济规模由2015年的1882亿元增加到现在的3121亿元,形成煤电、兰炭、煤制油、甲醇、烯烃、铝镁材料等一批基地级的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质量也有所提高,同时,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也超过了50%,五年间累计增加工农业产值5亿元。此外申请专利87项,授权47项,组织实施20项,创产值5000多万元。


  ③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科技扶贫大显身手。近年来,重点推广了旱作农业技术、农作物及畜禽良种的更新换代、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配合饲料养殖、优良牧草种植、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防治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④企业技术进步初见成效,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近几年,随着能源化工项目骨干企业的增多和壮大,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企业科技投入也有所增加,科技进步在工业总产值中的贡献份额达28%以上。


  综上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省内外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问题:

  ①全民创新意识不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许多领导和群众头脑中并末扎根。全民创新意识中精英创新意识特别是领导的创新意识又尤为重要,有时会起决定性作用。


  ②科技体制改革不到位。榆林市科研单位管理体制仍不规范,应用研究面向市场和机制还没有形成,科技单位的自主权和所长、站长责任制还没有落实,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工作、面向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还不够。


  ③科技人才匮乏,整体层次较低。工业领域,2000年国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仅为4458人,占企业职工总数比例为2%。在全市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2.5%,具有高级职称者仅占3%。技术人员的行业分布,专业结构不合理,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领域,农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工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


  ④科技投入依然不足。尽管这几年我市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但市级三项经费只占同级财政支出的3.7‰,离中省不低于1%的要求相差甚远。全市企业科技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0.4%,与发达地区相差100倍。


  ⑤创新体系没有形成。区域创新体系有五大要素: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知识的流动、中介机构和政府。五大要素自身创新力量薄弱没有形成紧密的有机联系,没有形成技术研究、引进、运用、扩散的制度和网络。


  2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方案

  2.1科技创新体系的性质、目标、方针

  榆林市科技创新体系的性质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物质条件)以及协调五大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科技创新体系的目的和目标:基本目的是打破部门之间、县区之间的自我封闭,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我市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工作的方针:“开放、流动、公平、竞争”,即在国家和陕西省创新体系建设中定好自身位置,在开放的条件下加强能力建设,在流动的前提下加强资源共享,在公平的环境下鼓励参与,在竞争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和支持。


  2.2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的前提——观念更新

  观念更新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前提,需要更新和强化的观念很多:一切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观念创新、经济制度(体制、机制等)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企业创新等。但由于科技是现代生产力的代表,其他创新大多都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创新,因而其他创新都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眼前可以引进为主,长远要靠自己研发。能源化工为主的工业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讲,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基地和自己的研究队伍,以提高自我研发能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率。


  2.3科技创新体系的横向结构

  把区域创新五大要素加以改进并呈网络联系,形成榆林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①企业创新系统。包括以榆天化、榆林炼油厂、大煤矿、大电厂为主的所有企业。由于科技创新所有成果最终要在企业发展中体现出来,所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中心和最重要的主体。这就要求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要逐步形成自主投入的技术开发系统,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一方面提高鉴别技术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引进、吸收、推广外界知识和技术的能力。


  ②大学、中专、科研机构。区外依托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院校院所组建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能源化工科技服务中心。区内以榆林学院、工业学校、农校、林校、省治沙所、市工业所、农林所、牧研所等为依托形成科技研发系统。


  ③中介组织、创新环境。既包括已建立和即将建立的信息中心、培训中心、咨询公司、经纪人组织、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技术市场等中介组织,包括国家技术标准、数据库、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图书馆等硬环境,还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的市场体系、具有时代气息和陕北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等部分软环境。


  ④政府部门、政策与管理。榆林是贫困落后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弱,中介组织不健全,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各级政府既是区域创新系统规划的制定者,也是区域创新活动的管理者、参与者。一方面要规范、协调创新运行机制,也要参与运行过程,弥补市场缺陷。其主要手段是短期政策扶持和建立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主要政策有:


