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信息科技类 >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 > 正文

探索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

来源:UC论文网2017-01-13 10:16

摘要:

探索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

探索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与电子信息产业紧密结合的学科。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重要的支柱性、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应用电子技术学科发展前景广阔,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依托院校和企业虽然培养了大批掌握一定应用电子技术的专业人才,但人才的素质和规格需求仍远远得不到满足。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我们紧密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采用"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以CDIO国际先进工程教育模式为主线,采用软硬技能兼顾方式,构建了"1C+5P"能力训练体系。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服务于电子产品制造业,辐射相关电子类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装配与焊接、调试与返修的能力;具备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操作与维护、维修与整改的能力;具备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适应在电子产品制造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分析检测、应用开发和售后服务;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整改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职业岗位(工作领域)及职业能力分析。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电子产品装配与焊接、调试与修理、质量检验与生产管理、工艺设计岗位,其工作任务是利用各种生产线设备、仪器仪表及工具,依据生产工艺文件制造电子产品。二是电子产品生产线上常用自动化设备的编程、操作与维护岗位,其工作任务是根据产品进行生产工艺编程、设备操作与调试、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三是电子企业产品开发部门的助理设计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单元电路分析设计、原理图绘制、线路板设计、软件应用编程、样机装配调试、设计资料整理等。四是电子产品制造与销售技术支持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是对电子产品市场进行调研,识别客户需求,明确客户的购买价值、决策采购流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电子产品销售、元器件材料采购技术支持等。
 
3.学生特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生源,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二是对口单招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是〃3+2"学制的初中毕业生。为适应现代社会工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高职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进校初期大多数学生对专业认识模糊,专业方向不明确,尤其边远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听说能力普遍较差。
 
4.教学实际。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从知识、能力和非智力因素这三个方面考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比单纯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可使教师实践经验提高、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高,缩小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差距。在实训教学中仅仅依靠校内实验实训难以完全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来强化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1.设计思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两个问题,通常认为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构建形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要素。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千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坚持服务地方经济,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2.“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职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本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苏州及周边地区电子制造企业,以制造、调试、维护岗位为主载体展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适应"技术操作工—管理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的岗位层次培养。按照"工学结合"要求,以"工作过程导向,岗位能力提升"为主线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三年学习期内,前两年为学院主体培养阶段,每年分为两个学期4个学段,利用校内实验室和生产性实训条件,通过学段模块学习、项目制作、阶段实习、生产实训等方式进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专业技能训练,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每一学段培养训练均以某一岗位基本能力为目标,学生在不同学段均可进入企业从事相应岗位的工作。
 
第一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焊接、装配、测试等工作,第二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开发等工作,第三年为企业主导培养阶段,学生作为准员工进入企业,通过带薪实习,了解电子企业文化内涵,学习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管理,进行实际生产应用,积累企业工作经验,并把企业用工标准纳入学生考核内容。
 
“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支撑条件的建设
 
1.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人才培养坚持与电子行业相关企业深入合作,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其职业能力和素质内涵。通过充分的企业调研,会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研究,明确企业对应用电子技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与焊接、调试与返修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电子产品测量仪器使用与调试、维护与维修测试岗位(群);以电子产品生产线设备为主的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质量控制岗位(群);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导入和销售开发服务岗位(群)。以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内涵技术链,来梳理专业核心课程的逻辑链,以"电子产品焊接组装、电子仪器测量调试、电子设备维护维修、电子产品设计开发"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结构。项目化课程体系采用"3+2"方式,即三类基础课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二类特色课程(学期项目和5S训练课)。基础课程在教学组织上,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进行课程的排序,组合核心课程教学模块,实行学段制安排、项目化实施的课程体系,着力运用"项目是课程的运用"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以学做结合、案例教学、项目导入等多种方式,将知识、技能、素养培养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使学生软硬技能均得以全面发展。特色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实施FMS柔性化一Flexible、模块化一Module、学段化一Sseason)教学组织模式,现场实施"5S"整理一Seiri、整顿一Seiton、清扫一Seiso、清洁一Seiketsu和素养一Shitsuke)管理的要求和目的。课程中注重人文素质的训练,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主动完成任务与做成事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软技能,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创新工学结合,构建以CDIO为主线的〃1C+5P"能力训练体系。第一,CDIO教学理念。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3所高校,共同开发的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
 
实施一IMPLEMENT、运行OPERATE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将课程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以主动、创新的方式学习工程。通过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培养满足企业需求、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高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二,以CDIO为主线的〃1C+5P"能力训练体系。"1C"是指与课程配套的一组工业案例(CASE),是单门课程教学载体,是通过工学结合,总结归纳工程中已有的成果,是实施项目制教学的前提,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案例学习注重“实施”和“运行”两个环节。在示范高职建设期间,本专业借鉴芬兰皮尔卡玛局寺职业技术学院PIRKANMAAVOCATIONALIN¬STITUTE)开放式MOODEL学习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电器控制与PLC〉〉《运动控制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了大量的工业案例教学资源,供本专业教师、学生参考,与校外同行共享。"5P"是指五个项目(PROJECT),包括4个学期项目与1个毕业项目。学期项目:在大一与大二两个年级实施,是学段课程模块应用的载体,是通过工学结合,调研分析出工程中未有的成果,是培养学生主动完成任务能力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注重"构思"与"设计"两个环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思维,综合运用课程模块知识,主要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毕业项目在大三年级实施,是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载体,承载着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训练。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CDIO为主线的"1C+5P"能力训练体系,四个学期项目分别为:设计电子产品拆装、测绘与重构;电子产品焊接、维修与改造;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一个毕业项目主要由企业案例、毕业设计构成。五个能力递增的项目化学习模块,使学生自然地完成了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是通向企业技术人员的必由之路。
 
为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流程同步,保证案例的真实性、项目的应用性,根据生产性实训或企业生产对实习的需要可灵活调整学习模块和教学组织形式。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可分批到岗,灵活调整CDIO的四个环节。
 
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以"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和"1C+5P"能力训练体系的实施,使我们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教学质量、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工学结合特色显著。与多家企业共同开发了近100项工业案例教学资源,同时把多项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综合运用能九系统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技能训练和知识学习过程的正确引导,有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2.师资队伍能力提高。依托"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双师“双化"的师资队伍,同时具备独立承接项目和独立进行课程开发比例&80%,双师结构比例为85.2%。
 
3.校企合作效果显著。通过校企合作,市场化运作,以"培训换设备"方式,实现双赢是本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主要市场化运作方式,企业赠送设备,学校提供培训,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4.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服务明显提高。"1C+5P"能力训练体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项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近几年本专业对外合作项目显著提高,培训人数不断增加,开展职业资格及工种培训数目增多。
 
通过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较好地完成了学生到企业员工无缝对接,有力地促进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作者:张筱云(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任,副教授、高级工 程师,研究方向为运动控制技术、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嵌入式芯片应用技术。江苏苏州215021)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