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论文网 > 核心期刊 > 经济与管理科学 > 农业经济 > 正文

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来源:UC论文网2016-05-15 15:19

摘要:

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业生产所导致的碳排放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基于农业生产过程中6个主要方面的碳 排放源,测算了我国2000~2012年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发现,我国的农业生产碳

  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而经济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低碳经济,一谈到低碳经济,低碳工业、低碳城市是大多数人所能想到的,也是国家调整产业的重点工程,却极少有人去讨论低碳农业、农村的发展路径。而事实上,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特别是co2、氮的氧化物排放量也是非常大的,是影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约占人为排放量的13.5%m。空气中C02浓度的不断飙升,这种持续的状况必然会诱发严重的自然灾害,将直接导致农业产值的降低,更为甚者将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居住生活环境。所以,发展低碳农业很有必要,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现如今,社会各界对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I学者们纷纷从各个方面研究低碳农业发展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生产性减排、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废弃物的转化消耗以及改变生产模式等措施。J0hnS0n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源主要包括农业废弃物、化工能源、燃烧秸秆的废气。严立冬等[5)基于生态视角研究低碳农业认为,应该设立具体的生态目标以及为生态修复而必须要给予的补偿机制,并提出政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程序究了我国农村地区利用生物质能的潜力和由此对节能减排的意义。罗吉文晰究认为,应实行“五节”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缩减碳排放量,此外,还认为低碳消费应该由政府来引导。曾以禹等主要阐述了国外是如何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及如何具体地实施低碳农业,并建议改变原来的生产模式,开展一些保护性耕作。
  
  低碳农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上文献从不同侧面为探索我国抑制农业碳排放增长的机制、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了研究基础,但是还有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如对我国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涉猎还比较少。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使用2000~2012年我国各省区数据,测算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同时通过实证分析主要的碳排放源对农业产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农业碳排放特征
  
  1.1农业碳排放量的计算
  
  低碳农业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碳总量,本研究采用李波等建立的模型,以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能耗为指标,建立如下模型。
  
  £=S£;=Xr-s;(1)
  
  式中,五为农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总量,E为各个碳源的使用总量A为各个碳源相对应的系数。碳排放的系数分别为:化肥0.8956、翻耕312.6、农用灌溉20.476、农膜5.18、农药4.9341、柴油0.5927。
  
  1.2数据来源
  
  农药、化肥、柴油、农膜取值为我国农业生产当年度实际使用量;翻耕、灌溉指标采用当年度实际面积衡量。以上数据均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3我国农业碳排放特征分析1.3.1时序分析由图1可知,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基本上保持着不断上升的状态,2012年有少许下降,但在不同阶段其增长速率不同。2001-2003年碳排放的增长速度逐年降低,原因是这段时间很多农民放弃农耕选择进城打工,减少了农用生产资料使用量,进而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而2004—2007年碳排放量的增速变动较大,这是因为2004年中央颁布的惠农政策,例如“两减免、三补贴”等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户种田的积极性,由此增加了农用生产资料的投入量,因而,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速变大。2008—2012年,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是-1.68%。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越来越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国家政策上也要求实施节约型农业,要善于合理利用结秆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以及废弃物,来增加农业效益。从图1还可以明显看出,2010—2012年碳排放的增长速度先上升后下降,这比较符合库兹涅兹的环境曲线“倒U型”,说明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随之下降,这是由农户意识的提高、政府的重视等方面所导致的。1.3.2区域比较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农业碳排放趋势呈下降状态。例如,北京地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2000~2012年总共下降了579001,年平均下降速率0.4825。上海则由2000年的42.16万t下降到2012年的30.34万t,这源于两地发达的现代化科技与发展模式。全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大部分来源于农业大省,如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吉林、四川等,同时这些省份各自的碳排放也在逐年升高。说明农业大省仍然采用“三髙”发展模式,大部分省区仍然是以生产资料投人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而,要想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村,那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走集约发展的道路,减少农业碳排放量。
  
  各个省区、直辖市碳排放强度前10名分别为浙江、海南、福建、天津、北京、上海、广东、山东、陕西、辽宁。排名后10位的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贵州、青海、黑龙江、四川、内蒙古、重庆、江西、湖南、山西、云南。可以得出,碳排放强度较高的地方都主要在中部农业大省(如江苏、山东等)和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天津)。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的“三高”发展模式还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以高生产资料的投人换取高农业生产产值的农业发展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政府对于化肥产业的补贴政策,使得我国化肥产业的生产能力大量增加,化肥的大量投人使用,带来了农业产值的增加,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但却是以高额的碳排放量为代价换来的,而西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其碳排放强度就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在落后的西部省份,农用生产资料的投人相对较小,有机肥的使用面积较大,因而,碳排放强度也较小。从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分布特征来看,我国农业发展依然是停留在“三高”的粗放发展模式,同fl寸也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中重发展轻环境、重投人轻排放的发展观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
 
  2.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经济发展
  
  2.1模型与指标选择
  
  2.2我国农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要发展低碳农业,就必然要降低农业碳排放总量,农业系统内部的碳源是不利于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对农业总产值与主要碳排放源的回归分析,试图找到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源对发展低碳农业的影响。本研究选取2000~2012年农业生产投人要素中的农药使用量(X,,万t)、化肥使用量(Z2,万t)、农业机械总动力(為,万kW‘h)、农膜施用量(A,万t)、农用柴油消耗量(Z5,万t)和农作物种植总面积(A,万hm2)作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农业总产值(F)建立OLS回归方程,试图分析农业产值与碳排放源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3.结论和建议
  
  3.1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基本保持着上升的趋势,2012年整体上有少许的下降。这是因为政府开始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结果。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省份的农业碳排放总量每年都在上升,但是有的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像北京、上海等,其农业碳排放总量每年都在下降。根据模型可知,碳排放源中农用化肥使用量对农业产值影响最深,农业机械动力、农用柴油、农作物面积对农业产值增加、经济增长都有一定的作用。从多元回归方程(4)还可以看出,大量使用化肥可以增加农业产值,根据李波等^的模型可以得出,化肥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空气中的碳排放程度也会增强。因此,结合2个模型来看,农业产值增加的背后是众多不可再生资源的间接、直接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特别是碳、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因此,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势必要进行改革,高碳农业转向低碳农业势在必行。
  
  3.2 政策建议
  
  3.2.1实施保护性耕作根据统计结果,2008年我国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3000万hm2左右,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200万t@。实施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髙土壤中原本具有的肥力,并节省农用燃料。
  
  3.2.2优化产业的能源结构尽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要充分采用新兴的能源技术,诸如太阳能、地热和风能等。提高农村利用生物质能的能力,尤其是要推进秸秆利用方面的项目;鼓励农户用沼气,条件具备的可以开展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尽可能地建设一些诸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实现农业生产中的垃圾无害、资源化处理。量(ZZ2)、农业机械总动力(Z¥3)、农用塑料薄膜施用量(ZX4)、农作物种植总面积(ZZ5)和农用柴油使用量(2X6),可使农业总产值(ZF)分别平均增加6.386,8.904,-1.63,0.56和0.585个标准单位。
  
  3.2.3农业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采取先进节油柴油机,以此减少燃油的消耗量。
  
  3.2.4合理施用化肥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5个环节,科学施肥,尽可能施用有机肥,减少农业生产中碳、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
  
  张群(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核心期刊推荐