  1)财政激励政策和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主要指对企业不大可能投入的“公共物品”方面的财政支持,比如基础研究、农业技术、卫生保健技术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对R&D也应提供间接支持。2)金融政策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金融政策主要是分担创新风险和为新建科技企业融资。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不但问新建科技企业注入资金,为其提供制定市场战略及组织管理的技能。创造良好的融资服务渠道,建立适合的贷款条例、审批程序和信用保证制度,建立创业与创新基金。3)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要使职业技术教育和终身教育形成体系,用政策引导人员流动,制定力度更大的稳定和吸引人才政策。4)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通过严格的专利制度促进技术创新,主要作用在于:鼓励研究与开发新技术;为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促进技术扩散;为制定技术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依据;为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提供制度化保障。5)促进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供求双方的桥梁和纽带,它可以有效地帮助研究机构、企业以及政府解决创新过程中的难题。6)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风险。它可以通过价格、数量、标准和交货期限影响创新的方向和速度。

  ⑤人才流、资金流、知识流。这些流动的要素不仅是创新的主要资源,也是各创新执行机构最常用最直接的关联因素。其流动的动力机制有的来自政府、有的来自市场。


  2.4创新体系的纵向联系及外部环境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市一级创新体系要同国家、省级和县(区)级创新体系保持紧密的联系,还要同先进地区和周边省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建立协作关系。以西安为中心的国家高科技术产业开发带和以杨凌为龙头的国家星火产业带是西部创新的龍头,我们必须与其加强联系。苏州、大连等市的创新体系建设已有成功经验,我们应虚心学习。包头、鄂尔多斯、山西省在建立创新体系中能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有共同课题,神木、靖边、榆阳区等创新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区)也应建立县(区)创新体系。由于县区没有高层次学校,研究所也很少,所以县区创新体系的主要依靠企业和政府,主要功能和作用是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改造和推广应用。


  2.5创新体系的启动、协调和控制

  2.5.1在启动阶段,有必要首先抓以下工作:

  ①组建榆林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市创新工作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

  ②市财政划拨创新体系建设启动资金。

  ③建设创新“平台”。根据我市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需要及科研优势,率先组建网络服务、市场服务、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然后建立技术质量测试、实验动物服务中心和共用化工实验中心等技术平台。

  ④协助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化工科技服务中心和专家工作站。

  ⑤建立科技企业创业中心,俗称“孵化器”。


  2.5.2创新体系的协调和控制

  创新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必然以企业为中心展开,企业家是区域主要创新人物。但目前榆林的骨干企业大都是国有企业,因而政府也是主要创新主体,政府的有关管理人员和负责人既是创新者,同时也是协调者、控制者,政府协调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①建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关联机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大胆创新,引导创新扩散与中小企业正当模仿和有序跟进。

  ②建立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组织的关联机制。把市内分散的、局部的、单项的科技活动,按照发挥区域集成优势、优化配置当地资源的目标和一定的规律组合成为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支持创新者、减少创新障碍、建立创新机制是三个基本着力点。

  ③开展创新战略研究。政府的扶持、调控、协调、管理需要站在较高层次上进行,并且用最低的管理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或效率,这就必须进行创新战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兼论中国特色绿色科技创新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33-41.

  [2]沈春光.区域科技创新人才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3]万劲波,赵兰香.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进科技创新的机制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4):467-476.


  来源:价值工程 2017年32期

  作者:梁颖


  第十篇: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策略探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由于企业特点、金融体系、融资渠道等诸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所带来的融资困境,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风险投资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了途径。但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并不成熟,普遍存在资金来源有限和风险资本退出困难等问题,不能满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因此,研究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

  1、资金需求不断加码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更新快,使得产品不断的升级换代,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来维持企业开发、购买技术含量高的设备,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经营时间短、自身资金积累少,所以对资金的需求频率高。当获得资金后会马上投入到企业的运营中,来满足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有所盈利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又会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2、资金需求时效性强

