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论文宝库 > 教育教学类 > 家庭教育论文 > 正文

家庭教育中劳动的摒弃与回归

来源:UC论文网2016-06-28 14:29

摘要: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逐渐被包办替代、被溺爱剥夺、被麻烦嫌弃。然而,家庭劳动教育具有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之发展、体会劳动之快乐、理解生命之意义、培养儿童独立意识与责

  进人知识经济时代以后,读书、受教育明显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与此同时,劳动教育却被人们所忽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几乎将劳动从儿童的教育内容中排挤出去,使家庭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我们所认为的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家庭中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即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的教育活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对7-12岁儿童作出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中第四条“培养儿童劳动观念和适度花费习惯”中明确指出:“指导家长教授儿童一定的劳动技巧,给儿童创造劳动的机会,培养儿童劳动的热情。”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劳动应受到家长们的重视,然而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并不是那么乐观。
 
  一、被家长摒弃的劳动教育及其表现
 
  (一)被包办替代的劳动
 
  有的家长在家里分工特别明确,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包办,孩子的任务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家里一切关于劳动的事情是和孩子无关的,甚至连拿碗筷、扫地、倒垃圾等这样小事也包揽下来。有时孩子不是不想帮父母干活,可刚想出手,就被父母的“你们只管读书,其他一切事情都由我们来做”一句话给拒绝了。在他们那里,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何况还要升学,如果再做点家务,肯定会耽误学习。照他们的观点,似乎除了读书,儿童便可以不做任何事情,跟劳动有关的全可以由家长“包办”。这种“包办替代”劳动中的苦和累,也使父母觉得苦中有乐,累中有甜。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家长承包制”。
 
  (二)被溺爱剥夺的劳动
 
  现在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疼爱还来不及,更何况让孩子参加劳动了。孩子们在家里只管做“小公主”“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筷子掉在了地上都不用他们低头捡一下。一切跟劳动有关的事都被家长的溺爱所剥夺。
 
  家长的这种溺爱成了孩子不参加劳动的理由:孩子不拿碗筷是家长怕孩子划破手,孩子不会洗衣服是家长怕孩子累倒,孩子不会削铅笔是家长怕孩子伤到手等等。在家长面前孩子没有任何劳动的机会,一切他们应该参加的劳动都被家长的“好心”溺爱所吞噬,不参加劳动何谈劳动教育呢?
 
  (三)被麻烦嫌弃的劳动
 
  孩子毕竟对劳动不是娴熟的,做什么事不是完美的,有的家长总是在孩子劳动时,指责一番,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家长总会说让你们做还不如我自己做呢,做不好,还得再麻烦我一次。”于是就这样剥夺了孩子的劳动权利,弄得孩子难以是从,不知如何才是对的,也打击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敏感期是指某种特定能力或者行为发展的最好时期,在这一日寸期对个体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过程稍加干预就能出现明显效果,同时环境会敏感地影响到该过程的形成。我们知道孩子从小就喜欢干那些家长百般阻扰的活,这正是他们劳动敏感期的体现。而有些家长并不了解儿童的敏感期,就觉得孩子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嫌弃孩子干活,所以也就错失了儿童心智发展和良好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这就为孩子长大后不喜欢劳动找到了缘由。
 
  家庭劳动教育被家长们所忽视,带来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和在家里表现不一致,在学校里表现积极,可一到家里就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事事由家长伺候;有的同学面对班里的值日安排,还要由父母去学校代劳;有的学生意志力弱,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总是想依赖老师和家长,不能克服困难,自己解决;有的同学把学校中的劳动当作浪费时间,不愿参加任何劳动;还有的住校生,不会整理自己的内务,还要由父母每周去学校帮其洗衣物等等。学生不爱劳动的表现不单单是一种习惯问题,久而久之也会影响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的学生异想天开,不扎实肯干,责任感和独立意识较差,甚至出现不诚实行为,从更深一个层面上来说已经影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与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受到的劳动教育有密切关系。
 
  21世纪的人们强调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终身学习教育、审美教育和劳动观念教育等等。可见,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重审劳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
 
  (一)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之发展
 
  家庭劳动教育和德、智、体、美教育一样,都是为了促使儿童全面发展。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儿童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这也正符合德育中对儿童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说明了孩子在用手指劳动的同时,也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同理可证,劳动教育也能促使其体育锻炼,消除懒惰情绪,提髙审美能力,这必是一举两得,相互促进的。
 
  (二)体会劳动之快乐,理解生命之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应该深深地怀有这种高尚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有渴望劳动的需要,劳动可以使他们体验生活,体会成功的喜悦。从简单的洗手帕,到后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因劳动而获得成就,热爱生活,体验积极情感,理解生命的意义。
 
  (三)培养儿童独立意识与责任感
 
  生长在21世纪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家人对他们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通过给儿童安排适当的劳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自己事情自己做中,培养其独立意识。
 
  儿童的责任感是在每一件小事中培养起来的。交给孩子适_的劳动任务可以使其体验到责任感。孩子为了完成劳动任务,自己动手实践,去努力,去创造,这一过程,使其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慢慢提升,这为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了基础。
 
