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农业科技 > 植物保护 > 正文

新疆植物保护工作数字化建设实践与探讨

来源:UC论文网2016-05-23 17:14

摘要:

新疆植保部门在病虫可视化发布工作中不断探索,积极与电视媒体协作、加强技术培训、建 立信息发布管理制度,以多种形式在不同电视栏目中播出,尝试多种民族语言同步发布,开辟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的大发展,数字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衍变、危害和防控措施随着气候变化、作物布局及栽培模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将是当前乃至今后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这将对植物保护工作中病虫害监测预警发展带来大力推动和促进作用。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多、范围广,其中病虫监测和预警信息可视化发布以视频、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现病虫害发生防控信息,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病虫害预警能力和宣传效果,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病虫测报信息的入户到位率,推动病虫害统一科学防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2]。
  
  新疆从上世纪90年代尝试利用电视媒体发布农作物病虫预蒈信息,开始探索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工作,是全国开展电视预报工作较早的省区之一。开展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完善了病虫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加快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各级政府、农业、涉农部门做好病虫防控部署提供了信息指导和技术支撑。近年来,发布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节目450多期,积累了大量电视预报信息素材,部分县市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制作了病虫害防控技术专题片,解决了农民防控技术难题,普及了植保技术,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科学防控水平。如:玛纳斯县每年播报电视可视化病虫害预报节目20期,其中棉铃虫、玉米螟等虫害发生预报节目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准确防控信息和科学防控方法,充分发挥了可视化预报的指导作用,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及时地把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新疆病虫信息可视化工作概况
 
    1.1依托项目,不断完善硬件
  
  新疆农区面积大、分布范围广、种植规模化程度髙,是国家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主要生产地,国家及自治区政府髙度重视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新疆建成国家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49个,自治区优质棉项目基地12个,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监测预警硬件设施得到较大完善。2003年新疆植保站投资300多万元,购置非线性编辑器、摄像机、DVCAM录像机、调音台等专业制作设备,硬件设施得到较大完善,建成了多媒体制作中心。2009年为满足工作需要,采购了大洋D3-edit非线性编辑器和3T存储量的磁盘阵列盘柜。同时,部分县市迎难而上,广开思路,争取多方支持协助,开展电视预报工作。如:和静县2007年开始,最早仅用数码相机、电脑等有限的资源设备,启动了病虫电视预报工作。此项工作得到和静县领导高度重视,制作的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在当地天气预报后的黄金时段进行免费播放。
  
  1.2积极与电视台沟通协作,确保节目顺利播出
 
    新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得到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自治区副主席亲自批示,要求电视台积极配合新疆植保站开展好电视预报工作,提供固定的栏目,保证播出时间。农业厅领导非常重视电视预报工作,在经费上给与大力支持,多次检查、审核节目的质量,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2001年-2007年由区植保站自行编辑、录音、制作了病虫电视预报,在新疆卫视《农牧天地》栏目中播出,栏目收视率较以前有较大€高,电视台减免播出费用。“病虫预报与防治”栏目由最初的新疆卫视《农牧天地》播出,逐步发展到在新疆卫视汉语频道、新疆卫视维语频道和兵团电视台三个频道中多种语言播出,信息发布到位率大幅提升。2007年11月,召开了新疆首届电视预报经验交流会议,全区34个地(州)、县(市)级单位参加了会议,总结了新疆病虫害电视预报信息发布工作经验,极大的促进了我区病虫信息可视化工作推进速度,开展电视预报单位、发布数量、涉及农作物种类明显增加。目前,全区已有56个县(市)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电视预报工作,其中近50%的单位可以自行采集、编辑制作节目,并与当地电视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很多县市能够做到固定频道、固定栏目、定期播出,成为当地农民的“准点餐”。从2008年开始,新疆植保站为了提高病虫信息时效性,积极与电视台沟通协商,开始在新疆卫视新闻频道《新闻联播》、《整点新闻》等多档期节目中播出,播出期数得以较大保障,做到随到随播,信息时效性明显提高,同时,我区植保部门职能得以更好宣传。
  
  1.3建立病虫信息发布管理制度,增强信息可视化发布的持续性
  
  新时期,植保职能不断增加和拓宽'区植保站要求地县级植保部门根据本站实际情况,开展电视预报工作。有害生物区域站、优质棉基地项目站、蝗虫地面应急站等项目单位设备较为齐全,每年至少要制作发布10期电视预报,其他县市单位每年要发布6期电视预报,并对各站每年发布节目数量、质量进行考核、评定,制定了考核办法,节目质量依据《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制作技术规范》进行评定。考核情况作为项目申报、工作评优、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1.4多方位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采编水平
  
  电视预报素材采集、制作专业技术性强,更要符合播出栏目的要求,我站多次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委托公司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不定期的采集、制作技术培训。2008年,召集60多个县市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农作物病虫电视节目的特点就视频拍摄、图片处理、视频编辑等技术进行培训。2012年,新疆植保站聘请专业工程师对大洋非线性编辑器素材采集、制作、特技、后期制作等操作技术进行细致讲解,并集中解答各地技术人员在日常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各地根据当地播出栏目要求,邀请电视台工作人员对素材采集、编辑等技术进行培训,提高了植保技术人员电视预报素材的采集及节目制作水平,累计培训达300余人次。
  
  2.依据区情,不断探索,拓宽应用范围
 
    2.1多语言同步发布,满足各族农民需求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中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面积大,南疆农村少数民族人口达到90%以上,听、读汉语能力较低,为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等基层植保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录制节目,有的地区同时以汉、维、蒙等多语言同步播出叭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到位率,播出效果大幅提升。
  
  2.2加强素材积累,制作防控技术专题片
  
  经过多年的素材积累,已积累存储了全疆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的视频资料,通过DVCAM磁带和磁盘阵列柜进行存储,编制素材查询目录,为新疆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节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由新疆植保自拍、自编、自己制作的《新疆优质棉基地谱新篇》代表新疆在在中央2套“十六大”献礼节目中播出,得到中央及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2012年初步完成了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专题片的制作。针对重大病虫害防控、疫情扑灭等工作制作专题片,如:《新疆扶桑绵份蚧处置工作纪实》、《新疆2012年草地螟防控现场会工作汇报》,准确、生动的展现了科学防控技术和防控要点,全面、客观的反映了防控工作现场情况及防控进展和效果。
  
  2.3拓展发布渠道,方便预测信息获取
  
  2008年以来,对新疆植保网进行改版升级,完善了硬件设施,开辟了视频预报栏目,增加了电视预报发布渠道。病虫预报在电视发布后,及时将信息通过ftp(FileTransferProtocol,文件传送协议)或IM(InstantMessenger,即时通讯软件)发送至新疆植保站,网站管理员选取各地代表性强的电视预报通过视频转换压缩软件转换为播放流畅的文件格式,在视频预报栏目及时发布,便于农民及涉农部门点播收看,同时也增加了各地对电视预报工作进行交流的平台。每年新疆植保网更新电视预报10余期,主要针对棉花病虫害、小麦病虫害、蝗虫、草地螟等我区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趋势预报,对于全区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防控、棉铃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蝗区集中治理及外来蝗虫阻截防控方面起到较大作用。
  
  李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物保护站。乌鲁木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