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类 > 当代中国论文 > 正文

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受众分析与对策

来源:UC论文网2016-07-01 15:36

摘要:

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受众。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是有相似性的。传播者或教育者发出的讯息(或教育内容),只有被受众(受教育者)接受,这个传播过程才能说真正完成了。
 
  传播学受众理论发展至今,形成了众多研究类别与观点,笔者在此只攀用“媒介的使用与满足”观点以及预存立场假说,期望通过借助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效果。
 
  一、“预存立场”假说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预存立场”以及选择行为
 
  “预存立场”是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调查提出的一个假说,“预存立场”假说的提出,体现了待播学开始重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并开始重视受众对传播效果重要影响力的研究。
 
  从这一点来讲,“预存立场”的假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就有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我们要想推进中届特色社会主义理抡体系进头脑,就必须了解受众一大学生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的态度,是怎样的认知。因而,笔者对大学生“预存立场”的观察与分析,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中进行,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过程中来分析。
 
  (一)大学生总体理性上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有近半数学生感受上认为脱离现实与“我”的生活
 
  当代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能够从政治理性上做出较科学的判断。在笔者的调查中,有73%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引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这与主流媒体长期宣传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大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远离社会现实,与自己关联度不髙,有36%的学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有道理,但离社会现实有点远”,有15%的学生虽然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觉得“和自己无关”。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态度较为消极,因此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学课堂上的传播
 
  “无趣”“沉闷”,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遍感受,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洗脑”。虽然态度本身并不反映事实,并且学生的态度通常具有“偏见”的性质,但是这种“偏见”确实在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在笔者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学生往往会根据以往的学习经历或者自己对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验来概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感受。“无趣”“沉闷”,便代表了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刻板印象。“洗脑”字眼的出现,代表了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对抗与拒绝接受的态度。
 
  (三)大部分学生期望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能够有所收获,但也有部分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是“我”不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虽然大部分学生迫于点名、学分、平时成绩等压力,会出现在课堂上,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会充当一个良好的受众。由于学生们对于所学理论与“我”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不清楚,也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是若在教学中涉及学生关心的话题时(如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则往往会选择性关注,并且会参与讨论。
 
  二、应对大学生“预存立场”,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方式、途径与内容
 
  (一)将中国的改革实践与学生的个体发展相对接,作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桥梁
 
  大众对理论的关注与理解,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从实践到理论。因此,传播者要注意在实践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理论在现实中的说服力,而不是将理论作为一种纯粹的理性学说进行思辨性学习。这个实践,既可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实践,将学生的个体发展实践与中国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再是游离在学生思维之外的理论了。
 
  (二)注重多种传播手段的应用,将正面引导与反向思维相结合,注重情理交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是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要特别注意传播手段的使用,努力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见。学生对一片“赞扬声”的课堂是反感的,传播者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这种情绪反应,要适时采取传播手段消解学生的这种不良情绪。消解这种不良情绪以及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就需要正面引导与反向思维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来讲解,这才比较符合事物的发展实际以及理论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要避免单纯就理论讲理论,也要避免单纯地累积情感因素,应该注重情理交融,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理性的信服。
 
  (三)变革课堂学习方式,强迫与吸引学生由“不在场”到被动参与再到主动参与
 
  理论的传播如果没有受众,那就无法进行传播。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渠道,如果课堂上坐满了学生,但学生却各忙各的,对传播的理论内_容没有任何反馈,我们仍可以定义学生为“不在场”的受众。那么,要把学生从“不在场”拉回到课堂,第一步就是点名、提问,这能实现学生的被动参与,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传播效果。我们若要希望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需要变革课堂的学习方式,比如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举办学术论坛等。
 
  三、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与大学生媒介使用与动机的分析
 
  “使用与满足”这一概念最早由依萊休?卡茨于1959年提出,主要研究受众心理与媒介接触之间的关系。“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需求和满足的角度来考察传播效果,强调了传播过程中受众的主动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论”或“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具有相似性。
 
  (一)媒介对大学生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力调查
 
  大学生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许多的媒介:新闻媒体、教师、父母、同学、书籍等。那么,这些媒介对大学生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多大的影响力呢?通过调查,笔者请学生在父母、老师、新闻媒体、同学、书籍五个媒介中,按影响力大小进行排序。如果笔者把非常重要与比较重要两项相加,便可得出这样的结果:新闻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排在第一位(58.4%),排在第二位的是教师的影响力(45.7%),排在第三位的是父母的影响力(34.5%),而来自同学的影响力最小(33.8%)。
 
  新闻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力,不仅仅是提供了新闻消息,而且也在影响学生的观点。笔者的调查显示:有33%的学生基本接受主流媒体的观点,只有4-2%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主流媒体的影响,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主流媒体的观点接受情况是一般,也就是说如果主流媒体讲的有道理,能够信服,那么就接受;反之,则不接受。同时,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互联网对大学生具有超强的吸引力。
 
  受众为何选择某一媒介而不选择其他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是因为某一媒介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去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过程中媒介的使用。
 
  (二)大学生媒介使用偏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启示
 
  1加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外围的网络资源我们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校园 网等媒介对大学生加以影响。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譬如,笔者所在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利用BB平台,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课程,利用学生喜欢发帖的爱好,充分鼓励他们发表看法,实现了良性互动。
 
  2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努力做一名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者在大学生的眼中,教师是第二个影响他们接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他人”。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显性的方式直接培育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同时,教师的言行、素养、人格魅力等又以隐形的力量对学生形成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自己建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信仰与情感认同,其次,在教学的准备上要根据学情预测精心设计教案。
 
  四、天津中医药大学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天津中医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于BB平台搭建了相应的网络课程,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主要进行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课程的搭建与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课程,主要包括了:教学资料K、讨论区、评测区、拓展区、展示区。
 
  在这些教学内容板块的运行中,讨论区的运行最重要,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首先,它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不充分的缺憾。其次,它使得课堂中不喜欢公开表达观点的同学有了可以表达的场所,它规避了公共场所表达的羞怯感与压力,使得学生的表达轻松而充分。传统课堂中的讨论往往是教师发起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的,事实上我们并不知道学生对该话题感不感兴趣。但是在讨论板块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疑惑或者兴趣发起讨论,这样的讨论对他们来说就有了更大的意义。
 
  基于BB平台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网络课程既不同于以前的精品课程,也不同于Mooc里的慕课。第一,它更注重互动性;第二,它的受众是固定的,因而更便于教育者持续关注、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
 
  在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依据对大学生受众的分析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此外,要善于利用网络时代的条件,开辟新的课堂形式--网络课程,以适应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爱好与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积极利用新媒体引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瑝论加深了解与认知,促进大学生最终接受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李查刚,王晨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社科部)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