  (四)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儿童从小可能没有养成节约意识,还可能会有浪费的习惯,让儿童参与父母的劳动,比如:做饭时让儿童帮忙打下手,体会做饭的不易。平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后,不仅让儿童学会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明白以后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同时,劳动教育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经常不理解父母为什么勤俭,为什么总是唠叨自己糟蹋劳动果实。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体会父母劳动的辛苦,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同时,在劳动时增加亲子间的交流,儿童渐渐理解父母,帮助父母,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
 
  三、家庭教育中劳动的回归
 
  (一)传递劳动的健康观念,告知孩子劳动的意义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蹬三轮车吧!”诸如此类,这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偏见和错觉,认为体力劳动是低人一等的,进而鄙视体力劳动,厌恶劳动,这是对劳动的错误认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儿童只有对劳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产生行动的动力。所以家长要给孩子传递劳动的健康观念: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成果。有了意识做先导,劳动行为将成为儿童的优良习惯。
 
  父母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到劳动者中间去,了解他们,从而使孩子在心理上与他们接近,让他们更直接地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意义。种菜、种地、锄草、施肥、收割,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常见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春之播种,秋之收获,使孩子亲身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意义。生活在城里的孩子,父母可以带他们去工厂,看工人如何生产,还可以接触环工卫士,体会他们通过劳动,保持城市整洁的辛苦。孩子只有在心理上接受劳动者,理解他们劳动的意义,才能懂得如何珍惜劳动成果。
 
  (二)家长为孩子树立劳动榜样
 
  在生活中,家长与儿童接触的机会最多,也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儿童的成长。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成为优秀的劳动者,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切实的行动教育存在于家庭中的每个细节,家长在劳动时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加入,给孩子做榜样的同时营造全家一起劳动的和谐氛围;夫妻共劳动而不是相互推脱;示范给孩子简单的劳动技能和技巧,而不是代其劳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从家长身上耳濡目染地学会对劳动的正确态度,从而慢慢地热爱劳动。毋庸置疑,家长的榜样力量是不可磨灭的。
 
  (三)放手让孩子去劳动
 
  家长应放手锻炼孩子,因为他们不可能一辈子总做“小公主”“小皇帝”,长大后他们必须自己面对很多事情。首先家长不要“全揽”一切事情,该让他们自己做的必须让他们自己做:学着自己洗毛巾、袜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图书等。其次,家长不要因溺爱而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学习劳动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打碎碗、开水烫是在所难免的。最后,家长不要怕他们做不好,嫌麻烦。儿童年龄小,做家务不可能尽善尽美,他们不会做或做得慢、做不好,都是正常现象,家长需一遍遍地教,相信他们的劳动能力。对于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家长就应该选择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体会。只有他们自己付出了劳动,才能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而作为家长所应注意的不应该是劳动的结果而是劳动的过程。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就应该得到赞扬,这也会使他们产生自信,也是他们劳动潜力开发的动力之源。
 
  (四)劳动教育要适时,任务要适量
 
  儿童的劳动时间不能与学习冲突。比如:当他们正在学习或者玩的投入时,让他们放弃游戏去做家务,他们肯定不情愿。可以在他们空闲时间里吸弓I其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忙倒垃圾、拖地,吃饭的时候拿筷子和碗等,适当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抓住好时机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既可以培养孩子劳动的热情又可以使孩子得到放松,获得愉悦心情。另外,儿童劳动时要给予表扬。毕竟他们知识经验和能力有限,有可能做的事情没有那么尽善尽美,但是以他们的年龄看来,巳经是很不错的了,所以家长要适时给予鼓励,让孩子产生自信心,这将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他在中小学教育中,将低年级到高年级的生产劳动做了系统的安排,做到由简及繁,由易到难。m这就告诉我们家长在分配劳动任务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巳经具备的能力来适量分配,既不要失去挑战性,又不失去自信心。开始可以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摆餐具、自己整理书包等,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已经掌握一些动手操作能力并对劳动产生了兴趣后,就可以稍微增加劳动的任务,对其提高要求,促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劳动成果,得到大人的肯定。
 
  (五)在劳动过程中进行教育
 
  记得一位母亲教育孩子的独特方法让我很有收益:她在为孩子擦鞋时只擦一只鞋。孩子看见了另一只鞋自然就动手擦干净,久而久之,孩子自觉就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位母亲机智的教育方法值得家长们学习,在家庭中让孩子劳动和对孩子进行教育不是分割的,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在劳动过程中对儿童进行教育。
 
  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劳动而不进行引导,导致孩子盲目的去做,渐渐地会对劳动失去兴趣。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而将家务全留给孩子,这样孩子会视劳动为一种负担,就会对劳动产生厌烦情绪。所以,让孩子劳动得讲究方法,在劳动中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让孩子喜欢劳动,又增长知识,这应该是劳动教育的目的。比如:孩子在帮父母做饭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每天做饭很辛苦,而且农民伯伯种粮食更辛苦,所以在吃饭时不要浪费粮食,不要挑食,这才达到了劳动的目的。
 
  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也不可被忽视,让劳动教育回归家庭,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承担着重要责任。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需要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家庭劳动教育的回归也为学校和社会做好儿童劳动教育奠定了基础。
 
                                                                                                                           员志慧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