  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传递快、运营周期短,为了对市场做出及时的反映,对资金也就有了较强的时间限制,不能延误商机,否则无法在市场中占据产品的领先地位。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具有市场垄断地位,不能左右市场行情。做出正确的投资与及时的融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的关键。当企业进行研发时如果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就可能使得技术开发工作推迟或者终结,使企业失去占领市场先机的机会,还有可能使企业失去生存的机会。因此,及时融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关重要。


  3、资金投入风险较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优势就是创新,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和技术的研发非常重视,只有技术水平领先,企业才有较大的盈利空间,只有产品和服务领先时,企业才能有发展前景。因此,企业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之中。研发费用属于高风险的资金投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充分识别资金的投入风险。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方式

  不同的风险投资机构有不同的融资偏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阶段,清晰了解行业特点及企业的优劣势,确定适合的资本市场融资方式。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处在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所以,本文重点对这两个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做分析。


  1、初创阶段

  越早与资本市场建立良好的互利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将越快成长。场外交易市场与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互动效应,即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场外市场上挂牌的中小企业质量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资金入场活跃,从而促进场外市场的发展。因此,处于初创期阶段,尚达不到创业板与中小板要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先申请到新三板挂牌,并同时利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小额融资,通过新三板的孵化逐步升级到高层次资本市场。如果目标市场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希望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可先寻求可靠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在OTCBB挂牌获得起步资金,并以OTCBB为跳板逐步升级到纳斯达克等高层次市场。当然,也可以吸引天使投资人及一些做实业的公司投资。


  2、成长阶段

  处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首选直接IPO方式登录境内外创业板实现融资,也可以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来拓宽融资渠道。从境内创业板企业来看,境内创业板在上市费用、市盈率方面都有较大优势。境外创业板直接IPO在法律、对公司的管理、股票发行和交易上的要求不同,但是上市门槛相对较低、程序也相对简单、时间较短,有利于提高国际声望;企业在国际化的技术、市场、管理和人才方面,也可以得到更多合作机会。大部分境外交易所纷纷在全球范围内抢夺上市公司资源,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三、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策略

  1、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包括沪深市场、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及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四个层次。从发展思路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应在不断完善场内交易市场的同时,大力推动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将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作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比例低、入市难的突破口。同时,应建立场内场外交易市场的转板机制,那些缺乏资金又无法满足上市条件的公司可先在场外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经过发展符合条件后再到主板或是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而那些不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也可以由场内市场退到场外市场,使场外市场担当起场内市场的“后备”角色,这样既可以保证场内上市公司的质量,完善退市机制,又可使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都能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上寻求自己的位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渠。


  2、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指导与支持

  政府及国有投资机构应逐渐淡出风险投资活动,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构建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推动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为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新鲜血液,充分调动风险投资市场的竞争积极性。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风险资本的退出是风险投资收益的实现,而有效的资金退出,能使得风险资本的再循环顺利实施,从而为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境。对照上市规则,指导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规范改制、夯实基础,加强与专业机构互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分类服务,有序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组织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业务培训,形成“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核准发行一批”的上市批次推进格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市步伐。有关部门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重组中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沟通,形成服务更加全面、协调更加有效的工作局面,最终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的“绿色通道”,并适时开展这方面的业务联络和信息沟通工作。


  3、出台政策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对企业在上市中因资产评估、资产重组增值等产生税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原则上返还企业,并对上市成功企业予以适当奖励,降低企业上市成本。要充分挖掘和培育可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的资源,引导规模较小,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联合捆绑上市,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准备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及时纳入数据库,重点培育,同时对现有主营业务雷同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联合和购并。实行政策倾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资金供给与税收缴纳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良好的运营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健昌,民营中小企业APO融资现状[J],知识经济,2009(1)

  [2]李程,产权交易市场助力中小企业融资[N],中国企业报,2009-04-10

  [3]黄伟芳、徐继开、吴俊南,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1(11)

  [4]姚益龙,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田任軍,中小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研究[J],财会研究,2012(16)


  来源:科学与财富 2017年27期

  作者:余婕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